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色”資源轉化成“三味”教材

把“紅色”資源轉化成“三味”教材

近年來,銅仁市充分挖掘整理本地紅色資源,依託“一帶兩園三帶多點”優勢,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紀念館為載體,加快黨性教育基地的建設和申報力度;通過深掘紅色資源再現歷史“原味”、開發精品課程領悟文化“深味”、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習“趣味”,把“紅色”資源轉化成黨性教育的“三味”教材,傳播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目前,全市擬打造1個基地,38個現場教學點。

深掘紅色資源,再現歷史“原味”。立足本地優勢,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使紅色文化活化為可看、可聽、可讀、可續的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再現歷史“原味”。一是組建調研團隊。由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市委黨研室相關人員組成調研組,通過翻閱黨史資料、研讀革命先輩回憶錄、探訪紅軍後代和當地村民等方式,深入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比如:圍繞甘溪遭遇戰、困牛山百名英雄跳崖壯舉這一主線,調研組共走訪群眾30餘人次,收集梳理素材16個,整理稿件14篇。二是撰寫紅色故事。市委黨史研究室按照市委要求,啟動了《100個紅軍故事》編寫工作,成立了編寫專班,下發了《編寫工作方案》,根據紅三軍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紅六軍團西征、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至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二.六軍團長征四個階段進行了責任分工,明確了具體責任人和編寫時限。目前,《100個紅軍故事》提綱已基本鎖定,小故事初稿完成32個。

三是搭建教學平臺。以周逸群故居(陳列館)、萬山汞礦工業遺產博物館、松桃石樑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地、印江木黃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紀念碑)、石阡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德江楓香溪會議會址、沿河譙家鎮土地灣黔東革命委員會等革命歷史遺存為重點,建成一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現場教學點,力爭實現“一區(縣)一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即每個區(縣)至少建設1個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作為承接黨性教育現場教學的平臺。

開發精品課程,領悟文化“深味”。依託豐富而厚重的紅色資源,深入開發精品課程,領悟從中所孕育出來的銅仁精神和文化底蘊。一是聚焦主題主線。緊扣銅仁文化,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贏“三大攻堅戰”、實施“三大戰略行動”“一區五地建設”等方面,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基,打造“一校一精品課程”,即每個黨校、紀念場館至少要有1門精品課程。二是突出本土特色。緊密結合銅仁歷史人物、黨史事件、精神傳承,圍繞黨性教育基礎理論、理想信念、黨的宗旨、革命傳統、道德品行、反腐倡廉等重點內容,用銅仁人物、銅仁故事、銅仁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勵人。各現場教學點按照特色鮮明、導向正確的教學主題,擬各開發2門以上精品課程。

三是豐富文化內涵。從大量歷史和現實素材中收集革命先烈在黔東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光榮事蹟,整理編寫了《困牛山壯舉》《紅軍長征過石阡》《風雨梵淨山》《紅旗漫卷黔東》等現場教學故事,拍攝製作了《揚紅軍精神 決勝同步小康》《壯志不渝——曠繼勳》等黨性教育專題片,以實物、實景、實例、實事為載體提升教學內涵,再現紅軍在黔東大地的艱苦歲月,從中感受到革命歲月中的軍民魚水深情。

創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習“趣味”。改變以往單純的現場解說方式,增加了黨課、紅色故事等內容,積極探索開展案例式、研討式、情景式教學,為黨性教育“提趣增味”。一是以講故事形式增“趣味”。各現場教學點邀請本地的老黨員、紅軍烈士後代和聘請熟悉當地紅色文化歷史、講授效果較好的專兼職教師,配備2名以上具有較好解說能力的現場講解員,用“接地氣”的語言,以講故事的形式,結合編印的《銅仁紅色故事》等教材,講好當地的革命事蹟和紅色故事,增強紅色文化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使黨性教學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以音視頻形式增“趣味”。

從市級黨費中劃撥30萬元,用於開發《憂國憂民立初心 矢志不渝擔使命——周逸群烈士紀念館黨性教育教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脫貧攻堅陳列管現場教學》《困牛山戰鬥現場教學》等音視頻教學課程。同時,運用聲、光、電等多種形式,在每個教學點上因地制宜再現革命場景,開展“重溫入黨誓詞”等體驗式教學,讓黨員幹部在“身臨其境”中真正觸及思想、震撼心靈。三是以研討學形式增“趣味”。課程中設置研討學習時間,把學員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研討式學習,根據培訓主題設置具體的研討內容,引導黨員幹部往實裡學、深裡悟,讓學員在研究狀態下學習,推動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雙重創新、理論講授與實境體驗的有效融合,認真講好銅仁故事、銅仁精神,不斷增強黨性教育的鮮活性。計劃經過2-3年時間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銅仁特色的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和經驗典型,樹立銅仁黨性教育品牌。(張羽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