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點贊,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號慎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鴻臚寺序班,以畫供奉入暢春園。善畫人物、山水,尤精寫真。初師藍瑛,兼學宋元諸家。肖像畫面貌多樣,對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繪人物形神兼備,獨具一格,一時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畫在清代中期有“當代第一”之譽。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王士禛放鷳圖》

《王士禛放鷳圖》長卷,紙本,設色,26.1x110.7cm,故宮博物院。畫面右上角禹之鼎隸書題:“放鷳圖”。左上角錄王士禛詩一首。此幅作品是禹之鼎晚年人物肖像畫的精品之作,表現的是清代著名文人王士禛因久客京師思念故里而放鷳出籠的故事情節。圖繪王士禛坐於庭前椅榻之上,手執書卷作沉思狀,面前一小童正將籠門打開放出白鷳。畫面上雲氣繚繞,遠山迷濛,山下屋宇隱現於雲氣之間,一派空闊清幽之景,恰如其分地表現出身居高位的主人公思念故里、欲脫卻樊籠的內心情感。情景交融,將王氏詩中的內容和詩中所含的內在意韻通過繪畫充分地表現出來,詩情畫意,極富感染力。此圖之肖像刻畫的逼真生動,與存世王士禛其它肖像相較幾無二致,但神情磊落、氣度灑脫的氣韻則有它圖所不能到者。畫法融墨骨法與江南法為一體,表現出禹之鼎繪畫藝術成熟期的典型風格,代表了禹氏中晚年肖像畫的藝術水平。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風木圖》

《風木圖》卷,紙本,墨筆,縱39釐米,橫136.5釐米。本幅自題“風木圖”,款署:“丁丑嘉平為紫翁老先生寫,廣陵禹之鼎。”鈐“禹之鼎”、“慎齋”印二方。該卷由查聲山題簽,姜宸英書引首,後紙有宋犖、朱彝尊等十八家題詩(記)。丁丑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時年51歲。“風木”在古代寓有悼親的含義,王煐的父親於康熙丁丑年亡故,所以該年十二月,禹之鼎便應邀為王煐畫了這幅為父守孝圖。畫面上王煐頭髮披散,滿面哀傷,身穿素袍,挺身肅立。身後蒼松挺拔,林間煙霧繚繞,丘崗坡沱,溪流環繞,樹木、枯草在寒風中蕭蕭瑟瑟。

畫中人物的面部用淡墨層層暈染,突出凸凹之感,發須則以極細的墨線寫出。衣紋用飄逸的“蘭葉描”繪出。樹的畫法較為工細,樹幹用雙勾寫輪廓,以鱗皮皴表現其紋理,樹葉則有的用雙勾夾葉,有的用筆點寫。坡石用幹筆皴擦,遠山以濃墨輕掃而出。該圖通過荒寒寂寥的氛圍烘托,以景襯情,營造出哀婉悽幽的意境,生動地表現了像主的哀思,正如朱彝尊所題:“鴻臚下筆寫寒木,颯颯風聲動林間。……新圖別自開生面,林底飄殘淚滿裾。”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王原祁藝菊圖像》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局部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局部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局部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局部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局部

《王原祁藝菊圖像》卷,絹本,設色,縱32.4cm,橫136.4cm。本幅款題“廣陵禹之鼎敬寫”。鈐“慎齋禹之鼎印”、“廣陵囗囗”。此圖是禹之鼎在京城官任鴻臚寺序班、供奉暢春園時為王原祁所畫的肖像。畫中描繪王原祁於庭院內品茗賞菊的情景,以表現其文人雅趣。畫中王氏方面濃須,身材微胖,約50歲年紀,手持茶杯,端坐於榻几上,欣賞著面前的叢菊,目光十分專注,舉止穩重大方,體現了不同於一般文人的雍容高貴的氣度。畫中陳設造型簡潔,設色典雅的桌榻、擺放整齊的書冊、畫卷,精心栽培的盆菊等景物,進而點明瞭人物的愛好和雅興。

