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消失的“附近“? | 许知远采访人类学家项飚

最近发现的宝藏电台“剩余价值”,想到之前听到一期说起年轻人正在消失的“附近”觉得颇为有趣。原来话语的源头来自十三邀的这一期和人类学家项飙的对话,这是一次灵魂的共振,是对这个时代最恰当的理解,而我无法复述他们的话语因为远远还没有达到这样的眼界和思想,只是留下一点点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这个没有认真想过却值得被好好反思的话题-正在消失的”附近“。


我们正在消失的“附近“? | 许知远采访人类学家项飚


到底什么是“附近性”?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从前慢的年代里,你的生活便利性都来自于你附近的小店。

现在,当你想买一件特别细小的东西,会知道下楼应该去哪里买,还是打开了你手机上的“淘宝”?

现在,看你附近吃饭的小店,不停变换门面,存活于10年就叫能称为老店,是否记得起来你在哪里吃过一家可以和老板打招呼的店?还是你只会打开大众点评看评分了?

现在,你还会花十到十五分钟的路程去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还是躺在自己的床上,打开了手机的“叮咚买菜”和“京东到家”?


那么?现在年轻人正在消失的“附近性”正在被取代的”附近性”,是整个互联网让我们生活越变越好的表现吗?


大众点评的星级决定了我们下一个走进的餐厅,网上团购的套餐决定了我们下一顿的菜单,有没有吃完一个五星级的大众点评餐厅却失望的时候?那个点评星级后面的黑箱人群是谁?是不是餐厅并没有给你准备的推荐菜以外的选择?


打开网上买菜软件的那么一个月,你看到的是不是只是大数据算法下,最有利润价值最好运输的菜种类,你的菜单的丰富度下降了?有没有那么一刻你开始怀念永远潮湿的地板,嘈杂的叫卖声,永远能给你带来新鲜感的菜市场?


自家楼下的餐厅变成了只送外卖的中央厨房。在某个散步的夜晚突然看着奔走的外卖小哥们却看到了一丝一去不复返的凄凉呢?


我们正在消失的“附近“? | 许知远采访人类学家项飚


附近并没有蒸发,而是资本的力量促使它转化了


我们这被惯坏的耐心,再也无法发出一个微信像等待一封信一样等上几天充满期待。

我们默认下订单的第二天快递小哥就来敲打我们的门。

我们会在肚子饿的时候恨不得给迟到了2分钟的外卖小哥打差评。

淘宝变成一种信息流,你的每一次选择都会爆发式推荐给你的同类产品,越来越懂你。


附近消失了吗?原本每个人肉身感知的有层次感的附近成为了外卖商家一个数据化的附近。

你以为剩女是唯一的受害者,我们所有的人对社会的理解开始变得特别单一化,怎么会在我们以为的现代需要重建个人的意义和尊严?这是倒退还是进步?


如何重建?项飙认为没有一个自然的个人尊严,最后都是要看关系,建构附近,重新思考这个关系,在弱连接和亲人强连接的中间关系消失。从经济发展层面中国的腾飞,和社会关系下的弱的精神连接的矛盾,知识分子的消失。附近并没有蒸发,而是资本的力量促使它转化了,你生命中的5分钟突然变得如此重要,让你等待的那5分钟你变得如此不耐烦。


5g时代的到来,会让时间的碎片和即时性变得越来越快,反思的距离被隔断了。人和人的关系也变成了即刻化。附近的消失,让婚姻重新回到相亲时代,父母的话语权重新回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老一辈原本以为更自由化,更个体努力的未来里,我们开始依赖父母和大数据来解决婚姻问题。

"剩女“话题的制造者是房地产商家?如果你去想一个事件背后最后的受益者是谁,你也许才能看到真相,谁叫丈母娘是房地产最大的推动者。


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这样一个便捷又无趣的世界吗?


我们正在消失的“附近“? | 许知远采访人类学家项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