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村莊奔向全面小康

紅色村莊奔向全面小康

《共產黨宣言》紀念館。(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濟南11月19日電(記者吳書光)“村民現在的日子就像掉進‘蜜罐’裡。”劉國林愜意地笑著,他經營的農家院快餐店緊鄰劉集支部舊址,從不缺遊客。

劉國林是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人,這個魯北小村紅色歷史悠久:1925年建立了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劉集支部,藏有1926年起保存至今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紅色劉集聲名鵲起,建有專門紀念館,每年來此重溫歷史的觀眾達10餘萬人次。

如今,這裡建成了國家AAAA級紅色劉集旅遊景區,《共產黨宣言》紀念館也在加速改造,村內文化廣場、淨化飲用水、健身廣場等便民設施不斷完善,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42萬元,較十年前翻了5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萬元,村民生活走向了小康。

十多年前,村民們還住著土坯房,走著土村路。眼看捧著紅色劉集的“金飯碗”,老百姓還過著窮日子,村幹部急在心裡。劉集後村黨支部書記劉洪燕說,經討論,村裡決心深挖紅色資源,做大紅色文章。

在上級政府支持下,村裡依託紅色資源成立紅色劉集旅遊開發公司,建起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共產黨宣言》紀念館, 打造紅色民俗文化街,一個承載著紅色基因的鄉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

機不可失。劉國林帶著外出務工攢下的5萬元錢,回村翻蓋了住了數十年的老房子,開起了快餐店,他的收入很快勝過在外務工,人也就堅定地留了下來。

2009年,這個村建起了集經濟、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高標準花卉產業,形成了“紅綠雙贏”的強村富民新路。

在中國,有許多像劉集後村這樣的紅色村莊,他們下大氣力挖掘紅色資源,多元發展,奔向全面小康。

山東省臨沭縣曹莊鎮朱村也是一個“紅村”,這裡有1939年成立的臨沭最早的農村黨支部,是戰爭年代的堡壘村、八路軍“鋼八連”的成名處、“支前模範村”……

從村東口進入朱村,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西,幾位老人正沐浴著陽光,在一處街角下棋、聊天。90歲的“老支前”王克昌就在其中,他曾在淮海戰役時參與支前。

紅色村莊奔向全面小康

9月29日,在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朱村柳編博覽中心,工作人員在整理柳編花籃產品。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現在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環境衛生好,這不就是小康嘛!”王克昌說。

赫赫有名的八路軍“鋼八連”在這裡成名。1944年除夕夜,日軍對我根據地發動掃蕩,八路軍某部八連來不及請示上級,果斷趕往朱村。這場斃敵30多人、我軍24人犧牲的戰鬥,為這支部隊留下了“鋼八連”的美譽,也為人民軍隊增添了“槍聲就是命令”的軍事文化。

據統計,革命戰爭時期,朱村先後近百人參軍,共有8名村民犧牲,村民還踴躍騰房子、籌軍糧、抬擔架、救傷員,被譽為“支前模範村”。

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說:“俺們打心底裡覺得朱村不一般,老少爺們都為村裡的歷史驕傲,精氣神很好,都想著怎麼把朱村建設得更好!”

2012年,朱村建設山東省第一個村級檔案館,館藏7000餘件。村裡還建有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朱村紀念館、支前紀念館等,以保存住紅色記憶、傳承好紅色基因。

臨沭縣委書記劉飛說,近年來臨沭縣多次在朱村召開縣委常委會,集體調研並廣泛聽取意見,明確了建設沂蒙紅色精神傳承村、老區人民紅火生活樣板村、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點的工作思路,推動當地快速發展。

一邊深挖紅色資源,一邊注重農業高質量發展。在朱村現代農業示範園,葡萄園和梨園的種植面積已有約800畝的規模,採摘、休閒觀光遊、垂釣等功能逐漸開發,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發動機”。

紅色村莊奔向全面小康

10月30日拍攝的八路軍老四團鋼八連朱村紀念館內藏品。新華社記者吳書光攝

傳統的柳編產業更是實現大發展。朱村引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由該企業負責柳編產品設計、打樣、銷售,大量朱村村民在家搞柳編,實現就近就業。

2019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萬元,超過全省農村平均水平,是2013年的1.6倍。朱村還新建了綜合服務中心、擴建了小學操場,先後獲評“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

幾次到朱村採訪,記者發現朱村人已不再為吃喝發愁,他們開始盤算更長遠的發展。

“這裡有看得見的發展,回村自然而然。”30歲的山東聊城人王曉林是朱村媳婦,她認為朱村發展潛力大,準備紮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