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手記:放下才能自在(楊德振)

作家手記:放下才能自在(楊德振)

我寫的《活得自在》一文在《廣州日報》“每日閒情”版刊登後,一些讀者通過微信向我“討教”,問“如何才能活得自在?!”我覺得除了文中說的“讓自己身心健康,料理好心情,扛得住寂寞”等幾種方法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和方面,那就是“放下”。什麼人也好,什麼事也好,什麼東西也好,只要從心裡放下,那就釋然、坦然、安然了,渾身就會自在得不得了。

說來也巧,就在此文發表的頭一天晚上,我就碰到了一個“不自在”的煩惱和困擾,換在別人,也許非出口惡氣、辨個明白不可;可我為了圖自己落個“自在”,選擇了一笑了之和放下,結果一晚睡到大天亮,彷彿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自在而灑脫。

情況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某作協擔任了一個職務,我請一個朋友推薦兩篇散文給他,恭敬地請他教正,沒想到,他恐怕連看都沒看,就直接給那個朋友發了一條微信,極盡“文人相輕”那一套俗不可耐的語言,滿口胡謅,又尖酸刻薄。那個朋友又把截圖發給了我,按說,我也有這個詩人的微信,非找他“理論”一番不可,你沒有精力和本事“教正”也就算了,為什麼非要把寫散文的人都說成是寫“無病呻吟”“應景文”的呢,太自以為是和唯我獨尊了吧?!自己能寫幾首詩是好事,為什麼非要搞“文人相輕”、目空一切、鄙視別人、搞襯托自己那一套呢?!文品再好,沒有人品,心地卑汙,不過是個“文痞”和卑劣“寫手”而已。想一想後,我覺得絲毫不值得與這樣的人去爭論和反駁,就像“狗咬人”了一樣,難道人還要追著狗再去咬它一口解氣不成?!要怪就怪自己“程門立雪”“立”錯了地方。如此一想,也就放下了,心裡豁然開朗起來,重回自在逍遙的境界中,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像沒有發生一樣。

作家手記:放下才能自在(楊德振)

文化界多有這種“文人相輕”的現象,這不是現在才有的,中國幾千年來都有。說白點,無論打壓別人,還是損貶別人,永遠也不可能抬高自己,贏得別人尊重,相反,還會讓人鄙視;說到底,這種人源於自己心裡沒有放下某些偏見或傲慢的東西,這樣下去,遲早會讓人詬病和唾罵的。一個人名氣再大、水平再高、能力再強、作品再好,只是“學術有專攻”和一時文路熨帖讀者的結果,但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辛勤勞動,心裡裝不下、放不下別人的成功和成果,心裡只有自己,甚至恃才傲物,去妒忌、損貶、造謠中傷別人,那就更缺乏應有氣度和開闊胸襟了;這還讓人懷疑素質、人品都有問題;要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你放不下的恰恰說明是你害怕失去的東西,也是讓你渾身不自在的反應。這種情況一多,就會在心理和身體上起漸進變化,進而影響一個人健康,最後,吃虧惹禍的還是自己;再說,一個詩人格局太小,詩意與詩眼也不可能有長久的高蹈和靈動。由是觀之,古往今來,文化界、文人中為什麼那麼多的是是非非,就是我們一些文人不自重、不自量、自欺欺人、自視清高等惡俗習性帶來的惡果。

從人生的另一個視角來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就會越自在。尤其是一個人過五十歲之後,應看淡一切物質上的擁有和得到慾望,對身體之外的東西做“減法”。放下的越多,心靈就越空闊、高遠、豐盈,一切美好的念想與善意就會盤踞和縈迴在這個空間中。如果心靈的空間充斥的都是慾望、雜念、嫉妒、戾氣、憎恨、仇視等負面因子,一個人是無法自在的,更不可能感受到幸福的;要知道,自在是幸福的前提,而放下又是自在的前提。所以,可以這麼說:放下的幅度有多大,幸福的程度就有多高。

作家手記:放下才能自在(楊德振)

二O二O年八月八日於廣州

☆ 作者簡介:楊德振,工商碩士、中國散文作家、廣東作家、酒店職業經理人、心智研究專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編輯:曹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