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待人才--政经·国际--观点--人民网

疫情情况下以及非疫情状态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然是意义重大,但科技不会独立于人而存在,归根结底还在在于人。在一切都高速发展的当下,掌握人才才是关键。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选才时要有“粗心”;古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悦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贤能之士都是以才能打动了任人者,选聘人才应注重真才实干、道德品质,而非其身份、或是着眼于“某些高校、某些地区”;此外,选拔人才的方式也要能做到多样化,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以考试来进行人才选拔的方式;引进人才时要注重拓宽渠道,线上、线下可互补,尤其在疫情当下,人才选拔不能“始终如一”,尽量以“粗渠道”以广纳人才。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用才要有“专攻”之心;俗话说“寸有所短,尺有所长”,“两弹元勋”邓稼先作为我国核武器的奠基者无疑是高精尖的人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十多亿中国人吃饱饭,为世界粮食供给做出极大贡献的他自然也算的上是人才中精英份子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世界做贡献。可是,如果让邓稼先去研究杂交水稻,让袁隆平去研究原子弹,这并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反倒是“屈才”了。所谓“术业有专攻”定有其道理,用才需要把人才的“术业专攻”发挥到极致。少些牵绊、多些服务,让“专攻”之人在自己的领域里潜心工作,以期最有效地为人民服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待才要有“爱惜”之心;任何时代都是谁能够汇聚更多的人才,上谁就能拥有更多的机会。自古就有“刘备三顾茅庐”、“文王访贤为贤人拉车”、“曹操赤脚迎许攸之”等爱才、惜才之举;当今,已有不少省份为了引进人才,不断优化机制,力争让人才少跑腿,做到让服务多跑腿;不断完善制度,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创新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人才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的当下,懂得爱才、惜才的政府才能更得人才之心;将爱才、惜才之心落到实处比空喊“要大力培养引进人才”的口号要来的更为实际。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求才须要有“诚意”;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言,以一首短歌表达了一代枭雄对求得能人贤士的诚心;鲁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身体力行的表达了对觅得贤人的诚意;而今,引进人才须得有真情实行,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说说,党组织和政府对待人才更要有实际的“惠贤”政策,让有才之士见得到“求才”的诚意。让人才有“尊严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要留得住“才”,“才”才能生“财”,“才”能小康,“才”能复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理才”须要有“新意”;“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须随社会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群体而变化,始终守旧的人才管理机制及不顾实际的人才管理体制,非但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反倒会伤了广大人才的心。在“党管一切”的当下,应以最大化的调动广大贤能志士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立足于各地区、各阶段党和国家不同的人才需求,改革人才引进制度、人才评价制度、人才管理制度,构建现代化人才管理体系,让广大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使得人才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永远存在于书本之上,也不能脱离“人”这个附着,孤立的存在着;这次的疫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清楚认识人才的意义。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国家发展的助力者,也是一个国家的关键竞争力之一;党和政府在选才、用才时要“粗心”,“求才”有诚意,“理才”有新意,更要有敬才、爱才之心以“守才”。(作者:熏五空)(金羊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