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失败仍能控制权力,这也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文 | 孟庆祥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又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贵妃代管)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当时的中宫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慈禧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訢被封为议政王。

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失败仍能控制权力,这也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 1861年12月2日,改年号“同治”,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 1864年,剿灭太平天国(1851~1864)。
  • 1875年1月,19岁的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虚岁)拟在颐和园受贺。同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署《马关条约》。
  •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百日维新结束。
  •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支持义和团抗击外国侵略者。
  • 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嗣,经她命,由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
  • 1908年11月15日17点(未正三刻),叶赫那拉氏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写这篇文章之前,本来的题目是《慈禧太后:有权谋之术,无治国之才》,这句话是很多年前我从一个评论上看到的,但已经找不到出处。

这几天翻看琢磨这段历史,觉得慈禧有权谋之术是真的,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解除了肃顺、载垣等八个顾命大臣的权力,1884年,解除了恭亲王奕欣的权力(1894年又重新启用),1898年挫败戊戌变法,软禁光绪。

在47年的执政生涯中,虽然历经各种挫败,一直牢牢的掌握权力,没有高超的权谋手段是很难做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专制者,慈禧并不凶残,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很少使用非常残忍的手段击退政敌。即是在辛酉政变成功后,八个顾命大臣,也只弄死两个,留下六个。与历史上的独裁者相比,慈禧相当仁慈。而专制制度下的仁慈并不是掌握权力的好方法,甚至与权力的逻辑相悖,因为专制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政敌活着就是最大的隐患。

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失败仍能控制权力,这也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说慈禧太后无治国之才论据不足,真正有权谋之术,无治国之才的代表人物是赵高、王莽之流。

从乾隆皇帝开始,嘉庆、道光、咸丰都缺乏对世界大趋势的洞察,慈禧也不例外,慈禧本来就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性格,她也不可能有洞悉世界的见识。但慈禧有一个对统治者来说很可贵的品质——对于不懂的事情,她不轻易否定,让下属去尝试。洋务运动其实就是范围比较小的经济改革,慈禧虽然不是发起者,她的支持却很重要。

日本是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的,比洋务运动还晚了好几年。从成果来看,日本未必比中国更强,只是在1882年,日本做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全力发展军备,12年后,甲午战争战胜了大清,大清失去了最后的机遇。甲午海战的决胜之战,大清的装备相当于日本的七成,最主要的决战结果双方损失惨重,日本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倘若大清早几年用力发展军力,历史很可能改写。

由于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结束了,经济改革终止。就像当代史一样,经济改革一旦失败,人们就会认为只有政治改革才是根本出路,于是就有了戊戌变法。

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失败仍能控制权力,这也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也意识到再固守原来的规矩、制度,帝国已无力生存。1901年之后,实施了涉及面广泛的新政,开启了全面社会改革。但慈禧已经风烛残年,帝国已经腐烂透了。

赵烈文在1867年对曾国藩所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分剖离析。然而主德隶重,风气未开,若无抽心一烂, 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计,异日之祸,必先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国藩说出了那句千古绝望的“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

1912年,慈禧去世四年后,清帝逊位,结束了其268年的统治,进入“方州无主,人自为政”的时代。

尽管把慈禧描绘成各种污浊的形象,如果考证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她是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政治人物,慈禧有决断但不武断,她不懂的事不乱下结论允许别人去尝试,对于独裁者而言,这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品质。

慈禧的问题在于她确实比较自私,做不到牺牲个人成全国家。一个对比是明治天皇为了推动军备,拿出了自己的30万日元,而甲午战争开始之前,慈禧却不肯停修颐和园,据说,还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的名言。

慈禧很可能也移到她的局限性,她把这种局限于延伸到女人这个性别,这才有了她让女人不得干政的遗言。

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失败仍能控制权力,这也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在专制制度下,历史的偶然性特别大。假如当年道光让六子奕欣接班而不是奕詝(咸丰)接班,就不会有慈禧太后这件事。且不说奕欣和奕詝在才能上的差别,咸丰1861年去世,只有30岁。恭亲王又活来 37年。清朝末期每个皇帝的寿命都很短,同治活了19岁,光绪活了37岁(在慈禧去世前一天去世,可靠证据显示是被害)。清朝末代的皇上都体弱多病,生育能力差,据考证这是不断的近亲结婚导致的退化现象。

如果提前几年有更强的具备思想,甲午战争是可能打赢的,经济改革还能持续……

《独裁者手册》发现专制者上台前三年是危险期,一旦过了这个时期,权力基本趋于稳固,一般不会下台。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次巨大的失败,仍能牢牢的控制权力,有高明的权术,也是一种权力逻辑的必然。

一般而言,民主制度下,执政失败会导致下课,权力拥有者可以平稳降落。但在专制模式下,执政一旦失败,独裁者会想尽一切办法维持权力,除了残酷的镇压,还有用各种倒行逆施、悖逆社会发展的手段维持统治。

慈禧掌权47年,历经无数失败仍能控制权力,这也是权力逻辑的必然

托克维尔详细地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社会经济、制度、税收等状况,得出一个被称为托尔维尔定律的结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要好些。

据说恭亲王在1898年去世前的嘱咐也是让慈禧不能变法,要维持祖宗成法。成熟的政治家都有这种敏感性,不需要考到托克维尔定律也知道如何做。

从历史上看,没有证据显示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兼容。却有很多证据显示,专制一旦失败,就会用更加失败的方式维持其统治,比如闭塞言论、愚民政策、制造无底线的个人崇拜等等。

也就是说,不怕专制,怕的是成熟政治家的专制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