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万卷书,但却总感觉作用不大?

你读书万卷,但却毫无用处,仍无能力。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你所读的书,易错性太高,比如读了太多口语书,即那些鼓舞人心的成功学和创业课程,以及各类名人传记。

这些东西往往属于个人经历和个人见解,具有非常高的独立性和偶然性,不具备大或然率基础,不可复制,虽有道理,但未必适合你,并且也未必正确,有道理和正确时两回事。这些东西本来只可作为资料参考一些即可,但你把它当成知识来学习。

认为有道理就等于正确,两者可以划等号,属于概念混乱。

2、知识的层次太低,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学的知识和小学的知识完全不在一个阶层。在这里我指的是你所读的书或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并不是业内最优秀的人留下的。

在知识的海洋中,各种知识充斥其中,鱼龙混杂,各怀其璧,你所学的知识也许是三四流人的总结。这些书也许只可以当作入门教材,但你却当成了最终极的知识宝典。要学最有效的知识,只跟最优秀的人学习,只读专业领域中最顶尖的那些人的专著和经典,才是掌握高端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这才是一个聪明的人该做的。

有人说,跟谁学很重要。而我需要再补充一点是,读谁的书,也很重要。读低阶层的书,除了浪费时间和脑细泡,别无他用。

3、知识碎片化,你的知识杂乱而不完整,绝大多数人所学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俄罗斯方块,这里一块那里一块。

依赖如此分散且又各不相关的知识,想要构建起独立而又高质量的思想结构,是痴人说梦。学知识除了会选择很重要之外,将学到的知识结构化也很重要。

简单的说,你不但要擅于填补知识死角,还要擅于将知识碎片整合成高质量的思维结构,而这应该在你学知识的初期就开始意识到。

4、缺乏求真精神,认为把知识记在脑子里就是拥有了思想和能力,这是很多读书人的误解。

即便是高质量的知识也应该通过实践来证实,被自己实践过的知识和未被自己实践过的知识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这意味着凡是实践,就要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认为前人已经证伪过的知识只需要信念坚定的笃信就好了,这就是你缺乏卓越见解的病根。

任何事,从头到尾的做一遍,才有全新的思想感受和豁然开朗的领悟。

实践不但可以打通你疑窦不安的思路,还能帮你发现新的启点,形成新的见解,进而推动你的思维在实践中优化进步。

所以,实践越多的人,见解就越有深度,能力就越卓越。反之,知识再多,那也只不过是拥有能力的门票和表象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