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這三點,避免德陽女醫生自殺慘案再次發生?

8月25日,德陽女醫生因不堪輿論的重壓自殺身亡,事件的經過可謂是一波三折,一起小小糾為何紛演變成如今的悲劇,死者長已矣!願安醫生一路走好! 但如何避類似慘案再次發生?我們還應該反思這三點。

“熊孩子”還是“小惡魔”

美國有一部電影《伊甸湖》,講述的是一對情侶遠離城市喧囂,前往偏僻的寧靜湖畔度假,意外與一群翹家少年發生衝突,當兩人試著穿越叢林到鄰近小鎮求助時,卻慘遭少年們殘酷無情攻擊的故事。電影中的少年行為和手段讓人毛骨悚然,現實中也有許多未成年犯罪的案例,其殘忍程度比之成年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案的糾紛起源於兩個“熊孩子”對安醫生的侵犯,在要求道歉時展現出的無禮和不在乎,展示出父母管教缺失無禮的同時,我們不僅發問他們在面對一個成年人時就有這麼膽大,那麼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同學時是一副怎樣的情形。人性本善,“孩子還小,不懂事”不是脫罪的託詞,我們可以原諒“熊孩子”,但不能縱容“小惡魔”,我國的《未成年保護法》旨在保護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但不能成為個別未成年犯罪的保護傘。

反思這三點,避免德陽女醫生自殺慘案再次發生?

“慢一點”還是“真一點”

一條新聞能不能夠吸引更多的流量,公佈時間和輿論效應至關重要,在此事件中,孩子家長對視頻進行了有意加工上傳網絡,不少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未向當事雙方進行核實,就進行轉發,避重就輕的跳過了事件的起因,有意用“公務員”等字眼引發民情激憤,用輿論引導人們的意向,從而獲得流量進行獲利。不實的信息只會導致血淋淋的悲劇,對於每一位自媒體人,宣揚社會正能量責無旁貸,希望通過此次事件,自媒體能夠反思自己,對每一條新聞都能夠認真核對,完整還原事件的真相,我們寧肯知道的消息“慢一點”,也希望知道的消息“真一點”。

反思這三點,避免德陽女醫生自殺慘案再次發生?

“弘揚正義”還是“製造暴力”

德陽事件中廣大的網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不能質疑他們善良,正是他們質樸的正義感,許多事件的真相才會揭露,無辜的人才得到了保護。大家的關注是為了更加的瞭解真相,大家的憤慨也是為了正義的弘揚,但我們要對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負責,網絡暴力與現實中的暴力並沒有根本區別,對於網絡上流傳的新聞,大家的手指再緩一緩,大腦再動一動,理性思考,正確傳播,拒絕成為網絡暴力的製造者,讓“鍵盤俠”不再是一個貶義詞。

反思這三點,避免德陽女醫生自殺慘案再次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