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宋朝,中国历史上最富裕,最有活力的王朝。如何吃,如何玩儿,如何作词,如何行酒令,花样百出,从皇帝到亲王,从顶流使相,到中层团练使,从显贵到庶民,玩乐之风,一浪高过一浪。历经五代十国的社会重构,庶民崛起,王朝的活色生香,重归一统后,焕发勃勃生机。

区别于汉、唐,后厨典型的烩(煮)和炙(烤),唐宋大变革之后,宋朝饮食急剧丰富,餐桌的饮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唐朝以前,无论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席地跪坐是常态,而今天吃饭必须桌、椅标配,则始于唐末宋初。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故宫的镇馆藏品《韩熙载夜宴图》有画为证,这幅顾闳中挥毫的五代南唐宰相的宴请图,四足方桌,四腿背椅,屏风围挡的室内陈设,清晰可见,宋朝承继唐末五代遗风,自此,延续千年的围炉跪坐,再无踪迹。

唐朝因开国君主的鲜卑血统,胡风深刻影响当时的生活,在唐朝的饮食中,通过西域传入的胡饼、胡豆、胡蒜、胡羹、胡椒、胡瓜随处可见,唐朝饮食也被后人称之粗犷,到了宋朝,饮食的粗犷,开始向精致和淡雅过渡, 宋朝人记述的《文昌杂录》中,出镜率极高的几个菜品,听名字,或出自文人,比如荤菜的群仙炙,主食的天花饼,小吃的太平毕罗,即便今天,火到一塌糊涂的涮火锅,宋朝人林洪在他的《山家清供》也给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谓之“拨霞供”,只不过彼时,林洪涮的不是羊肉,而是野兔。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鼎鼎大名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的街头小吃,出现了甜味口的蜜饯果子,出现了黄豆去壳蒸熟,拌匀砂糖之后,冰镇的冰雪冷元子,还有面食绝配,豆芽菜。《清明上河图》的写实古画中,与吃有关的饭馆、酒楼、茶肆,清晰可辨的店铺,至少超过40处,而另一部经典《水浒》的吃饭场景,动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酒论罐,吃肉论斤,仿佛酒肉不要钱,直到把肚皮撑破为止。难怪从宋朝开始,庶民的两餐制,全部升格成早、中、晚三餐,不为别的,宋朝就是有钱,吃食阔气。

宋朝餐桌的惊艳出奇,除了寻常百姓能消费,上层显贵的普遍奢华,更是远远超过了此后的元、明、清三朝。社交层面,宋人的饭局,种类繁多,既有君君臣臣的曲宴,也有专事科举中第的闻喜宴,另有,君、臣、民,三者共襄盛举的赐酺宴,不过,要说规格最高,符合国宴标准的,还得是番国使节、亲王、使相、文武百官、皇帝,在每年春秋两季,定时、定点举办的春秋大宴。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年)正月,一年一度的春宴在开封皇城的集英殿举行,国宴的流程,由内侍殿中监统筹,有数据统计,此次,殿中监派出的太监、宫女等服务人员,共计1226人,仅做饭的御厨就有600余人,这些人分管参宴官员的乘舆(交通)、服御(服饰)、膳羞(饮食)、酒醴(酒水)、次舍(茶歇住所)、器用(碗筷)等繁琐的宴前准备。

参加春宴的与会人员,以皇帝御座为中轴线,御座以东是文臣,御座以西为武将,皇帝坐北朝南,文臣坐东朝西,武将坐西朝东,原则上,距离中轴线越近,距离御座越近,距离首列越近,则代表自己在朝廷的话语优先权,反之,距离御座越远,朝堂之上则人微言轻。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中轴线东侧文臣,一共有六列,首列太师、太傅、太保等三公上臣,第二列,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第三列,吏、兵、刑、户、工、礼六部(曹)尚书,前三列全部是三品以上大员,从第四列开始,是开封尹(首都市长)、中书舍人(秘书长)、太子詹事(总管)等中级官员。 座次等级森严,有模有样。

