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搶灘環衛服務市場後,龍馬環衛下一步往哪走?

福建龍馬環衛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馬環衛”)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公司營業收入、淨利潤繼續刷新歷史新高。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2.28億元,同比增長22.78%,實現歸母淨利潤2.7億元,同比上升14.40%,扣非歸母淨利潤2.46億元,同比增長9.56%。


值得關注的是,年報披露,在去年的收入結構中,公司環衛服務佔比已經接近50%,這意味著,龍馬環衛將從製造業企業,真正晉級製造型服務業企業。與此同時,新設立的固廢事業部,也昭示著公司正一步步往下游落子。


不過,龍馬環衛的未來是否還存在變數?畢竟,大環衛市場的火藥味正越來越濃。

成功搶灘環衛服務市場後,龍馬環衛下一步往哪走?

龍馬環衛近三年主要會計數據。圖表來源:龍馬環衛2019年年度報告。


環衛服務業務已超40%


過去一年,龍馬環衛的主營業務收入,有42.69%都是環衛服務業務的功勞。


自從2015年上市並立下“裝備+服務”的戰略方向,龍馬環衛就開始介入環衛服務領域,但令人驚訝的是,發展到現在的水平,公司僅用了4年不到的時間。


縱向對比來看,2019年,環衛服務領域收入17.89億元,而在2015年,環衛服務領域收入只有0.36億元,那時,環衛服務業務佔公司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的2.41%。也就是說,每年這項業務收入都在高速增長,最高增速曾同比增長704.60%。


橫向對比來看,2019年,公司在履行的環衛服務合同年化合同金額26.35億元,同比增長79.50%,合同總金額253.26億元,同比增長76.40%,這樣的成績在行業內表現如何?


據“環境司南”統計數據,公司2019年新增環衛服務項目合同總金額、首年合同金額在全行業排名前三。放到過去兩年,龍馬環衛的排名還在十位、十四位左右徘徊。


再從新增中標的環衛服務項目數量上看,2019年新中標60個項目,2018年和2017年分別是30個、21個。照這樣的發展速度,環衛服務業務佔據龍馬環衛半壁江山近在咫尺。


車輛製造出身的龍馬環衛,在2002年進入環衛裝備領域,十餘年的經營,使得公司擁有遍佈全國30個省市的營銷網絡,並且,公司在環衛裝備整體市場份額一直位列前茅,在中高端環衛裝備市場的份額更遠高於其整體市場。


龍馬環衛董事會秘書章林磊表示,由於政府認可公司裝備的先進性和質量的穩定性,同時公司提供了高效的售後服務,因此和各個地方政府保持良好的關係,環衛服務業務的推廣比較順利。“在裝備市場的先發優勢,為公司進入中游環衛服務領域走好了最核心的一步。”


不過,獨木難成林。在環衛裝備業務發展13年後,龍馬環衛才踏入環衛服務市場,即便是業內領先企業,依然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獲得認可。

機會很快到來。2015年,財政部等發佈了《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指出在新建公共服務項目中,逐步增加使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比例。環衛市場化的口子開得更大了。


政策催生下,孕育了全國第一個省會城市整體打包出來給第三方企業的環衛服務項目,那就是海口市龍華區政府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合同金額達35.1億元。2016年開年,龍馬環衛成功中標。


成功搶灘環衛服務市場後,龍馬環衛下一步往哪走?

2002-2019年我國環衛市場化文件。數據來源:光大證券研究所、東方證券研究所。

那一年,全國共有3234家企業中標環衛項目,平均每個項目為0.17億元。而龍馬環衛中標的這單,是當年國內環衛服務領域最大的單一項目,也是公司在新業務起步時期最關鍵的一單。


緊接著,龍馬環衛又斬獲龍巖市中心城區環衛保潔一體化服務、瀋陽渾南區老城環衛作業等“大單”,合同總金額皆超10億元。


“從海口到瀋陽再到後來的廈門,公司陸陸續續中標相關項目。有了更多的標杆和樣板,地方政府對公司更加認可,也更願意按照市場化模式去打造環衛項目。”章林磊說,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現在,龍馬環衛的環衛服務業務已經覆蓋17個省、將近50多個城市。


局面完全打開了,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年報披露,龍馬環衛共有3.2萬名工人,其中,環衛裝備業務的員工1000多名,其他都是環衛服務業務的從業者。


“這些員工有幾個特點,一是年齡比較大,平均55週歲,二是收入水平低,人均年產值六七萬,三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管理難度較大。”章林磊坦言,除此之外,環衛服務需要和地方深度打交道。隨著環衛服務業務的不斷擴展,地域環境、人文特色對環境也對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新設“固廢事業部”


從環衛裝備走向環衛服務領域,龍馬環衛並非一時興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5年-2019年,我國環衛服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市場規模約為1741億元,預計2020年-2022年將以平均複合增長率7%持續增長,2022年將超過2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與2000億的龐大市場空間相比,環衛裝備每年約有200多億的市場空間,“200億和2000億,我們肯定希望大力發展環衛服務業務,最好是雙輪協同發展。”章林磊說。


