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中的异类,这样的曹操何愁不能成功?

要讲曹操为什么能够成为一方霸主,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才能了解他为什么成功。

首先我们来谈谈曹操这个人: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曹操是奸雄,也有很多人认为曹操是枭雄,到底是英雄还是枭雄呢?我们通过历史事件来说明。

群雄中的异类,这样的曹操何愁不能成功?

  1. 青年时期:这时候的年轻的曹操有才华,而且希望为国家出力.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作为。“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来,青年时期的曹操很有能力而且不会奉承权贵。曹操在颍川郡的治理,让不少大才之士,纷纷认为曹操是个能匡扶社稷的国之栋梁。在荀彧的介绍之下,无数颍川籍谋士也心甘情愿成为了曹操的幕僚。后来成为曹魏集团重臣的还有郭嘉、陈纪、钟繇、陈群、戏志才等人。如果说曹操的家乡谯县为曹魏集团提供了武将班底,那么颍川则为曹操提供了大批文人基础。然而这个时候,东汉的政治局面因为黄巾起义变得更加微妙,各地军阀开始崛起,呈现出尾大不掉的感觉。
  2. 中年时期:历经波折,终成大器。曹操的一生波折不断,先是因为不屈服于权贵被罢官雪藏,丢掉了大好前程。后来好不容易复出却又经历失败,是得到袁绍的帮忙才不至于一败涂地,此时的曹操意气风发百折不挠。开启了一段专属于曹操的辉煌:剿黄巾,讨董卓,灭袁术,斩杀吕布,平定汉中,收付关中,决胜袁绍于官渡!曹操的是凭借“奉天子以令不臣”,更是以弱胜强,以寡敌众的气魄。
  3. 晚年时期:曹操的晚年时期,可谓是功成名就,大权在握。这个时期的曹操也是争议最大的时期。位高权重,朝廷众人都想让曹操交出兵权,还政皇帝。可是,曹操不愿意,这个时候他不愿意给也不敢给:戎马一生,仇敌无数,能安稳度日靠的就是手中的兵权,交出去兵权就是交出去全家性命;而当时的朝廷有能接曹操指挥棒的人才么?没有,谁也没有他的威望!是那个哭哭啼啼,举着皇叔旗号到处哭穷哭惨的刘备?还是那头坐镇江东的猛虎?交出权力那他曹操就不配称霸天下!
群雄中的异类,这样的曹操何愁不能成功?

关于曹操最大的争议部分:

  1. 曹操的那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和杀吕伯奢。不得不说一点,曹操的疑心够重,疑心病不重的早就坟头草三尺高了,曹操误杀吕伯奢后长叹一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2. 曹操纵容手下杀许攸。当时曹操和袁绍对决,形势对曹操不利,因为许攸的倒戈才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后,曹操纵容补下杀了许攸,世人都说曹操过河拆桥,不念旧恩。其实当时曹操是很重视许攸的,我们可以看看曹操当时的表现:许攸来时,曹操“跣足而出”,光着脚就出来迎接,这足以表达曹操的喜悦之情,可以说曹操是个惜才的人。他杀许攸是因为不能不杀,不得不杀。为将者,不怒而威也!一个大庭广众下不给主将面子的人,怎么能不杀?不杀许攸不足以军中立威,不杀不足以平军威!
  3.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曹操以弱敌强,全因为采纳了手下谋士“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才立于不败之地。而终曹操一生都没有拥兵自立,就看得出来,曹操的确是做到了“奉”天子。比之董卓之流,不可同日而语,曹操也是乱世唯一一个尊皇室的军阀。
  4. 曹操封王。从曹操的功绩来看的确功不可没,当时的整个中原全压在曹操一人身上,曹操要彻底掌握中原地区就不得不获得一个名正言顺的头衔,也只有封王。当时荀彧大力反对,其实,不止荀彧,很多大臣都反对,为什么曹操还要一意孤行?当时情况来看,曹操当时掌握了全国大部分兵马,手下良将众多,如果不封王就很难加强对手下的掌控。而汉室遗孤们都是理想派:既想别人打天下,又不想人握大权。你打天下,我们支持你,你要封王我们就反对,这也是最后曹操和荀彧等人分裂的原因,他心寒呀,谁不想列土封疆,功耀千秋?
群雄中的异类,这样的曹操何愁不能成功?

只能根据一些事件来分析历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古人没有写回忆录的习惯。以上所说见解,只代表小编个人愚见,如不喜,请勿责怪!

最后小编附上一段曹操的晚年回忆,算是总结:

孤本愚陋,始举孝廉。后值天下大乱,筑精舍于谯东五十里,欲春夏读书,秋冬射猎,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不意朝廷徵孤为典军校尉,遂更其意,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又复何望哉?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见孤权重,妄相忖度,疑孤有异心,此大谬也。孤常念孔子称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但欲孤委捐兵众,归就所封武平侯之国,实不可耳:诚恐一解兵柄,为人所害;孤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也。诸公必无知孤意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