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深圳口音嗎?

作為一個標準的“深二代”,最近我很詫異的事,就是深圳口音。

我從小到大一直說普通話,既不懂父母的北方方言,也不會說南方的粵語,更不自知深圳口音是從何時開始,從何處源起的。但是,作為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口音的的確確產生了,並且一再被身邊的90後所定義了。

01

說起“口音”的出現,很多人會認為是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各路方言匯聚的結果。

那麼,深圳口音被定義之前,深圳的主流方言究竟是什麼呢?

有人一度認為粵語就是能夠代表深圳的方言——因為,在深圳打拼的人來自五湖四海,在沒有“共同語言”的情況下,說嶺南主流文化中的粵語,可以為他們帶來歸屬感;另外,因為深圳的地理位置,更容易受到廣州、香港等粵語文化片區的大城市影響,所以深圳人日常中自然就應該說粵語。

事實上,粵語曾經在深圳確實是一門強勢方言。在深圳發展初期,很多本地人只會說粵語而不會說普通話。結果,為了和本地人打交道,深圳的外來者紛紛開始學習粵語。

你有深圳口音嗎?

▲ 圖為八十年代的深圳羅湖區,由攝影家鍾國華拍攝

根據我父輩的回憶,他八十年代剛到深圳的時候,如果不懂粵語,跑業務的話簡直是寸步難行。

可是,九十年代出生的我,上學以後周圍就幾乎不再能夠聽見粵語。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去商店買東西,聽到的永遠是清一色的普通話。包括我很多在深圳的朋友——即使他們父母都是廣東人,他們都已經完全聽不懂粵語了。

畢竟,一座移民城市會存在大量外來人口,嶺南的粵語文化從來不是深圳的主流。深圳文化天生就是外來產物,粵語,可以是深圳曾經的語言工具,但是很明顯,深圳不會衍生出基於粵語的城市方言

那麼,“深圳口音”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02

按照我身邊許多“深二代”的定義,深圳口音是一種帶有特殊南方腔調的普通話。和我一樣,許多“深二代”雖然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長大,但是他們也許沒有留意到,自己的普通話口音已經南方化了。

據我的觀察,這種“深圳口音”的起源,應當是非常複雜的。它以普通話為基底,卻夾雜了許多南方方言的發音習慣。包括對捲舌音、後鼻音的忽略,以及某些音變,如“feng”發音成“fong”等等。

此外,由於深圳毗鄰香港,“深圳口音”中也會出現來自香港的外來語。這樣的詞彙貫穿了深圳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出門乘坐交通工具的時候說“的士”“巴士”,而不是“出租車”“公交車”;遇到舶來食品的話會說成“朱古力”“芝士”而不是“巧克力”“奶酪”。

你有深圳口音嗎?

▲ 香港的電視節目曾經是許多深圳人學習粵語的工具

除了粵語的影響,“深圳口音”中還有比較明顯的臺灣腔特點。比如,在“深圳口音”中,經常可以聽到比如“你造嗎”(你知道嗎)“表醬紫”(不要這樣子)這種臺灣特色的發音。

為了驗證“深二代”的臺灣腔,我還專門找了周圍的“深二代”朋友採訪。結果,好多人在聽到“你說話會不會帶臺灣腔”這個問題後,會先說一句表示疑惑的“哈?”,再否認自己有臺灣腔。可是,他們不知道,自己說的“哈?”正是源自臺灣口音。

除了“哈?”以外,“深圳口音”中經常會出現“啦”“嘛”“啊”這樣臺灣腔的語氣詞。另外,“深圳口音”會對語氣詞進行重讀——如“好嗎”中的“嗎”發第一聲而不是輕聲,這樣的習慣似乎也是來自臺灣腔的影響。

當然,“深圳口音”中的“母體”依然是普通話,它又混雜了南方各種方言、尾音和詞彙,最終形成了一座移民城市的口音。

除此之外,“深圳口音”還有一個奇妙之處——有“深圳口音”的人往往是“深二代”,而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是不會說粵語的。相反,他們的父輩,開口卻仍然愛帶著各自的鄉音。

03

口音的形成,離不開時間

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的40週年,40年,恰好是兩代人。我們經常說,人才是城市的主體。每一代人在城市的經歷、行為和觀念,最終又會影響城市的當下。

20多年前,在我剛出生的時候,父母輩習慣追崇粵語文化。他們喜歡看TVB的節目,熱衷跟著電視上的字幕,潛移默化地學習一種新的方言,並將其視為努力融入這個城市的某種儀式。

隨著時光推移,《火影忍者》《海賊王》《犬夜叉》……這些臺灣譯製的動畫片,是“深二代”不可磨滅的回憶。除了動畫片,臺劇也開始充斥於大眾媒體,每每成為校園中的熱點談資。而我們的老師們,則對那些流行臺劇恨之入骨,生怕自己學生的思想被它們荼毒。

你有深圳口音嗎?

▲ 許多臺灣譯製的動畫片是一代深圳九零後的共同回憶

如今,再看看自己身邊的零零後“深三代”們,他們玩的是抖音,是手遊,新的文化的沖刷和影響,正在進行中。

在一個“深二代”的成長過程中,能夠體驗的外來文化實在太多。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自然影響了一個群體的口音

04

或許,我們今天說的深圳口音,是一個移民城市的文化沉澱中,形成的約定俗成。它帶有不同的移民“族群”在這個城市的意志,也暗合了各路移民文化在這個城市的自由競爭和秩序選擇

深圳口音,最終只是一種結果。

一個移民城市,必然會有新的口音和新的文化秩序。

你有深圳口音嗎?

▲ 圖為深圳的老歌舞廳,由攝影家孫成毅拍攝

就像香港的粵語,吸收了蘇州方言、廣府白話和英語習俗後,成為華語世界中的文化IP;日本的東京和大阪都擁有移民湧入的歷史,它們現今的日語口音卻相差很大;而美國人多是英國人後裔,但如今的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已經分別代表迥異的思維方式。

“深圳口音”的進化和延伸,某種意義上,它才剛剛開始。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特別的口音背後,它會不會帶有某種特別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那才是一個移民城市口音的最終勝利。

就像詹姆斯·索特在《光年》中描述的:“事實上 ,那是維也納口音。那裡面有一種深厚的智慧,擁有這種智慧的男人處事謹慎,他冷靜地甚至簡樸地獨自進餐,一頁一頁地讀報……”

出品:深圳客

主筆:張彧

編輯:張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