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凡是對新疆熟悉的人,大都知道南疆的阿克蘇地區歷史悠久,是龜茲文化和刀郎文化的發源地。畢竟漢代的龜茲繁衍出龜茲文化,而姑墨境內的刀郎人卻衍生出奇特的刀郎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繁榮,呈現出西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也許大家對歌星“刀郎”不太陌生,但相對龜茲文化而言,很多人對阿瓦提縣充滿神秘色彩的刀郎文化還是比較陌生的,雖然南疆喀什地區的麥蓋提縣也有刀郎文化,但和阿瓦提縣的刀郎文化相比,多多少少都帶有各自的本地域文化特色。

俗話說,文物見證歷史。在阿瓦提縣一位77歲的老藝人家裡,卻保存了一把150多年的刀郎熱瓦普,有力地見證了曾經的刀郎人和刀郎文化之間的淵源。

春夏之交,我們再一次來到阿瓦提縣,走進被當地人稱為“刀郎文化藝術大師”的阿布都卡德爾·穆沙家裡,聆聽著他彈奏的美妙動聽的熱瓦普,去追尋散落在葉爾羌河畔刀郎文化的歷史足跡。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目睹百年刀郎熱瓦甫

我們來到阿瓦提縣一個環境宜人的小區,上門拜訪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當房門打開的瞬間,只見一位戴著白色花帽、臉上寫滿滄桑、留著發白鬍鬚的老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就是阿布都卡德爾·穆沙。

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熱情地與我們一一握手,並客氣地讓我們落坐於充滿喜慶而又獨具民族特色的地毯上。他和藹地說:“聽說你們要過來,我就在家一邊等候著,一邊彈奏熱瓦普。我每天都會練習彈琴,不然心裡就空落落的,年紀大了,熱瓦普就成了我的精神寄託……”

說話間,阿布都卡德爾·穆沙從牆角里的地毯上拿出一個黑色長形袋子,然後表情虔誠地取出一把顯得比較古樸的熱瓦甫。我們發現,這是一把西域傳統的民族樂器,從外形來看,這把樂器與庫車、新和縣一帶的熱瓦甫有著本質區別。

阿布都卡德爾·穆沙自豪地說:“這是我們刀郎藝人用的刀郎熱瓦甫,你們猜猜,它的年齡到底有多大?”

“我看至少有五十年”,“我猜至少八九十年”……在場的人紛紛猜測這把熱瓦普的具體年代。聽著大家的議論,阿布都卡德爾·穆沙面帶微笑,臉上絲毫沒有得到他認可的表情。

看大家猜不出真正的時間,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笑著說:“哈哈,這是我爺爺的爺爺傳給我們的,現在至少有156年以上的年齡。”

按照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的說法,如果追溯歷史,那麼他的確出生在刀郎樂舞世家,畢竟他的祖上都是從事刀郎樂舞的老藝人,傳到他這一代,他說如今已經是第六代傳人。

關於這把刀郎熱瓦甫,據他的爺爺講述,是祖上的藝人親自制作的,採用的材質非常稀有,音箱面是用牛皮製成的,有十三根音弦,其中有十根是鋼絲,三根是羊皮筋,這樣彈奏出的音聲就特別地動聽,明顯地比其他地方的熱瓦普存在著不同之處。

另外,這把熱瓦普樂器的突出部位還鑲嵌了四枚古錢,一枚是乾隆通寶,一枚是雍正通寶,另外兩枚是西域本地的錢幣。值得一提的是,在背面的木頭面上,雕刻一排弧形的像鳳凰羽毛一樣的花紋。

從外表和形狀來看,刀郎熱瓦甫和龜茲熱瓦甫外形相差不大,但是又有不同,龜茲熱瓦甫緊弦的部位在頂端,刀郎熱瓦甫的緊弦在側面。此外,刀郎熱瓦甫的音弦有的是十三根至十四根,龜茲熱瓦甫的音弦是三根至十根。

根據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的說法,熱瓦甫形狀的大小,決定著音弦的多少。就是越大的熱瓦普,它的弦就多,反之,音弦就少,那麼彈奏出的聲音也就有差別。

一些文化專家認為,維吾爾族木卡姆樂器中的熱瓦甫、彈撥爾與龜茲樂樂器中的五絃是一脈相承,儘管現代的木卡姆樂器發生了某些變化,但在彈奏的技法和音色方面,還是保留著古代樂器的印痕。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隨行的阿瓦提縣刀郎文化研究專家張詮認為,這把熱瓦普主體上是繼承了古代龜茲樂器的傳統。刀郎熱瓦甫更接近古代西域樂器,這些都體現在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祖傳下來的刀郎熱瓦甫上。

