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改变中国的教育——一个学生在班主任会议上的呐喊

我想改变中国的教育——一个学生在班主任会议上的呐喊

又到了班主任例会时间,会议室除了班主任和相关领导,还有一个孩子——初三七班的粟婷同学。这还是一枚妥妥的学霸,也是学生会主席。

她虽然不在我的班级,但是她在年级一举一动,我都是看在眼里。我们每次见到,都会相视一笑。偶然我也会打趣地问候她一声“最近又忙着拍摄呢”“考试又秒杀了很多人吧”。她总是笑一笑,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然后挤出几个字“呵呵,还好”便从身边溜走。

她总是面上带笑的。这次她来参加班主任会,倒是新鲜事,这个方式很特别。但此刻却见不到微笑,我更有了倾听的劲头。

她的发言主题是《声》,心声。她说为了这次发言,她主动恳求学生处很久,最终民主的学生处领导给了这次机会。

她从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讲起“我的梦想是改变中国的教育”。这是一个当年被小伙伴们嘲笑的梦想。我想:一个被人嘲笑过的梦想是值得尊敬的。

她讲到自己的爱好——摄影。她给我们播放了她组织年级周五集会的时候拍摄的一个微视频,视频的主题就是“心声”。无论从拍摄技巧、后期剪辑制作,于我看来,水平都是一流。

孩子都不仅仅会读书,也不应该仅仅只会读书呀!有想法,还要表达,这才是阳光学子。

她讲起自己当年跟父亲讲起自己的爱好和想法,父亲像中国很多家长一样回了她一句话,“孩子懂什么,不认真学习,整天想那些没用的”,她回到家蒙着被子哭了几个小时。而她讲起这句话的时候,她顿时无语凝噎。

她说:“记得从七岁起,我的爸爸妈妈几乎就没有牵过我的手,没有抱过我了!他们对我的所知只有成绩”说着她有点哽咽。她说她其实只是想跟父母的关系更亲近一点,多倾听一下她的想法,能有哪怕一点点的理解和支持。诚如是,“我可能就是另一个不同的却精彩的我”。

她说,小孩子无能为力,只能站在这里恳求各位老师,跟家长们说一说,孩子的话家长不听,但是老师的话家长还是听的。说着,在座的班主任一阵笑。我想起圣埃克絮佩里的那句话:“大人无非就那样,你无法要求他们别的样。孩子对大人应该持宽容态度

。”

家庭心声是她要表达的,但是,她也想对学校、对老师说几句。“百外是我遇到的最温暖、人性的学校”“这里的老师、学生、活动都那么丰富”......

她说,学校的每个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是统一的,方式是固化的,一些本来很有意思的学科、很有意思的知识都被限定了模式,慢慢就没有意思了。“讲解知识点、作业巩固、背诵”“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影响”......应该允许不同的教育方式,应该多一些拓展,应该让孩子有探讨的时间。

她讲到学校的作业质和量。质不止体现在知识点的巩固上,还应有自主性的问题;量也不仅仅停留在千人一作,应该因材施业......

她说得很理智,很铿锵。我想她的意思很明确:接受并肯定我现在拥有的一切,但是只希望有人能听听他们的心声,传达要他们的心声,他们只需要哪怕一点点的被倾听、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他们都会是不同的,至少不会是仅仅是“大人希望的那样”“教育希望的那样”,还会有“自己希望的那样”。

我在跟我的学生讲起这个故事,他们都仰头、张嘴、沉思,听得入神。也许能触碰到心灵。我也硬着头皮交流了几点看法。

1.教育永远落后于现实生活。这告诉我们,就算我们在上着课的时候,现实生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观点是“英媒称中国留学生渴望回国,忧心跟不上中国速度”。中国速度如此迅猛,落后于现实生活的教育更是跟不上。而现在的孩子进步太快、接受能力、接受范围太广,每天都不同。但是,我们的很多家长、有些老师却改变太少、进步太慢,甚至拒绝改进。这样,家长(大部分)和老师(小部分)跟不上教育,教育跟不上孩子,孩子跟不上现实生活。

2. 孩子教育和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是大人的事,这是不能忽视事实;教育孩子是全社会的事,家庭优先、学校关键、社会影响。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爱。爱就是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那么教育就是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3. 要改变,先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既然我们想改变这个教育,当然首先经历这场教育;既然我们对父母有看法,那么请你告诉自己以后不能成为这样的父母,或者,你做了父母以后还能记得当年自己的想法。

4. 要改变,尽管去做。鲁迅先生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么,想了,就去做。做着做着,就顺了;做着做着,就变了;变着变着,就有意思了。想,不如做;做,总有办法。改别的难,改自己容易。

5. 教育方式不等于教育,也不等于教育体制。我们在抱怨着中国的教育体制,觉得是逼迫教育;孩子也抱怨,觉得中国的教育就是读书、考试、升学。从这里看来,大家抱怨的其实只是学习,学习的方式;推而广之,大家抱怨的,也不是教育体制,而只是教学方式罢了。所以,当我们对现在的教育不满,那就改变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方式。

6. 应试不是教育。应试教育的概念在日益近乎的国民教育意识中依然根深蒂固,但是应试不是教育,只是教和学结果的一种检验方式。所以应试教学,是一种应试的意识和心理,顽固不化,死而不僵。改变教育,就改变我们的教和学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意识和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