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士為什麼都愛隱居終南山?|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NO.3

哈嘍,親愛的大朋友、小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由親子營出品的“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我是你們的夏萌姐姐。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古人有一個特別想去的地方,名叫終南山。有的小朋友會說,哇,終南山,我知道呀,是不是《射鵰英雄傳》中全真派的大本營呢?哈哈,在這裡夏萌姐姐要提醒你們,對於終南山來說,武俠傳說不過是它的細枝末節。不如多聽聽夏萌姐姐講唐詩,在這裡你會了解一個很不一般的終南山。

古代名士為什麼都愛隱居終南山?|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NO.3

終南山確實是道教文化的發祥地,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它西起陝西寶雞眉縣,東至陝西西安藍田縣,千峰疊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我們在祝賀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生日快樂時,常常說“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古代名士為什麼都愛隱居終南山?|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NO.3

相傳《封神演義》中的西周開國元勳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終南山的磻溪谷中隱居,後以八十高齡出山,結束隱逸生涯,輔佐武王伐紂,建功立業;秦末漢初,有東園公、夏黃公、綺裡季、角里四位先生,時稱“四皓”,在此隱居;“漢初三傑”的張良功成身退後“辟穀”於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隋唐五代的藥王孫思邈,八仙中的鐘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及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等都曾隱居終南山。老子曾在此講授《道德經》,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今天我們在這裡要講一下唐代大詩人王維與終南山的不解之緣。因為他也曾在此隱居同,而且還是歷史上用詩篇歌詠終南山最多的人。

古代名士為什麼都愛隱居終南山?|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NO.3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人的代表,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他出身名門望族,自小就接受了全面的貴族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詩、善畫、通書法、懂音樂,9歲出口成章,二十一歲中進士並且是狀元。這種帥氣又有才華的人,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很喜歡,馬上封官加爵。本來,王維從此應該前途平坦,,但再瀟灑的生活,也抵不住大廈將傾的波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的唐朝社會進入了最黑暗,最恐怖的時期。叛亂爆發後,唐玄宗匆忙出逃,文武百官只有一小部分跟他走了,更多的大臣其實是壓根都不知道。第二天仍兢兢業業地照常上班,在大殿裡久候皇帝不至,才知道自己被帝國拋棄了,而此時再逃為時已晚,因為長安徹底淪陷了。

王維就是這些官員中間的一個,從此他被迫在安祿山偽政府裡當官,從而成為一生中無法洗刷的汙點。戰亂平復後,當時的皇帝唐肅宗貶職流放了一大批人員,卻因愛王維之才,對他法外施恩,從輕發落,但是他卻從此神形疲憊,黯然神傷,終日長居終南山,過起了半官半隱的生活。只有在終南山秀美的山水之中,他才能得到心靈平靜。有時他因遊興濃而忘歸,暮色晦暝,“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終南山》);有時也秋夜獨坐,聆聽“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有時也會一時興起,獨自進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有一天,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王維外出散步,看到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的美景,禁不住吟詩一首: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就是有名的《山居秋瞑》。

古代名士為什麼都愛隱居終南山?|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NO.3

一陣新雨過後,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儘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嚮往長留。

終南山因與王維的結緣,而增加了其文化韻味的沉積;王維因有終南山,從而也豐富了他的五彩人生。

古代名士為什麼都愛隱居終南山?|帶上孩子,跟著唐詩去旅行NO.3

從地理位置上來講,終南山是秦嶺主峰之一,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同時,終南山上千峰疊翠,景色幽美,有圭峰山、南夢溪等自然風光,更有上善池、仰天池、樓觀臺、太乙宮等歷史古蹟,以其極為悠久的人文歷史、動人的神話傳說和眾多的文物遺蹟,吸引著古往今來的信士遊客。

—End—

版權說明: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告知刪!如有疑問,請聯繫微信:dragon_gao2017

讓我們一起愛上閱讀吧!

關注“愛上閱讀abc”公眾號,回覆“唐詩遊”免費領取音頻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