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本文特約作者: 江北劍客

編輯:柚子


疫情期間,線下實體商業遭受巨大沖擊!

品牌閉店的消息接二連三傳來:許留山香港關門、深圳22年老店閉店轉讓、廣東道Tiffany停業……


很多老牌百貨也撐不住了,千盛百貨晉陽店關門、天河城百貨東莞店關門 ......

霎時間,“實體衰敗”“線下寒冬”的話題再度引起關注。

有不少人認為:線下實體即將走向寒冬末日,很難再有未來。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然而,眾說紛紜之下的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


今天獨角Mall,分享一篇資深從業人士的投稿(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不同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01 並沒有那麼多店鋪破產倒閉,疫情只是關店的部分原因


自武漢封城開始,我們接受到太多的負面信息,讓我們誤以為線下實體即將走向寒冬末日,線下將被線上蠶食。

實際上,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比如購物中心裡就沒有那麼多店鋪破產倒閉。

以南京市為例,據業內人士透漏


加上餐飲,市中心各個商場的店鋪關鋪率不超過5%,這個數據是加上疫情前的閉店。個別商場加上餐飲只有兩家店鋪撤櫃,而且也是加上年前一家的數據。當然,也有的商場超過20%的,至於什麼原因,會逐一和大家講明原因。

首先和大家店鋪撤櫃關閉的幾種情況:


1、現金流斷裂,資金週轉困難,整個品牌難以維繫正常的運營,店鋪主動關閉。

如營收破億、掛牌新三板的兄弟連教育宣告破產,成為疫情期間第一個倒下並引起廣泛關注的一線教育品牌。再比如北京K歌之王以及其他大小品牌,但這些企業本身現金流就比較少。

2、自身客流以及銷售業績本來就達不到商場預期。

對於一些成熟的商場來講,小品牌自身週轉能力過於薄弱,吸引客流的能力較弱。

進駐之際,可能佔據“天時”因素(商場開業為達到滿鋪降低標準),但如果有大流量品牌入駐,按照商場的協議,疊加漲租,此時的小品牌是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3、正常店鋪的末尾淘汰,這種情況是比較多的。

2018年沃爾瑪關閉了200多家連鎖門店,幾乎都是虧損多且沒有盈利的店鋪,這次也是一樣,一些虧損且沒有戰略性質的店鋪,將會進一步被關閉。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還有部分閉店屬於企業品牌戰略規劃的正常調整,對品牌商鋪進行收編整合。


部分品牌定位較高,落位層級低商場,這些商場“有份無名”,有市場份額,但是你一旦落位此處,就顯示了你的品牌定位。


  • 例如,傣妹火鍋現在就對一些商場的店鋪進行整合。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4、規避風險,減少降低企業的虧損。


部分品牌和商場屬於聯營制,只要你萬達開業,我就會進去捧場,但並非所有的商場都會盈利,都會人氣爆滿。

  • 以萬達廣場為例,南京河西萬達廣場以及江寧萬達廣場,2019年銷售業績分別為25億、23億,是南京溧水萬達的10倍,一位難求。


  • 而有些品牌因為主觀因素入駐了溧水萬達,一兩年下來連續虧損,不可能再繼續虧損下去。這就是上述講的為什麼部分商場會閉店超過20%,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商場慘狀程度可想而知。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溧水萬達廣場,二樓閉店商戶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溧水萬達廣場,四樓閉店商戶


5、一些其他因素導致店鋪關閉。如:政策、拆遷、合同到期、以及其他因素等等。

這時,大家就明白了,一些品牌的關店並不全是因為疫情。


那為什麼唱衰?


除了獲得一些媒體的關注、減少公司的法務糾紛之外,再者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先是奔馳工廠聲稱一天虧損4億;其次是西貝預計疫情一個月期間損失營收7—8億元,現金流最支撐不過三個月;然後海底撈2萬多人每個月1.56億的人員工資壓力,接著大大小小的零售企業開始接著哭喊。


我們不知道奔馳這個4億是怎麼虧損的,但數據顯示,2019年奔馳全球淨利潤27億歐元。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西貝和海底撈各自哭喊過後,緊接著開始漲價,最終因為輿論壓力而恢復之前價格。(但是,經過這麼一折騰,口碑是壞了。)


各種聲音加起來,似乎傳遞了十分悲觀的市場情緒。


02 線下實體有難以取代的地位,線下經濟會迎來新一輪的興盛


那麼,線下實體還有機會嗎?


我的判斷是:線下實體有線上無法取代的地位,線下實體經濟會迎來新一輪的興盛。


一方面,自前兩年經濟的疲軟,已經讓一些企業意識到與時俱進,不斷加強線上線下一體,促生“新零售”的發展。


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現金牛”不是長遠計劃,正在掀起新一輪的變革。


這次疫情的影響,會讓更多的企業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自我反思,疫情過後,相信各個品牌也會掀起新一輪的“改革潮”。

實際上,此次疫情期間已經有不少傳統品牌,開始逆流而上了。


  • 如“紅蜻蜓”的全員代購,再如疫情期間閉店日均銷售近三萬的“金木子”。


而能保持經久不衰、人氣王的店鋪以及品牌,必定屬於那些創新能力強、大膽顛覆常規、團隊凝聚力強、有著共同使命且能夠與時俱進的團隊。

無論是線上起家的“小米”、“京東”、“淘寶”,還是跨界的“一條”,都在線下廣佈實體店。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很多品牌也意識到,線下,有線上觸及不到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品牌,越來越注重線下“體驗”


例如,華為餘承東近日就宣佈:今年6月,華為將在上海南京東路開設全球旗艦店,面積達5000平米。下個月,將在深圳卓越中心開設3000平米的智能生活館。


線下實體店,依舊是趨勢,地位著實難以撼動。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華為上海南京東路店

餐飲結業、百貨關門…..疫情過後,線下實體還有未來嗎?

華為深圳卓悅中心店


從三月中下旬開始,全國各個商場逐漸回溫,業績也在回升。

冬已盡,春可期,這次線下實體,只是進行了一下“冬眠”,並沒有衰亡。

從南京率先快開始發送3億消費券,再到到寧波發送1億、杭州發送16.8億消費券等各個城市接力發放,也再次證明了各個地方對實體的重視以及恢復的決心和興起的信心!

相信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會給線下零售帶來一些驚喜!

疫情過後,你還看好線下實體的發展嗎?


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