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人離不開水,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取水最近的就是水井。

我在幼時,能感受到長輩的話語中,水井往往和他們童年緊密聯繫在一起。

當剛我長大成人時,也常常聽到“背井離鄉”這個詞,“井”幾乎等同於“故鄉”。的確在中國,水井的文化意義遠遠超越了其功能本身,成為一種滿載鄉愁的文化符號。

又當我膝下有子時,此時也讀過不少書,“水井”二字給我的感覺就變得光怪陸離起來,非常的複雜。結合比較淺顯的四大名著,再加上一些史料,我們不妨來看看在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究竟包含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在今天,水井依然常見,但比父輩童年木桶打水的方式,要安全了許多

投井自殺——“水井”是死亡的恐懼

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是不可缺少水的。所以說水井毫無疑問,象徵著希望和生命。但是,生命依靠水源,但“溺水而亡”也代表著水也能終止人的生命。所以在古代人心目中,水井同時伴隨著死亡和恐懼等負面的形象。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文化現象。

“趙雲三回五次請夫人上馬,夫人只不肯上馬。四邊喊聲又起。雲厲聲曰:‘夫人不聽吾言,追軍若至,為之奈何?’糜夫人乃棄阿斗於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三國演義》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玩了許多遍三國類遊戲,看糜夫人跳井也許多回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描述中,糜夫人為了趙雲能順利救出阿斗,不願做趙雲的包袱因此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但如何去死呢?作者羅貫中選擇了讓她“跳井自殺”這個辦法。的確,在古代水井隨處可見,是一種便捷、乾脆結束自己生命而能保得全屍的一種方式。

在另一本名著《紅樓夢》裡,有著這樣的劇情安排:金釧本來她是伺候王夫人的首席婢女,這讓她的父母感到在人前十分有面子,也少不了親朋的羨慕和妒忌。然而,金釧因為“勾引少爺”的罪名而被王夫人趕了出來。一時間,牆倒眾人推,破鼓亂人捶,她父母一定會受到別人的嘲笑,所以把氣發到她身上。這最終導致了她用“跳井自殺”來進行抗爭。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身份的巨大落差,和寶玉扯上關係,金釧的命運本就離投井不遠

即使水的確是生命之源,但在諸多的名著中,“水井”這個文化符號,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徵著生命的終結。因為水本身至清的屬性,似乎死在水井中也有“還我清白”和“冤死”的含義。

當然,用水井來終結生命,並不是“自殺”的專利。故宮中就有一口“珍妃井”。相傳慈禧非常不待見和光緒帝相親相愛的珍妃,在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挾光緒出逃,藉口帶走珍妃不便,臨行前命太監將她推入井中溺死。古往今來,不論是皇家還是民間,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在現代,自來水普及之前,不論城市還是農村水井是常見的設施,往往大人都會反覆提醒小孩珍愛生命、遠離水井。顯然“水井”包含著人們對死亡的恐懼。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故宮的那口“珍妃井”

井底之蛙——“水井”是閉塞、隱匿的代名詞

除了對死亡的恐懼之外,水井在古人心目中也蘊含著其他較為強烈的負面文化。“井底之蛙”這個成語以及相應的意義,想必每個人也都相當的熟知。

由於水井本身在建築學上的構造所致,水井的內部與外界的接觸極少,容易讓人對井中產生幽暗、窄小、深邃的直觀感受,事實上來說,除了竹籃打水之外,水井本身的確是一個閉塞的系統。所以在文化上常常被引申為“無知”、“閉塞”、“狹隘”等等。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莊子·秋水》

“井底之蛙”的出處源於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歷朝歷代延續至今,其涵義並無多大改變。比如清末民初的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這封致康有為的公開信之中,有這麼一句“所謂井底之蛙不知東海者,而長素以印度成事戒之。”,他非常直截了當的用“井底之蛙”這個詞來貶低和駁斥了康有為的保皇理論。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國學大師章太炎心目中,妄人康有為只是個“井底之蛙”

“八戒道:‘正為此說,我師兄孫悟空多多拜上,著我來問你取什麼寶貝哩。’(井)龍王道:‘可憐,我這裡怎麼得個寶貝?比不得那江河淮濟的龍王,飛騰變化,便有寶貝。我久困於此,日月且不能長見,寶貝果何自而來也?’”——《西遊記》

在名著《西遊記》中,就有一個“井龍王”的設定。而這個井龍王對豬八戒的以上這段自述中,尤其是“我久困於此,日月且不能長見,寶貝果何自而來也?”這麼一句,則非常反映世俗對水井的“看法”,連這井中的“神靈”都認為自己是“被困”,何況井中之蛙乎?

