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立法調研紀實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和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視察北京工作時強調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60多年的建都史,擁有7項世界文化遺產、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43片歷史文化街區、五百餘處歷史建築(群)、兩百餘項國家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務院1982年批准公佈的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十分重視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視察北京工作時均強調,要保護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這張“金名片”;2017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相繼對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及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作出批覆,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指明瞭方向。

守護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立法調研紀實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攝影:王文靜


順應新形勢新要求

2005年5月1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作為首個明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律地位的地方性法規,條例以老城整體保護為重點,對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的保護作出了系統規定,自此北京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開展的新階段。

《條例》實施十餘年,在規範保障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有序開展、維護歷史文化遺產完整、推動老城整體風貌保護、促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北京城市發展理念和方式的轉變,全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持續增強,廣大群眾特別是老城居民對居住條件改善的需求和期待也日益增長,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國務院於2008年出臺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等一系列法規規章,有必要進一步落實上位法要求,與相關規章保持協同;與此同時,保護工作中統籌不夠、職權交叉、社會參與度不高、活化利用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逐漸顯現,亟需研究完善,實踐中形成的“共生院”、申請式騰退等保護利用經驗,也需要總結固化。

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作出批覆,專門就“精心保護好歷史文化金名片”提出明確要求。市人大常委會立即響應,將《條例》修訂納入本屆常委會立法規劃,並列入2020年立法計劃。

探尋北京歷史脈絡

《條例》修訂的立項論證工作於2019年正式啟動。為便於市人大代表更好的參與到條例修訂工作中來,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將一場專題講座作為本次《條例》修訂工作的開始。

講座專程邀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的專家,就 “北京城市發展簡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歷程”、“新時代新要求”、“名城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條例修編的目標和思路”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專題講解。講座通過一幅幅歷史地圖和一組組詳實的數據,展示了北京在兩三千年前作為邊陲要塞,和近一千年來作為國家統治中心的歷史,讓大家瞭解了北京“燕”、“薊”、“幽州”等古稱的歷史淵源,元大都“宮城”和“皇城”的城市設計格局,明清和民國時期北京城的發展演變,以及北京地區的山脈、水系、交通等豐富的內容,同時結合當前的保護現狀和問題,對北京新版總規關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相關要求進行了詳細解讀。

參加講座的市人大代表閔慶文表示,自己以往更關注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但通過這場講座,對北京歷史文化這張“金名片”也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和更深入的理解,將繼續關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為條例修訂提出更精準的立法建議。

關注老城整體保護

老城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加強老城的整體保護”“老城不能再拆了”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老城保護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這片“凸”字形城廓範圍內,不僅包含了宮城、皇城、傳統中軸線、九壇八廟等歷史古建,還囊括了南長街、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鮮魚口等耳熟能詳的33片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建築和衚衕、傳統四合院等各種歷史文化資源的集中承載區域。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將立法調研的第一站選在了老城。

“有名衚衕三百六,無名衚衕似牛毛。” 北京的衚衕起源於元代,曾一度達到六千餘條,不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記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蘊含著濃郁的生活元素和人文氣息。

東城區雨兒衚衕和西城區西磚衚衕、培育衚衕等,都是位於歷史文化街區內有年頭、有故事的歷史街巷,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在這裡探訪“共生院”,深入騰退樣板間,圍繞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院落修繕整治、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研。在得知北京市從2015年開始陸續對部分衚衕實施“申請式騰退”“申請式改善”政策,探索出一條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環境改善、街區有機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利用有機結合的新路徑時,代表們均表示了對這一模式的認同。

對歷史文化資源最好的保護方法就是活化利用,沈家本故居、郭守敬紀念館社會化運營等,都是在利用途徑上的有益探索。市人大代表韓克非特別關心歷史文化街區和建築的修繕和後續使用,她多次建議提出,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改造,不僅要延續老城歷史文脈,還原傳統文化元素,同時也要注重保留“煙火氣”,讓那裡繼續成為“活的”生活空間。

加強對三山五園地區的保護

三山五園地區是對位於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具有獨特的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優質人文底蘊和優良生態環境,北京新版城市總規首次明確將三山五園地區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區域之一。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來到這裡,專門就該區域歷史風貌恢復和保護區域內空間騰退情況進行調研。