根據木卡姆樂器的種類來看,阿瓦提縣的刀郎木卡姆使用的是卡龍(琴)、熱瓦甫、艾捷克和達甫(手鼓)四種樂器,而庫車、新和、沙雅和拜城縣等地的維吾爾族樂器以熱瓦普、都塔爾、彈布爾、卡龍、艾捷克、薩塔爾、胡西塔爾、嗩吶、達甫(手鼓)、納格拉(鐵鼓)等十餘種樂器為主,但樂器的彈奏方法卻是相同的,樂器的聲音大同小異,而刀郎樂器的音質更接近自然古樸。

“來,我給你們先用祖傳的熱瓦普彈奏一首祖傳的曲子,再用我自己製作的熱瓦普彈奏一首,你們聽聽有什麼感受。”阿布都卡德爾·穆沙說著,先後拿起兩把熱瓦普各給我們演示了一遍。

這時,我們從兩種熱瓦普音弦發出的美妙樂聲感覺,古老的刀郎熱瓦甫的樂聲更加清脆悅耳,簡直就是天籟之音,又像草原迎面撲來的徐徐清風,讓人聞到一股從遠古散發出的青草味道。而那把現代的熱瓦普,讓人聽起來音色雖然輕盈,但發出的樂聲更加明快和活潑。

彈奏完畢,阿布都卡德爾·穆沙顯得餘猶未盡,他興奮地說:“這把刀郎熱瓦甫也不知道祖上有多少人使用過,如今為了能完好地珍藏,平時我都是用自己製作的熱瓦甫,自己製作的樂器用起來得心應手,很容易找到彈奏的感覺。但這把熱瓦普已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會把它一直傳下去。”

在阿瓦提縣,民間的老藝人們,一般都是用自己製作的刀郎樂器,他們懂得用情感滋養樂器的情感,如果使用別人的樂器,他們會找不到彈奏樂器的感覺。就像我們使用習慣了一件器具,要是換另外一件的話,就感覺特別不順手。

據史料記載,從漢唐以來,居住在葉爾羌河流域的阿瓦提、巴楚、麥蓋提縣的刀郎人,因交通極不方便,基本處於封閉式狀態,受外界文化的干擾影響較小,不像處於絲綢之路上的古龜茲地區,受中西方文化影響較大,因此本土文化的變化也大。

相對而言,我們通過這把刀郎熱瓦普樂器,能明顯地看出阿瓦提縣的刀郎文化,至今還保留了更多屬於古西域的文化,因為自然生態決定藝術形態,這些都包含有民間的文化延續和歷史依據。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刀郎文化的淵源

阿瓦提,在維吾爾族語意上稱為“繁榮”。這片原始地域,時而被漢唐的姑墨管轄,時而歸屬莎車和疏勒管理。但千百年來,在阿克蘇地區境內的葉爾羌河流域,卻一直生活著一支保持著原始生態的族群,他們以古老、自然、生態的歌舞和娛樂活動著稱,並以特殊的生存環境和歷史空間形成了一種文化形態。

作為刀郎文化傳承人,阿布都卡德爾·穆沙在平時沒有演出活動時,就和一些老藝人切磋技藝,或者獨自呆在家裡撫弄心愛的刀郎熱瓦普。他告訴我們說,一般家裡沒事的時候,他就到縣裡文化館和老藝人們聊聊天、彈彈樂器,除此之外,他還要教教上門學彈樂器的徒弟,要是太清閒心裡就感覺不踏實。

如今,阿布都卡德爾·穆沙不僅是縣裡德高望重的刀郎文化傳承老藝人,名字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檔案,並且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樣的身份,在當地算是德高望重的文化人。

說起刀郎文化,張詮向我們介紹,刀郎人是蒙古及維吾爾等民族融合而成的,主要生活在葉爾羌河流域,而刀郎文化就是融合漠北突厥文化、蒙古文化、塔里木土著文化,最終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在近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因為刀郎人狩獵、遊牧於森林草原,深深地留下了獨特的牧獵文化,同時又有二百多年的農耕生涯,也保留了農耕文化成分。不得不說,刀郎文化不僅僅是阿克蘇地區獨有的一種原始生態的文化,又是古代文化傳承的一種體現。

阿瓦提縣的刀郎文化主要表現在民間,很少有典籍記載。一般來說,民間文化是廣大群眾自己創造的文化,是大眾願望和審美的表現,是和生產生活融為一體的。刀郎木卡姆就是流行於刀郎地區的民間曲藝,歌詞也是不固定的民歌。

