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學習——自覺性的挑戰

疫情的爆發成為了在學校裡傳統面授去學習的“絆腳石”,新形勢下網課學習伴隨互聯網的發展也像春雨過後的春筍一般嶄露頭角。殊不知,這種新的學習模式卻是一場內心的搏鬥,一場自覺性的挑戰。

在這裡,人們不禁要問:沒有了老師的耳提面命,學生還能聽話嗎?僅憑“隔幕相望”和學生自覺地約束,能達到傳統面授的教學效果嗎……這一系列的問號在我腦海中浮現。

網課學習是當下疫情還沒結束的學習最好方法,從某種程度說是無奈之舉,畢竟也找不到比網課學習更好的辦法來解決燃眉之急。網課學習,是否完全媲美學校課堂的學習呢?在學習中,你是否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問題呢?老師在屏幕那頭細緻講解,完全像處於真實課堂之中傳授學生知識,而這頭學生卻只見其形未聞其聲,滔滔不絕的老師卻忘記開麥;還有老師身臨其境般傳授知識,另一頭學生把課堂“掛在那裡”任由老師講解,自己在旁邊玩的熱火朝天,還想著何時“吃雞”、何時“五殺”。還有其它的問題,比如老師不能通過學生面部表情判斷他們掌握了多少知識,學生們課下也少了好多交流問題的機會……網課學習更多地需要學生自覺學習,獨立學習,面對誘惑,能堅守住學習的底線。

前段時間網絡上瘋傳的某學生上網課用方言辱罵老師8分鐘,就是因為學生認為老師貶低自己。老師怎麼可能會侮辱學生呢,或許批評的方式欠妥當,但這不是在課堂上公然對峙老師的“保護傘”。學生怎麼不考慮自己上課遲到、作業未交呢?這是學生不自覺的表現,一切約束靠老師,我做不做老師也看不著,他也管不著,他怎麼知道我學了沒有,我想這是大多不認真上網課的學生的內心想法。一旦沒有了老師和課堂紀律的約束,學生的自覺性變得尤為重要。倘若學生沒有自覺性,老師的教學行為不被認可,到頭來坑的只能是學生自己。試想那些在上網課時規規矩矩地聽課,認真做筆記,和學校裡上課沒有區別的學生,他學習怎麼可能會沒有效果呢?

網課學習的自覺體現一個人的為人品格,體現一個人做事的態度。前幾天從我高中班主任的朋友圈裡看到了他轉發的一篇寫他學生的文章,一個高二學生每天做總結並寫在本子上,反省自己,同時她的筆記可以說非常工整,她的作業也全是對號,並且及時通過微信向老師詢問自己不懂的地方。


疫情下的學習——自覺性的挑戰

這是從老師朋友圈找到的他學生的筆記圖片

這便是自覺的高度體現,自己一個人仍像平時學校裡一樣有著嚴格的作息時間,認真做題並發現遺漏,做好筆記,我想這才是自覺學習的典範,我自愧不如。但我要向她學習,及時總結髮現遺漏,做好筆記以備期末複習使用。

網課學習是一場考驗,考驗學生能否自覺學習,能否經得起考驗,能否耐得住寂寞。疫情過後,真正學習的人不會被淘汰,假模假樣的人最終坑的是自己,一切皆在疫情之後見分曉,自覺性的挑戰到那時見證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