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險,並不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

2020年已經到了,各大保險公司的開門紅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各式各樣的開門紅產品已經佔據了我們的朋友圈。

其中帶分紅性質的理財型產品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

很多不瞭解保險的朋友,一聽到分紅,是不是兩眼都在放光,覺得自己交了錢,不僅有保障,還能享受到分紅,彷彿瞬間成了保險公司的原始股東,怎一個爽字了得!

但事實並非如此。“分紅”聽起來很簡單,其實裡面暗藏著許多消費者不知道的認知誤區。

今天,大叔就為大家系統性地介紹一下分紅險,讓大家在面對分紅險時,能夠冷靜分析,合理選擇。

什麼是分紅險?

分紅險在《人身保險實務》中這樣解釋:

分紅保險:保險公司將其實際經營成果優於定價假設的盈餘,按一定比例向保單持有人分配的人身保險。

說人話:保險公司賺了錢,就把其中的一部分分給已經購買客戶的一種保險。

目前市場熱銷的分紅險種類有:終身壽險、年金險、兩全保險。

一旦加上分紅兩個字,就讓人感覺與眾不同,享受保障的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投資功能,所以,分紅險推出後頗受消費者青睞。

紅利如何分?

分紅險的紅利計算方式有兩種:美式分紅(即現金分紅或保費分紅)、英式分紅(保額分紅)。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一個增加保額,一個發現金紅利。

也正是因為美式分紅採取現金紅利方式,客戶可隨時領取,保險公司就只能選取一些短期、靈活的資產作為投資配置,因此美式分紅的預期回報較低。

但英式分紅直接將紅利折算成保額,減少了操作成本。這種紅利分配方式更加看重後期收益,所以保險公司會配置一些高收益的長期資產,所以英式分紅的收益也會較高。

紅利從哪來?

一款新產品在定價時,需要考慮三個因素:

預定死亡率(關係到要賠出去多少錢)、預定投資回報率(所收保費拿去投資能有多少收益)、預定運營管理費用率(公司運營成本)。

但是,我們都知道,長期壽險保障期限往往長達幾十年,保險公司實際情況與預期之間難免有差別。

如果實際沒預期高,就會出現死差益、利差益、費差益:

死差益:

保險公司實際的風險發生率低於預計的風險發生率,即死亡人數比預期少,保險公司就賠得少了,產生的盈餘是死差益。

利差益:

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收益高於預計投資收益所產生的利益,即保險公司拿保費投資賺到的錢比預期的多,產生的盈餘是利差益。

費差益:

保險公司實際的營運管理費用低於預計的營運管理費用,即保險公司的實際運營費用較預期的低,花的錢少了,產生的盈餘是費差益。

簡單來說,就是死亡比預計少,花費比預計少,收益比預計高。

這“三差”就是紅利的來源。

其中利差益也是紅利的主要來源,但是國內保險公司的投資自由度較低,低風險、低收益率的固定收益類資產又佔據著大頭,在實際分紅的時候,就存在不確定性。

紅利能分多少,有保證嗎?

按照銀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每年至少應將分紅保險可分配盈餘的70%分配給客戶。

但是這裡有幾點需要注意:

1、是可分配盈餘的70%

你和保險公司三七開!看著感覺還不錯哦。

但是要注意:“可分配盈餘”跟保險公司利潤是兩個概念,並不是保險公司盈利多,保單分紅就多。

什麼是可分配盈餘呢:

簡單來說:首先作為保險公司的股東,拿走大部分利潤,其次還要扣除公司的運營成本,比如工資、稅收以及其他的一些費用,剩下的才有可能成為可分配的部分。

哪些可以分配,具體怎麼分,完全都是取決於保險公司的意願,這些並不透明。

2、保單總保費≠參與分紅的保費

對一份分紅保險來講,總保費並非全都會參與分紅。

首先,分紅險的附加險是不參與分紅的;其次,主險本身也並非全部參與分紅,而是按照現金價值來分的,並不是你們自己以為的所交保費。

至於現金價值有多少,保險合同裡寫的清清楚楚。

3、分紅是不確定的

其實從紅利的來源,我們就能明白,分紅型保險的“分紅”是具有不確定性的。

有可能多,有可能少,也有可能為0。這點從條款裡也能加以確認。

分紅險,並不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

保險業務人員在宣傳一款分紅險時,為了給消費者一個預期性,通常會伴隨一份分紅演示收益,分為低、中、高三檔分紅收益。

分紅險,並不是你想象的那般美好!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但這種利益演示是基於精算及其它假設,不代表公司的歷史經營業績,也不代表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預期,都僅僅是假設,只能作為參考。

銷售人員又習慣取中檔收益向客戶宣傳可得利益,這也就導致部分消費者誤以為最少也有低檔收益。

看到這裡,你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有人每年花一萬塊錢買分紅險,結果每年的紅利只有十幾塊錢。

寫在最後

分紅型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通脹,但無論今天我們拿到的分紅利益演示數據多麼美好,誰又能準確預測十年甚至幾十年以後的事情呢?

況且保險公司都在條款裡面約定了“保單紅利是不保證的”。

如果真有理財方面的需求,考慮到收益率和穩定性,大叔還是推薦固定收益的傳統理財型產品,它的收益是明明白白寫進合同裡的。

但在購買理財型保險之前,一定要看看家人的重疾、醫療以及意外險是不是都配置好了,頂樑柱的壽險額度夠不夠用。這些都沒有漏洞了,才是你考慮理財險的時候。

如果基礎保障沒做好,一旦發生意外,家庭財務狀況一落千丈,那麼花重金做的養老規劃、教育規劃都是空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