御座中轴线以西,是武将席位,面向东侧文臣,共五列,第一列,亲王、使相(宰相衔兼节度使),第二列,枢密使和太尉,第三列,节度使、左右金吾卫,武将的前三列,同文臣一样,全部出自京城各帅帐的实权派,而第四列到第五列,为地方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防御团练使等中低级武官。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据统计,宋神宗熙宁二年这次春宴,最终获得皇帝裁定能够进入集英殿的中高级官员包括,亲王8人,宰相兼节度使3人,枢密院30人,中书省22人,宣徽院8人,翰林司178人,仪鸾司150人,御史台11人,两廊亲从官42人,加上皇城司,提举巡检的人员,总计有超过1300多人参加本次春宴,如此多的官员,皇帝所在的正殿实在摆不开桌,为此,在正殿两侧,设朵殿和两廊,朵殿安置皇室宗亲,秘书监及外官武将,两廊则安排辽国、西夏、高丽、交趾(越南)等外国使臣及随从藩属,正殿以外的朵殿和两廊,就坐规矩和正殿一样,中轴线划分,东西相对而坐,两侧各3列以上,官阶越高越靠前。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开席前,百官站立,宰辅使相等领班官员出列,向皇帝跪拜,致词称贺。整个宴会分九盏(喝九轮),前五盏为上半场,后四盏为下半场,第一盏和第二盏相互敬酒,寒暄预热,第三盏开始,正式上菜,第四盏,乐工奏乐,开始歌舞表演,第五盏之后,上半场结束,休息半小时,此刻,皇帝会开表彰大会,给官员赐花,放鞭炮庆贺,颁花仪式结束,皇帝和官员醒醒酒,下半场继续喝,整个宴会,2、3个钟头的流程,行云流水,像极了当下的商业型晚宴。

当然,吃饭并不是仅仅为了吃,最终目的还是出于联络感情,混个脸熟,宴会的目的和今天的各种饭局一样,皇帝通过定期大宴,与群臣和使节,在推杯换盏之间,一边欣赏节目,一边喝酒闲扯,借此笼络人心。每年定期的春秋大宴,囊括了帝国所有中高级官员,上至京城使相宰辅,下至地方市级文官和团级武官,几乎倾巢前往首都开封,重要性不言而喻。

皇帝为了表示对宴会的重视,曾将宴饮礼仪,纳入国家礼制大典《政和五礼新仪》,用以规范参宴行为,宋真宗时期,官方宴饮频次渐高,宴饮规模也越来越大,宴会失仪现象逐渐增多,为此,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颁布宴会规范诏旨,强化监察机制,同时设置御史、宣徽使等监察弹劾人员,专管宴会的缉查工作,对于官员无故请假,醉酒呕吐,乱找座位的行为,将施以80棍的惩戒。

宋朝的社交和饭局

当然,宋朝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其它酷吏王朝,自宋太祖开始,遵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享天下的祖训,很少会对大臣的犯错下死手,宋神宗时期,皇帝同意,文臣如果在宴饮过程中犯了错,可以穿着厚厚的棉袄,领仗刑。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秋宴,郎官王易之,喝多了,当着皇帝面醉酒呕吐,严重失仪,受到御史台当面弹劾,宋英宗仅仅口头责罚,还赐醒酒食物,当众赦免了王易之的醉酒失礼行为,可见宋朝皇帝的处罚往往避重就轻,终宋一朝,君臣关系,大多其乐融融。

宋代的宴请规模,虽耗费弥彰,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一直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一度让中枢惧怕,赵匡胤以酒宴方式,杯酒释兵权,收回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干拜把子兄弟的兵权,赵氏子孙有样学样,很好的继承了祖宗家法,以宴饮温和手段,坚定不移的贯彻祖宗方针,维护臣僚关系,推崇““崇文抑武”的御政策略,随着上百年经年累月的春秋大宴、曲宴、闻喜宴的举行,朝臣也乐得其所,纵观整个宋朝,士大夫与皇权,基本做到了共治天下,相安无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