“園外園是頤和園和靜明園周邊的區域,處於三山五園規劃片區的核心位置”。在已完成改造的中鄔公園,市人大代表陳國啟作為一名老海淀人,主動向其他代表介紹起來。

從2013年開始,海淀區對“三山五園”歷史文化區68.5平方公里中的核心區域14平方公里進行整體規劃研究,重點實施園外園區域生態景觀提升工程,目前包括中塢公園在內的一批彰顯地域歷史風貌的公園綠地已相繼亮相。

“中鄔公園所在的地方,歷史上地下水豐沛、農業發達,是著名的京西稻產地,後來才逐步退化變成了建設用地,你們看,現在稻田都恢復了,從這裡還能看見玉泉山的美景”,陳國啟代表指著眼前的一大片京西稻梯田對大家笑著說,“現在還在推進功德寺地區的改造和環境綜合整治,將來三山五園和園外園互為襯托,這一片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會越來越好。”

“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的典範地區”是北京新版總規對三山五園地區提出的明確要求之一。目前,這一區域正在加緊規劃建設,“看得見物、望得見景、感受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正在這片區域逐漸成為現實。

深化名鎮名村保護舉措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傳統村落,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北京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處、歷史文化名村5處、傳統村落22處,市級傳統村落44處,大多位於北京的遠郊區。

房山區水峪村是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北京首批市級傳統村落,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曆史,南窖村是有八百多年曆史的古村,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兩個村落不僅保留了較完整的明清古建,還傳承了中幡會、大鼓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北京的歷史文化村落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為了更好的瞭解村落歷史文化保護、傳統民居修繕利用和風貌恢復、非遺傳承等情況,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先後來到這兩個村落,深入到村頭、商鋪和農戶家中,與鎮村負責人、普通村民、商鋪經營者以及非遺傳承人進行交流。

市人大代表黃一品走出水峪村王慶月老人家後不無感慨的表示,北京的歷史文化名村大多位於偏遠山區,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村民,都不完全具備維護修繕的能力,保護存在很大的難度。

“要保護民居風貌,翻建房子就會受影響,政府能不能給補償”“村裡經濟薄弱,想引進企業進行投資,有沒有政策支持”“全區文物監管人員有限,將監管時時覆蓋到每個村比較困難”……面對大家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建議,調研組仔細傾聽、認真記錄。黃一品說,對名村和村落的保護刻不容緩,應該進一步明確保護的權責利,加強人財物投入。

調研組所到之處,時時都能感受到村民對改善生活居住條件的迫切心情。如何更好的協調保護傳統村落與農村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關係,平衡村民改善居住條件等剛性需求和保護修繕傳統民居的實際投入,已成為調研組深入思考的問題。

增加文化帶保護內容

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作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高度凝練了北京老城以外的文化遺產。但是文化帶保護與利用是一個全新理念,並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鑑。帶著這樣的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保辦組織部分市人大代表趕赴大運河通州段進行實地調研。

通州是大運河孕育的一座歷史重鎮,是大運河北端的重要節點。大運河通州段在隋代稱潞水,元代稱潞河,清代稱北運河,沿線歷史遺存多、時代跨度長,42公里的河道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北京城市副中心,目前已成為副中心的主要發展軸線。

“《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已經編制完成”,通州區的相關負責同志向調研組介紹道,“我們將按照‘一河、三區、多點’的發展格局進行規劃建設,承載千年歷史的北運河通州段將在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黃金水道和城市名片”。

按照保護建設規劃,下一步將對路縣故城、通州古城、張家灣古鎮進行整體保護利用,帶動發展沿線張莊村、儒林村、馬頭村等一批特色古村落,同時將改造和恢復古河道,實現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通航。

“我比較關心大運河文化帶在保護前提下,如何更好的利用和發揮作用”。市人大代表秦紅嶺作為調研組成員,全程參與了《條例》修訂的系列調研,她提出了自己一直關注的這個問題。對此,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結合北運河通州段全線通航,以及環球主題公園、首都博物館東館、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劇院等重大文化項目,推出更多、內容更豐富的旅遊精品線路,讓廣大群眾在飽覽運河美景的同時,感受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秦紅嶺說,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建議繼續加強對大運河文化帶等保護規劃和各類歷史文化遺產信息的公開公示,既方便公眾查閱瞭解,也利於社會廣泛宣傳,同時增強群眾的監督。

目前,各位代表在調研中的探究和思索,已經變成一條條具體的意見建議,彙集在了《條例》的修訂草案之中。同時,修訂草案已經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以最大限度汲取群眾智慧,凝聚社會共識。

來源:《北京人大》雜誌

作者:李承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