如果說起刀郎樂舞,阿布都卡德爾·穆沙則有著更深的認識,他說刀郎樂舞主要內容就是刀郎木卡姆,唱詞都是以表現男女情愛、訴說悲痛苦難和告誡人生哲理為主要內容,歌曲高亢、激越,舞姿剛勁、粗獷,具有荒野之風。這和古龜茲庫車一帶的龜茲樂舞有著明顯的區別,但也是古代西域樂舞的一部分。

古龜茲地區的十二木卡姆是屬於宮廷藝術,而刀郎木卡姆是草根藝術和民間藝術。由於刀郎人居住在比較封閉的葉爾羌河流域,所保留的刀郎樂舞更趨近古代的西域樂舞,應該說是一直保留著古樸自然的原始風格。

很早以前,現在的木卡姆(阿拉伯語),刀郎人叫“巴亞宛”,意思是荒涼、沒有人煙的地方。其實,在刀郎文化中,我們尋覓到蒙古文化和薩滿教、祆教的遺痕跡。刀郎人的狩獵、遊牧生活及喜遷徙的習慣,就是蒙古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刀郎人崇尚九,正是元明時期蒙古人的特徵。

同時,刀郎文化中較多地保留了古代西域文化的遺蹟。張詮說,比如,刀郎舞蹈、遊戲中還保留著鵝舞、駱駝舞等古代動物舞蹈;遊戲中的表演也與古代西域的“戲弄”極其相似,被學者們稱為“西域戲弄的餘緒”;刀郎舞中的疾速旋轉類似唐朝的“胡旋舞”;頂碗舞類似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碗舞伎樂圖。

確切地講,刀郎文化就是古代西域文化的一種延續和傳承。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文化傳承任重道遠

阿布都卡德爾·穆沙有六個兒女,他們都會彈唱刀郎木卡姆,跳刀郎舞,演唱木卡姆。如今有的已是縣上文化部門的領導,有的在阿克蘇地區塔里木歌舞團,還有的在阿克蘇市歌舞團。

“你們知道嘛?值得驕傲的是,我的兩個孫子,一個在兵團阿拉爾市文工團工作,還有一個在烏魯木齊藝校上學呢,說實話,我感覺自己後繼有人,心裡特別的高興。”說起全家人的情況,作為刀郎樂舞藝術世家,阿布都卡德爾·穆沙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和自豪。

據我們瞭解,阿布都卡德爾·穆沙如今帶出的徒弟已有三百多人,大多都是本地的年輕人,也有阿克蘇市和溫宿縣的。他說,七八年前,曾帶著徒弟到臺灣演出,當臺灣人欣賞到我們新疆的刀郎樂舞時,他們都驚呆和震撼了,都紛紛大聲驚呼,說新疆的文化太精彩了。

近十年來,阿布都卡德爾·穆沙的演出足跡遍佈內地大江南北。2015年,他代表阿瓦提縣參加青島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演出,刀郎樂舞藝術文化一舉獲得國際各界人士的好評,通過積極參加各類對外文化交流演出,使刀郎文化的知名度逐漸提升,逐漸讓刀郎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阿布都卡德爾·穆沙說:“我的徒弟大都跟我去過內地演出,他們認為內地的發展很快,現代文化氛圍比較濃厚,但還是覺得我們本地的刀郎文化更有魅力,因為這是對古代西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很具有我們刀郎人自己的特色,所以內地很多觀眾也喜歡我們的刀郎樂舞。”

其實,刀郎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早在十六年前就已經開始挖掘,當時阿瓦提縣對流傳於縣域內的刀郎木卡姆進行了發掘整理,整理出十二個刀郎木卡姆,共160段、75調、648句,並在此基礎上聘請專家編排出刀郎木卡姆健身操,還在該縣中小學校推廣,最後還申請了專利。

刀郎文化是維吾爾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非常獨特和神秘,是刀郎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是通過麥西來甫與木卡姆藝術來表現刀郎人生活各個方面,因為它是民間文化,主要表現在歌舞方面。無論歌者還是舞者,那種執著忘情都會融入其中。

目前,阿瓦提縣已經對一百多名民間藝人建立了檔案,每月發放一千元,或五百元作為傳承保護生活補貼,充分發揮老藝人傳、幫、帶作用。 

近年來,阿瓦提縣加大對刀郎文化的保護和推廣力度,成立了以民間老藝人為骨幹的民間藝術團。阿瓦提縣刀郎木卡姆藝術、慕薩萊思釀造工藝、刀郎熱瓦普藝術、刀郎麥西來甫等八項已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的“刀郎麥西來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臨別時,阿布都卡德爾·穆沙又用那把古老的熱瓦普給我們彈奏了一曲。傾聽著時而明快時而輕盈的樂聲,我們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世界裡,彷彿走進了一個神秘的國度和一座文化藝術的天堂……

新疆阿瓦提縣150年的熱瓦甫,見證刀郎文化的傳承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