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文/萨堡儿 原创)

西湖以西的最佳景色在哪里?上溯到南宋时期命名的西湖十景,是洪春桥一带的【双峰插云】。不过,在大多数老杭州人的观念里,西湖西边的风景线应当在狮峰龙井村一线,所以新西湖十景里多了一景【龙井问茶】。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梅家坞的农家乐成了杭州人郊外踏青品茗的好去处,尤其是梅灵隧道开通后,梅家坞是杭州人最爱去的地方,每逢假日,邀亲朋好友三五,到梅家坞选个农家民舍喝茶抄麻将吃农家饭是件挺时髦的事情。于是,杭州市民三评“西湖十景”时,最西边的景点更新为【梅坞春早】。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龙坞茶园

那段时光,富裕起来的杭州人开始热衷自驾游,往西湖西边那一片青山环绕的腹地里驶去,龙坞的白龙潭就成了必选之地。记得那次我们从葛衙庄的龙坞乡政府门口,沿着白龙路直奔白龙潭,狭窄的道路蜿蜒曲折,我们不时穿过杂乱不堪的村庄,如果遇到对面有交汇的汽车,考验车技的时刻到来了。一路上战战兢兢开到白龙潭时,还是会被壮观的瀑布所吸引。在龙潭飞瀑,传音四坪的山色中,背诵起明代文人田艺蘅游览白龙潭的诗句: “瀑布自天飞怪雨,石门如峡锁惊波”,路途的艰辛疲惫就会一扫而光。

龙坞地处杭州西大门,古时属于钱塘上泗地区,是古时人们前往徽州睦州处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从萧绍平原横渡钱塘江的渡口驿站。所以龙坞多青山,且山名很好听:午潮山,凤凰山,望江山,青龙山。上泗地方还有些依江带水的地方,例如东江嘴,袁家浦,自然就是紧靠钱塘江了。“群山奔赴走龙蛇,浮屿凌空似海槎”,清代诗人许承祖的诗句是对泗乡龙坞最恰当的描述。

传说永初三年(422年),南朝大文学家谢灵运从故乡会稽前往永嘉担任永嘉太守,摆舟摇楫,渡过钱塘江。当他从钱塘泗乡登陆,踏遍龙坞青山,一定对这里的风光铭刻在心,念念不忘,以至于当他从永嘉返回时,刻意把天台山茶种带到龙坞,请龙坞百姓种植茶叶。谢灵运晚期厌倦官场,只钟情于山水。他懂茶,也懂滋养茶树的山水,一千多年前的举动无意间让龙坞一带成为万担茶乡,让西湖龙井满誉天下,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十几年过去了,龙坞的变化如何呢? 日前,跟随杭州西湖区作家协会组织的龙坞采风团,去了龙坞的上城埭村,慈母桥村,光明寺水库,外桐坞村几处参观,惊讶那里变化之巨大,颇有“山水碧迢迢,梦入芳洲路”的感觉。

那天上午到达上城棣村村口时,绵绵的春雨刚刚停止。霁色初开,青云出岫,我忍不住多吸几口清新的空气,真想大呼一声“真养肺”。眼前大片的山坡上,绵延起伏的绿茶树,恰如翠绿的大海,在微风吹拂下,掀起一阵阵绿色的波浪,滚滚而来。

一座被称为“西湖龙井国饮”的硕大茶壶造型的雕塑矗立在茶树丛中。五个快乐孩子簇拥着壶嘴玩耍,仿佛是热情邀请来访的客人品上一杯清茶,享受一下龙坞的山水。优美的圆弧壶身不仅镂刻着村姑们上山采茶,屋内炒茶的动人画面,还刻有元代大诗人虞集的诗句《游龙井》。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雕塑“西湖龙井国饮”

美院的艺术家做完茶壶雕塑后欲犹未尽,还做了几个城里人来茶乡游玩的雕塑,古铜色的手机自拍造型,在绿色茶园的衬托下,相得益彰,自然风趣,成了游人拍照合影的热点。这些群雕拉近了村落与访客的距离,浓厚的艺术气息挟带着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玩自拍

同行的袁老师今天成为采风团的“大牌导游”。他告诉我们,茶壶雕塑的原身是一个废弃的水塔,经过中国美院的艺术家们的精心设计改造,变成了龙井茶村的新标。于是,上城埭村又有了“龙坞茶村”的美称。