畫家刻意地突出了主人公和藝菊的主題,並使畫面留下了一定的空白,給人以想象的餘地。此外,人物的細節刻畫也加強了畫面的感染力,王原祁凝神遐想,書童謹慎地輕聲對語的神情,無不使人感受到靜謐幽雅的氣氛。在畫法上,作者吸收了“波臣派”的畫法,人物面部以細線勾勒,以淡墨和赭色略作皴染,人物面色真實自然。衣紋兼取李公麟的白描法、馬和之的蘭葉描,線條飄逸瀟灑,洗練流暢,恰當地體現了人物文雅超逸的氣質。圖中設色富於變化,在和諧的對比、映襯中突出了主題。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早朝圖》

《早朝圖》扇子,紙本,設色,縱16.7釐米,橫50釐米。畫心款署:“早朝圖,都門客窗畫,廣陵禹之鼎。”鈐“之鼎慎齋” 朱文長橢圓印。圖中寫拂曉景色:陛殿沉沉,曉煙未泮,宮街漫漫,一官員身著朝服,在僮僕挑燈引領下往赴早朝。雖在尺幅不大的扇面之上難以表現出人物眉目所傳達的細膩表情,但禹之鼎通過人物的形態將睏乏、疲憊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表現了作者高超的寫實技巧。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黃山草堂圖》

《黃山草堂圖》卷,紙本,設色,縱40.3釐米,橫131.8釐米。本幅左下自題:“壬午秋月禹之鼎寫。”鈐“禹之鼎”白文印,“慎齋”朱文印,右下角鈐白文印“必逢佳士亦寫真”。壬午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禹之鼎時年56歲。從尾紙顧瀛的題記中悉知像主為田廣運,江南泰州(揚州)人。題記中記述田廣運幼年能文,聲名鄉里。其祖父田顯吉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鄉里的前輩說其子也將為進士,但未能言中,直至田廣運中第之後,總算是祖孫接踵,始得繼志。

禹之鼎憑藉對江南園林的熟悉,在狹小的尺幅中營造出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暮冬初春,梅花朵朵,清淡宜人;陽春三月,玉蘭滿枝,暗香盈袖;八月清秋,海棠嬌媚,秀色可餐。嘉樹鬱郁,翠竹蕭蕭,一花一木均見精神。青磚黛瓦,“聽雨”;紅欄水榭,“知魚”;粉牆洞門,“穿月”。太湖石風骨秀爽,以黃石堆砌,表現其矗立於“天池”之畔雲霧繚繞的情趣。中間一人悠閒垂釣,正如尾紙中陳彝的題詩:“十里煙波一釣徒,人生只合戀蓴鱸。菉(施)畢竟娥眉妒,贏得鳴琴又一圖。堯封直到海南天,便落風塵也似仙。請看圖中是何世,仁皇甲子太平年。”畫面中主人公的面部用淡墨細勾五官,胭脂色淡暈兩顴。將人物置於江南園林的背景下,“融端莊、含蓄、幽靜、雅緻於一體”,表現出“不俗”、“大雅”的文秀氣質。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廣採博取,轉益多師。主攻肖像,面貌多樣的禹之鼎作品賞析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卷,紙本,設色,縱34.8釐米,橫309釐米。本幅右上題“溪山行旅圖”。左上題:“文衡山先生溪山行旅圖,庚辰長夏為西泠康飴翁老先生摹補尊照成卷,不揣筆墨踈陋,漫應臺委,未免布鼓耳。幸大巫教之,廣陵禹之鼎敬志。”鈐“禹之鼎”、“慎齋”印二方。查升書引首,後紙有王丹林等多家題記。庚辰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禹之鼎時年54歲。

畫面上山峰綿延起伏,江河氣象萬千。其間草木豐茂,溪流潺潺,又有亭臺樓閣,野渡小店,商旅行人往來其中。主人公出現在畫面右前方的山路上,他騎著毛驢,行色匆匆,身後兩名童子,一負酒葫蘆,一負書簡,正在互相嬉戲。此卷是畫家應翁嵩年之邀,仿照文徵明《溪山行旅圖卷》的筆法描繪翁氏夏日遊覽山水的情景,可謂是禹之鼎極少見的鴻篇鉅製。構圖繁密深秀,用筆靈活,點、寫、擦、勾、皴、染揮灑自如,幹、溼、濃、淡水墨互用,生動地再現了江南秀美怡人的山水之景。主人公的五官輪廓用淡墨勾勒,又施色彩暈染,衣紋用蘭葉描,輕重變化有致,形象地表現了久居京城、浮身宦海的主人公對行旅之樂和閒居生活的嚮往之情。

關注工筆小強,後續更新更多作品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