但是,僅僅如此還不夠。龍馬環衛最新年報中的另一個關鍵信息,就是2019年公司將固廢處置上升到戰略層面。


“以前製造業為主時,公司按照部門來管理,在‘裝備+服務’雙主業運營後,公司整個經營機制改換為以事業部驅動的模式。”章林磊透露,公司除了環衛服務事業部以外,新設立了固廢事業部和國際事業部。


顯然,龍馬環衛還有更大的“野心”:以“裝備+服務”為主,“固廢+國際”為輔,佈局全產業鏈。


近年來,全國垃圾清運量總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艾媒研究院預計, 2020年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將達到2.65億噸,較去年增加7.50%。


擺在大中城市面前愈加緊迫的“垃圾圍城”困境,映射到大環衛市場,就是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清運等環衛服務業務規模擴張的同時,垃圾的處理問題也日益成為痛點。


成功搶灘環衛服務市場後,龍馬環衛下一步往哪走?

2012年-2020年中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及預測。圖表來源:艾媒研究院《艾媒報告|2019-2021中國垃圾分類行業發展狀況研究報告》。


正因如此,地方政府的環衛項目在做到收、儲、運一體化之後,開始涉及後端處置。隨著一體化服務向後端延伸進程的加速,企業也要負責起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全生命過程。順應大潮,龍馬環衛也加入其中。


在這一領域,龍馬環衛把餐廚垃圾處理作為固廢處置中最重要的佈局方向,章林磊說,這與垃圾分類的展開、餐廚垃圾的產生量不斷增大密切相關。


龍馬環衛2019年年報指出,我國環衛裝備中的垃圾收轉類車輛銷量58730輛,同比增長19.27%,增量主要來自吸汙車和中高端產品的餐廚垃圾運輸車、壓縮式垃圾車等,尤其是餐廚垃圾運輸車供不應求。


從兩年前開始,龍馬環衛就在餐廚/廚餘垃圾處理領域進行技術儲備,現在,公司自主研發的有機廢棄物設備進入終試階段,同時引進外部專業團隊,設立控股子公司,為做大做強餐廚垃圾處置業務奠定基礎。


章林磊還表示,滲濾液處置也是公司未來要加力的方向,順著滲濾液處理的思路,也將一併拓展市政管網汙泥、工業汙泥的處置業務。去年,公司在滲濾液處理方面新拓展了運營服務項目,而汙泥處置業務則成功簽署汙泥處置運營服務協議,實現了零突破。


引人遐思的是,這個成功案例還不多的全新的固廢事業部,前景如何?


多少玩家正進入賽道?


站在環衛服務市場化改革加速的風口,放眼整個大環衛行業,環衛服務和固廢處置的賽道火藥味正越來越濃。


直觀的證據是,大環衛市場正在變擁擠。據“環境司南”數據統計,2017年,大環衛市場公司數量5000多家,2019年,這一數值已翻倍,到10000家以上。


與此同時,近兩年來,一些規模較大的業內領先企業,縱向一體化的趨勢更甚。一方面,和龍馬環衛的發展策略相仿,中聯環境、徐工集團等公司正從上游傳統環衛裝備製造領域向下遊進入;另一方面,主打垃圾焚燒、回收業務的啟迪環境、瀚藍環境等公司正從下游固廢處理領域向上遊進入。


另外,一些傳統房地產、保潔物業、園林綠化公司也在跨領域進入大環衛市場,比如萬科物業、家寶園林等。


大環衛市場的大幅擴容,還體現在一些公司陸續登入資本市場。近期,僑銀環保登陸中小板、玉禾田登陸創業板,莊臣控股和北控城市資源登陸港交所,這意味著,加上此前的盈峰環境、龍馬環衛、啟迪環境,環衛板塊將增至7家上市公司。有了強大的資金加持,這些公司將進一步縮小與行業先入者的差距。


成功搶灘環衛服務市場後,龍馬環衛下一步往哪走?

中國環衛市場主要參與者。圖表來源:玉禾田、僑銀環保招股說明書,中金公司研究部。

業內分析師認為,大型環衛企業的強勢擴張,差距變小,將會使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競爭程度更加激烈。加之政府一體化項目變多,“打包”越來越大,同時對招標企業的過往業績、資質要求變高,如此一來,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前有“狼”後有“虎”,未來,面對這樣“神仙打架”的行業格局,龍馬環衛能一直保住領先優勢嗎?


對於環衛市場化即將釋放的發展空間,章林磊並不擔心。而對於來自行業競爭者的威脅,他相信,憑藉公司多年來在環衛行業的深耕、持續的技術創新和以客戶滿意為第一要務的理念構築的核心競爭力,能夠迎接市場的挑戰。


章林磊表示,在龍馬環衛成立近20年、進入成熟期之際,公司還做了一些關鍵性的變化和準備。比如,通過新的董事會的換屆,讓整個高管團隊學歷拔高、年齡以70後和80後為主,實現專業化、年輕化和職業經理人化的趨勢;又比如,推出員工持股計劃,將核心骨幹收入與公司的營業收入、淨利潤掛鉤。


這些核心舉措透露出龍馬環衛迎接挑戰的一個理念,那就是公司將繼續在產品、技術、市場、品牌、人才、管理等保持公司持續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上,不斷優化、靈活應對。


作者:鄧玥

來源:中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