袁老师曾经是上泗中学(转塘中学)的化学老师,后又担任校长。他生与斯,长于斯,熟悉这块土地,也热爱这块土地。即使后来担任他转塘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西湖区发改局局长,公务繁忙,业余时间收集乡土民情,趣闻逸事,用笔记录下来。著有【钱塘往事】与【钱塘山水】二书,并开设微信公众号。 袁老师说他虽已转为灵隐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属于退居二线,反倒更有时间去山乡各个角落走走,并且乐于为到访的朋友兼当成业余导游。他告诉我们,在龙坞转塘一带,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许多他都上门拜访过,大部分至今叫的出名字。由于长期在这里任职,对他的称呼有这么几种:袁老师,袁校长,袁主任,袁局长,袁书记,也有直呼其名袁长渭,等等,从公号留言框里看网友对他的称呼,就可以猜出对方是多大年纪,或可能是哪位相识的朋友。交谈中方知他还是我高中好友的同事呢,世界真小。袁老师告诉我,他还是最喜欢“老师”这个称呼。教书育人是最神圣的职业。在从上城棣村到慈母桥村行进的路上,袁老师不时地与过路的群众打招呼。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大牌导游袁老师

青石板路两旁耸立着各式风格的楼房,白墙黑瓦,阳台攀藤,花树遮掩,颇有雅致。这些房屋不少已被做成精品民宿,而屋前的空闲之地往往辟为露天茶室。这些房屋未必称的上哪类建筑风格,但宜居实用,楼顶屋檐的招牌或是龙香阁,茶经坊,或是阿根茶楼,阿香饭庄,多少透显出屋主人的品味情趣或销售路线。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露台茶庄

沿着村道漫步,看到的是恬静的村野风光。村妇们休闲地交谈,孩童在嘻耍,几条大狗儿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打量着我们,没有犬吠,已经把我们当作村民的一员了。正在路边编制竹篮的老奶奶无意间成了同行摄影师的艺术模特,是本次采风的最大明星。老奶奶编制的“横山竹篮”,曾经是来杭烧香的苏南浙北的香客们的最爱,曾经享誉上海滩。我们儿时都很熟悉这个杭州特产竹篮儿,龙坞才是它的发祥地。单凭这个传统工艺的寻根溯源,今天的采风就不虚此行了。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编竹篮的老奶奶

在慈母桥村的百顷茶园山坡的凉亭边,袁老师一口气讲了好几个轶事趣闻,比如明代从龙坞走出的葛寅亮,官拜司农少卿(相当于分管农业的副部长),有感于少时其母经常背他淌河过溪,颇为艰辛,遂在溪河上建桥,取名“慈母桥”,村名由此而来。袁老师又介绍明末时这里有个“横山草堂”的藏书阁,名噪江南,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其中有后称为“秦淮八艳之首”的才女柳如是(陪同夫眷钱谦益一同前来)并留下诗文;还有江南印刻名家马元调。马元调游览龙坞迷恋此地的山水胜景,特意写下《横山游记》。袁老师妙趣横生地讲完这些故事后说,他很遗憾没有在转塘街道任上,完成重修 “横山草堂”的夙愿,让那些来过龙坞的名人们足迹得以铭刻,人文精神凝固长存。

弯曲的小河,古朴的小桥与清澈的水塘使得慈母桥村在茶乡里呈现出另一幅婉约的江南景色。水塘边的褐砖上铺满了青苔,看得出这些池塘都有许久的年份,水道分出若干分别用于淘米洗菜等生活饮水,然后是洗衣浇地取水,井然有序。池塘中建有观景喷泉,应是现代产物。村民早已使用自来水,但很重视池塘生态的保护。

在池边,我们还看到旧衣物回收站及环境保护宣传栏。在慈母桥村乃至整个龙坞,俗称乡村三大革命的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与厕所革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具体步骤。从宣传栏里可以窥测到旧农村脱胎换骨需要许多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龙坞慈母桥村附近茶园

沿着慈母桥村边的龙门溪小河行走,微风吹起,景色宜人。在村落中行走,无论是土道还是柏油道,两旁还有各种多彩多姿,杏花,桃花或不知名的花草,在微风的吹动下,抖动身段。我用手机“形色”软件,识别出这些不知名的花草,比如:绿叶白瓣的一年蓬,娇艳欲滴的朱顶红,,,几双艳丽的彩蝶在花丛上翩跹而来,引得同行们一片惊叹。

