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白龍馬

鬃橫銀條,渾如白雪,萬里追風,可登山與青雲齊,真是蛟龍離海島,人間喜有玉麒麟。

曾為西海龍王敖閏三太子的白龍馬,自幼便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原因造就他化作唐僧胯下白馬,替他度過千山萬水?書中早已講述緣由。

  • 白龍化馬,事出有因

在《西遊記》原著第十五回中,唐僧一行人行至鷹愁澗。正當唐僧和孫悟空正陶醉於眼前的美景時,白龍穿山而出,驚得孫悟空失手丟去了行李,甚至連唐僧趕路用的白馬也一併消失。

後知後覺的孫悟空才發覺這龍的惡行,正打算騰雲駕霧會一會這不速之客時,唐僧卻道僅留下自己一人害怕被白龍吃掉,孫悟空令暗中保取經者的神仙護著唐僧,言罷,便放聲叫喝“泥鰍”一詞,與憤怒出水的白龍交手起來。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西海敖閏之子

然而白龍習通水性,見不敵孫悟空的手中鐵棒,便化為水蛇隱去身影。孫悟空見狀,只能派人尋得那觀音菩薩相助。

隨著菩薩一言,此白龍這神秘的形象也揭露於世人眼前:

“本是西海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龍宮殿上明珠,被龍王表奏天庭,吊打三百,即將遭誅,是我求情,才留得性命,只為教他與唐僧做個腳力。”

從白龍的事蹟不難看出,他和孫悟空有著相似之處。雖出身不同,但同樣桀驁不馴,白龍馬“縱火燒明珠”而被父王狀告天庭,與孫悟空不滿天庭約束,便“大鬧天宮”一般,都秉持著自己驕傲的性格以下犯上,且最終都被佛教所降伏,這也使得白龍在後續的故事中儼然成為了孫悟空的影子。

話說菩薩得知白龍鬧事,便親自奔赴鷹愁澗,三言兩語便把那玉龍三太子喚出水面,與孫悟空當面對質。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觀音菩薩

菩薩直言孫悟空乃是這西行取經之人,莫要這白龍再肆意妄為,說罷,菩薩便上前把那小龍的項下明珠摘下,隨著一喝,那龍即變做一匹白馬,又吩咐道:“功成後,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白龍馬聞言只得在心頭應允,隨後跟隨孫悟空來到唐僧身邊,開啟了艱難的西行之路。

縱觀這第十五回,不難看出小白龍為何願意聽從那菩薩號令化作白馬,皆是因為菩薩為他求情,才免受死難。但若是如此,為何菩薩還要多此一舉將白龍的項下明珠摘下,莫非這明珠乃是白龍馬變回龍身的根源?

實則不然,在《西遊記》第三十回中,孫悟空出走,八戒潛逃,沙僧落難,只留得唐僧一人被那黃袍怪變作虎精,受人囚禁。白龍馬於驛站聽聞此事,便掙脫韁繩,脫去馬鞍,一個翻身,便化作白龍,駕起烏雲,直上雲霄,尋找師父去向。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白龍拜師

很顯然,這明珠不是白龍馬化龍的法寶。那這明珠究竟是何方寶物,能讓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那靈山?當我們細看孫悟空與那白龍的交戰,便能看透這明珠的一二。

“龍舒利爪,猴舉金箍……那個須下明珠噴彩霧,這個手中鐵棒舞狂風。”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窺得這明珠有著吞雲吐霧之能。所謂龍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芥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因此隨著明珠的失去,白龍也失去了身為龍族的證明,所以他除了償還菩薩的救命之恩,還為了觀音的那句“超越凡龍”所動心。

最終唐僧一行人功成圓滿,如來論白龍馬馱負唐僧之功,賜為八部天龍馬,並推入化龍池中,使得白龍脫胎換骨,泛起金鱗,一身瑞氣,身纏祥雲。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白龍馱唐僧

  • 白龍雖貴,但卻向善

雖然書中僅有幾回的篇幅敘述了白馬的形象,但從這些描寫中我們也足以注意到他的作用。白龍馬一路上跋山涉水,馱負唐僧、聖經,不曾有一絲兒怨言,更不隨便在塵俗之世撒尿。

因為他知道他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食了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頭得味,變做靈芝,仙童採去長壽”,況且他是因為觸犯了天條,多虧了菩薩求情才免了死罪,更不能知法犯矩。

直到孫悟空勸導半天,陳述厲害,並說朱紫國乃西方王國,並非塵俗,他才依言努出幾點兒,絕不多給。看似白龍馬為人實實在在,甚至有點死板,缺乏靈活性,自始至終,沒有任何的越軌行為,但到了危急情況,他就會權宜利弊。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白龍馬

第30回,白龍馬被黃袍怪打傷而潛入水底,並不是冒然就出水面,而是“半個時辰聽不見聲息,方才咬著牙”,他受傷後也不是第一時間考慮自身的安危,而是“忍著腿疼跳將起去,踏著烏雲,經轉館驛”,力勸八戒去請行者回來,可見白龍馬並不是一味只知循規蹈矩,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出頭,什麼時候不該多言,有著自己的主張見解。

  • 白馬非知是馬,還是世間常人

誠然,《西遊記》對白龍馬的刻畫著墨不多,也就造成形象不夠豐滿。但是,他還是一個成功的形象。他有膽略,不會討歡喜,不會使個人英雄主義,他只是默默地幹著並非引人注目卻又必不可少的事,該出手時便,雷厲風行,絕不含糊,危難時刻盡顯英雄本色。

他不是大無畏的孫悟空,也不是貪圖名利的豬八戒,而是真正的為了還清業障,一心向佛,這正是取經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

為何小白龍寧願當馬也要去靈山?觀音從他身上取走了“龍珠”

白龍馬

而吳承恩之所以在白龍馬身上寄託這樣一種理想,是與其所處時代緊密聯繫的。當時,朝廷腐敗,奸黨亂政,各類思想家層出不窮,他們皆具有活躍的人格解放思想。

而作為一個有抱負的文人,作者是自然想做那金榜題名的才子,但是現實社會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這讓他感到委屈和憤懣。但作為一個“博極群書”的知識分子,內心中又不得不去維護那帝王將相的地位,這是他無法擺脫的精神負擔。

他的思想矛盾便體現在他的價值觀之上了。因此他把孫悟空塑造成自由平等的非人,把白龍閣描繪成一個穩重樸素的常人,便是意圖將自身的內心矛盾匯入這部神魔小說之中,尋求一箇中和的解決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