當然,“水井”也不一定是閉塞的意義,也許井下會“別有洞天”,被常常用來“隱匿”事物。

“漢室大亂,天子北詣河上,六璽不自隨,掌璽者以投井中。孫堅北討董卓,頓軍城南,甄官署有井……得漢傳國玉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後漢書》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所描述,孫堅從井中得到傳國玉璽的事情也不是空穴來風,把玉璽藏在水井之中這個說法,在《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史料中,都多有提及。而且,“井中藏物”並不算什麼大事,《太平廣記》中還記載了漢代名臣東方朔的近乎神話了的故事,“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小時候掘井,陷落到井下,數十年間無人幫忙,,後來有人指引……那個國家的人都用珠玉編織蓆子,請臣進入到雲霞之幕中休息……”。古人對水井的想象力,還果真是“別有洞天”!

茅盾的《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曾被列入語文教材之中。這是真實存在事情,讓無數國人在學生時代,就知道了井中藏物、藏人,都不是稀罕事。至少兒時的我,知道在無所不能的“地下工作者”的世界中,藏個印刷所是的真有過的事。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此文給了多少孩子做各種“地下工作”的自信!

井中現龍——“水井”是異象的“源發地”

中國古人常常認為水井所產生的異常現象,肯定是與當前的政治局勢有莫大的關係。在王朝更替、外戚專權、皇權旁落的時期,大家會非常迷信的去記載水井的異常情況,並人為的與之關聯起來。當然,水井產生異常的因素多種多樣,有的是自然形成,但更多是人為編造的,是為了達到某種預設的政治目的“把戲”而已。

“春正月癸酉,有兩龍見蘭陵家人井中,乙亥夕而不見”——《漢書》

“行刑暴惡,黑龍從井出”——《易傳》

西漢晚期政治局面的混亂不堪,其導致了在漢代“井中現龍”的現象頻頻發生。世人都知道,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只有一個。“井中現龍”無非是有人本著自身的政治目的,有為了篡位的、有為了隱喻和對當政者正統性而表達不滿的、更有為了在混亂局面中牟利的,他們刻意而向老百姓用“井中現龍”的方式來直接表明當前政局的混亂和動盪。

《水滸傳》中,還有這樣的描述“三年大旱赤地千里,水井之中全是乾土,玉帝完全不給活路”。在百姓心目中,“大旱”、“缺水”這種現象,完全是上天的震怒,對人間尤其是當政統治者的不滿,而降罪下來。這是“天人感應”理論中最為直接的一種表現形式。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水滸傳》中,井之中全是乾土,這時只能怪老天咯

所以說,在古人心目中,水井在功能上是維繫生命,而這個生命系統一旦出現問題和異象,則歸咎於老天不給活路。因此形成了“水井可以預示災禍”的觀念,久而久之演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從“天人感應”的理論上來說,水井已不是水井,而是一種天與人的溝通渠道。

家人祠井——“水井”是與神靈溝通的媒介

“五祀報門、戶、井、灶、室中溜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論衡·祭意》

五祀,是中國古代祭俗中所祭的五種神祇。具體代表著哪幾種神祇各文獻記載均不一。即有“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等五神,又有“五祀者,謂門、戶、井、灶、土”的說法。其中多個版本中,都含有“井”或者是“井神”。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祭祀井神,在今天也並不稀罕

水井是古人生活的重要設施,這點毫無疑問,一旦水井榦枯就意味著居住者必定要進行遷徙。因此,古人對水井有一種特殊的感恩和依賴之情,水井成為五祀中的一員,被認為的神格化,成為佑護人們日常生活的“職能神”,是非常的理所當然的一件事。

《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 對井的祭祀,往往是為了風調雨順、吉祥如意;大旱而祭井,則目的性非常明確,就是讓井泉別乾涸,清水永駐。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西遊記》中的那位“井龍王”,這個角色在原著中的出現絕不僅僅是為了體現井底生活的“受困”和“狹隘”。根據原著內容,烏雞國國王被獅猁怪推下井淹死之後,多虧了井龍王收了國王的屍身,並用定顏珠定住了,因此國王的屍首並未損壞。最終,太上老君的一顆還魂丹,讓烏雞國國王給救活了過來。

作為井中的神靈,吳承恩給“井龍王”定義的使命,就是要讓他好好的保護“好善齋僧”的烏雞國國王。通過名著就能反映出在古人心目中,“井神”往往是保護民眾和好人的。

而同為“水神”的其他“龍王”,在傳說故事中就不一定都是善茬,興風作浪、魚肉百姓,可能都是幹得出來的,《哪吒》相關的故事中,相比大家也都讀過。

沒有自來水的古代,“水井”除了取水,還蘊藏著怎樣的文化氣息?

井龍王比起其他龍王來,明顯要老實厚道

後記

水井的發明,讓人類充份利用地下水,大大降低了古代人依江河而居的侷限性,為城邑的形成、國家的產生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是從部落階段邁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之中,由於水井和百姓生活關聯性極大,不免對其產生了相對複雜的情感,以及圍繞它來充份發揮自身的想象力。不管人們從深邃的井中看到的是“生”或是“死”,是“蛙”還是“龍”。煜煜生輝的史料和諸多文學著作都清晰的記錄和反映了人們對水井的認知和觀念。

有人說,熟悉的東西,往往會帶我們帶來安全感。但也有人說,相比未知,恐懼往往來自熟悉的事物。也許,水井在中國文化中的複雜涵義就是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