光明顶水库是龙坞行令人意外且颇有惊喜的景色。湖水如蓝,平静宜人。这个水库,起初是用于龙坞的万亩茶园浇灌,不经意间成了龙坞地区绝佳的湖光山色。我特意走到坝底,从坝底仰视坝顶,整个大坝的形象豁然高大巍峨起来,坝上的团友身影都变的渺小。无论如何变化取景角度,“光明寺水库”几个大字无法取入镜头。当年那些村民手挑肩扛,是用了何等的奋斗精神,做成这个惠泽后代的好事。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光明寺水库

龙坞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茶乡,正在打造集旅游观光,乡村度假,艺术文创,养身休闲为一体的龙井茶文化特色小镇,可以称的上是日新月异,山乡巨变。同行的戚作家对我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龙坞人,还曾经在乡里担任通讯员,跑遍这里的山水水水。后来调去杭州工作后,现在再回到这里,惊叹家乡变化之大,几乎让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龙坞之行的压轴戏是参观外桐坞村,这个村还有一个更富有诗意的名字“画外桐坞”。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仙李白曾经到访并留下了“朝涉外桐坞,暂与俗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的诗句。朱德元帅留下了足迹,并鼓励村民恢复打造传统年糕,“元帅年糕”新名称,给外桐坞村添上传神一笔。厚重人文积淀与茶乡美景,成就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村落。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李白题诗墙

龙坞之行,吸引我的除了茶乡风光,还有坐落在乡村中心的极富特色的文化礼堂。

上城棣村的文化礼堂不仅仅有棋牌房,大会堂等娱乐设施,还是极好的乡村博物馆。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村情村史及本地民俗介绍,十星文明户及茶村寿星评比,乡村太极队及文宣队的演出照片。村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我们这些城里人都羡慕不已。文化礼堂陈列室里展示的农舍用品,比如啦蛤蟆壶,铜火茐,煤油灯,印糕板,都可以牵连出一段段旧时的故事,让参观者会心一笑。 在外桐坞村的文化礼堂里,开辟有“聚贤堂”,桐坞书院,农民书画苑,还有“小芽儿”活动室。聚贤堂的前厅的大墙上,由本村乡贤书写的荀子《劝学》正楷小蝇,是文化礼堂的“亮点”。堂内立有孔子,苏轼,屈原等先贤的塑像及格言碑,在乡村礼堂里读着先贤的格言同样感到庄重肃穆。农民画苑里的山水国画,技艺之高几乎令我难以置信。事后想来也不奇怪,那么多画家入住本村,耳濡目染,有意学画的村民们,提笔有神就不足为奇了。西湖区政协文史委的林张帆对文化礼堂建设比较熟悉,她告诉我,如何把文化礼堂建好用好,不仅仅是要做好硬件设施,还要搞好日常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内涵,把文化礼堂,真正变成村民们积极参与的活动场所与精神家园。可喜的是,龙坞文化礼堂的村民参与度非常高,基本达到了建设文化礼堂以“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初衷。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上城棣村文化礼堂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文化礼堂内景

在外桐坞村文化礼堂外的小广场,遇到不少来此参观的游客。我颇为好奇地问其中一位女士,你们是旅行社组织来龙坞旅游的吗? 她回答说不是,他们是来杭州开会的,会议期间到这里学习调研。这位女同志来自内地,她补充说,他们的会议主题就是新农村建设,在杭州确实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对新龙坞的打造与建设由衷地钦佩。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外桐坞村文化礼堂一景

建设美好乡村,首先是美好生态与美好人居,以及扎根于土地的乡村文化。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聚集人心的粘合剂。在龙坞,绿色茶园,农家院舍,文化礼堂,人与大自然的对话,乡村生活与文化的融合,,,这不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再现吗?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九街广场上群众演员在排练中

离开龙坞前,路过龙坞茶镇中心的九街广场,这里张灯结彩,彩旗飘飘,人们正在布置会场,迎接即将开幕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一群衣着艳丽的群众演员排练节目,“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 看过来,这里的表演很精采”悠扬的歌声飘入耳际。我想不妨把这个歌词改动一下,“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 看过来,这里的景色很精采”。不是吗?今天的龙坞已经华丽嬗变,从一个锁在深山中的小村姑,变成了魅力四射的绝色美人。今天,我会非常骄傲地告诉外地的朋友们,下次来杭州,请去龙坞转转,那里有杭州最新最美的景色。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龙舞茶镇一瞥

(完)

〔萨堡儿〕春色中的龙坞看过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