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說起瀘定橋,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小學時候學過一篇叫做《飛奪瀘定橋》的課文,不知道如今是否依舊入選。當時學課文真的被震撼到了,尤其是瀘定橋的險峻。我和同桌還在課下討論,這沒了橋面的鐵索橋走起來肯定難如登天,猶如走鋼絲一般。於是,我倆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設計了一種腳底帶鐵爪的鞋子,幻想著它能發揮奇效。當然,孩童時代的幻想總是天馬行空的。

後來,我還跟爸媽一塊兒看過一部電視劇,叫做《長征》,裡面就再現了飛奪瀘定橋的場景,氣勢如虹,英勇壯烈。據說電視劇是實地拍攝的,那波濤洶湧的大渡河,碗口粗的鐵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當時就在想,我要是站在橋面上,會頭暈嗎?

好多年後,我還真有了驗證的機會。當時去甘孜旅遊,正好可以參觀瀘定橋。

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瀘定橋

瀘定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經有300多年曆史了。幾百年來,它都是當地的交通大動脈,連接著內地和康藏地區。直到1950年,新中國修建了新的公路橋,瀘定橋才不再承擔交通要道的重任。如今,這裡已成為革命遺址紀念館,遊覽勝地。

我們到達瀘定橋的時候是早上八點多,當時山中依舊雲霧蒸騰,大渡河河面寬闊、流速很快,浪花拍打著路基。遠遠望去,一座懸索橋飛躍河面,連接兩頭,波濤翻騰中輕輕地搖晃、跳動。

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洶湧的大渡河

大巴車停得遠,我一邊往橋跟前走著,一邊回顧相關知識。可以說,我與它是未見其面,先聞其名多時了。這座懸索橋跨度有100多米,卻只有2.8米寬,由13根鐵索組成,其中9根為基底,4根為護欄,每根鐵索都超過兩噸重,扁環相扣,粗得連成年男子的手也握不全。橋的兩邊有橋臺,其下深井鑄有好幾根千斤重的縱向地龍樁和橫向臥龍樁用來固定鐵索,承受拉力,可謂工程精巧,方保永固。

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粗壯的鐵索

不多時來到橋頭,我卻不敢上橋了。為什麼?因為橋面的木板並非蓋得嚴嚴實實,而是每片之間隔著近十釐米,一低頭就是滔滔江水,翻騰而過,簡直令人眩暈。再加上是懸索結構,橋身本身就晃晃悠悠,人一走動動靜就更大了,而且越到中間晃得越狠,真是對勇氣的極大考驗。

我在橋頭做了好久自我心理建設才敢上橋,只敢靠邊,緊緊拽著鐵索慢慢往前挪。因為橋板空隙大,只能低頭看準實地下腳;但一低頭就看到腳下滾滾河水,映著天光晃晃蕩蕩,人彷彿失去重心似的覺得眩暈,只得抬頭閉眼,抓緊鐵索;如此矛盾又循環,真是舉步維艱。

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腳下河水穿流而過

晃晃悠悠走到中間,橋已經不僅是左右晃了,變得上下抖動了,這可讓我內心發慌。往前看看,還有好遠才到對岸;回頭望望,已經走出來數十米,這可真的是進退兩難啊。看看周圍的人,有和我一樣膽小的,拽著鐵索慢慢挪步,五大三粗的大漢此時也邁著蓮花碎步。也有淡定者,壓根就不走兩邊,不扶欄杆,邁著流星大步從橋中間瀟灑走過。因為他豪邁的步伐,橋似乎抖得更厲害了,我嚇得將鐵索攥得更緊了。

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膽小分兩邊,淡定走中間

終於捱到了對岸,簡直長吁一口氣,雙腿終於迴歸活潑,恨不得原地高抬腿。突然發現,大巴車停在對岸的,所以我還得走回去,面露苦笑。

所幸第二次走時心情平靜了許多,走到正中間,我得空望了望寬闊的大渡河。這真是完全不一樣的視角,漫漫河水向我匯聚過來,在我腳下穿行而過,我感受到潮溼的水汽蒸騰而上;向遠眺望,碧波盪漾,青山旖旎,我彷彿正在逆流而動,飛馳而上,竟是無比暢快。

瀘定橋下浩浩湯湯,橋上人兒心裡發慌

“浮”於河面

我趁機拿出手機拍照,但此時晃動的橋身迅速將我拉回現實,手機一晃可就掉河裡啦,這想法一激靈,我下意識地握緊手機,生怕手滑。

兩過瀘定橋,下橋的那一刻覺得自己的勇氣都昇華了。彷彿此刻就敢去蹦極,當然,這只是一瞬間的想法,稍縱即逝,我可絕不敢蹦極的。

回望滔滔河水和那經歷數百年滄桑的鐵索橋,真是無限欽佩前人的智慧和勇氣,頗有人定勝天之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