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術挑大樑 廣州產業轉型入快車道

新一代信息技術挑大樑 廣州產業轉型入快車道

中國軟件CBD園區

新一代信息技術挑大樑 廣州產業轉型入快車道

柔性屏應用於可摺疊的電子產品。

新一代信息技術挑大樑 廣州產業轉型入快車道

禾信大氣VOCs秒級多組份走航監測系統

廣州新動力

新興產業系列觀察之二

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八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4650.52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6.6%。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前三季度廣州經濟實現正增長提供了強大動能,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用尤為突出。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2019年實現營收4283億元,是2015年的1.9倍,年均增速17.38%。

一批領軍企業在廣州悄然誕生,廣州全市創建國家首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範區、首批國家綜合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等一批殊榮“花落”廣州。令人期待的是,“十四五”時期,廣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藍圖已經明朗:打造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加快推動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數字化轉型。

統籌/全媒體編輯中心梁倩薇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幸 通訊員穗工信宣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

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數據顯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相關產業2019年實現營收4283億元,是2015年的1.9倍,年均增速17.38%。

截至2020年8月,廣州全市固定寬帶接入用戶586.9萬戶,其中光纖接入用戶544.7萬戶,光纖接入用戶佔比達92.8%,寬帶網絡投訴100%解決。

廣州建成了首個國家廣電標準(AVS2)應用示範社區、18個4K電視網絡應用示範社區、3.6萬個5G基站(全省第一)、590根智慧燈杆,建成公用、專用充電樁26615個,全市電動汽車充換電網絡基本形成。

優先發展6大產業

軟件和信創產業

電子信息製造

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

人工智能

衛星導航

數字基礎設施

“十三五”時期

新一代信息技術營收年均增17.38%

回顧“十三五”時期,廣州社會經濟的發展中,信息化支撐作用增強,應用快速深化。據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數據顯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相關產業2019年實現營收4283億元,是2015年的1.9倍,年均增速17.38%。廣州軟件產業納統企業已超2300家,7家躋身國家軟件百強,8家位列全國互聯網百強,39家成為國家規劃佈局重點軟件企業,33家在主板和海外上市,成功培育6個“互聯網+”小鎮,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加快建設。

一批新型產業園在廣州悄然誕生,如廣州創建國家首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範區、首批國家綜合型信息消費示範城市、通用軟硬件(廣州)適配測試中心、設計仿真工業軟件適配驗證中心等。廣州還新增6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建設廣州國際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實驗室等重點創新平臺,獲批建設8個國家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廣州)穩步推進,接入二級節點數量全國首位。如此帶來廣州企業的科研投入持續增加。“十三五”期間,廣州全市規上工業研發投入持續提升,年均增長8.3%,2019年達288.65億元。

而居民在家中也享受著信息化發展的最新成果。截至今年8月,廣州全市固定寬帶接入用戶586.9萬戶。如今,廣州建成了首個國家廣電標準(AVS2)應用示範社區、18個4K電視網絡應用示範社區、3.6萬個5G基站(全省第一)、590根智慧燈杆,建成公用、專用充電樁26615個。廣州先後榮獲首批“寬帶中國”示範城市、中國城市信息化50強第二名、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應用評估創新獎、全國重點城市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第一名、2019亞太區領軍智慧城市等稱號。

“十四五”期間

未來將優先發展6大產業

“十三五”時期,一批領軍企業在廣州悄然誕生,智能網聯汽車、超高清視頻、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在廣州加速發展;越秀“超高清視頻小鎮”加快建設,信創產業生態初具雛形,汽車產業產值超五千億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等行業產值陸續超千億元。

“十三五”以來,廣州先後成功推動富士康、中電科、國智恆北斗、廣汽智能網聯、寶能汽車、粵芯、新松機器人、TCL、樹根互聯、科大訊飛、創維智能產業創新基地、恆瑞醫藥產業化基地、恆大新能源汽車三大基地、維信諾第6代AMOLED模組等一批帶動力強、產業鏈長、產業規模大的優質項目落戶建設,全市工信領域新增重大投資項目60個,完成投資額1178億元。

在“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廣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藍圖也已初步明朗。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透露,下一步,廣州市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優先發展電子信息製造、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人工智能、衛星導航、軟件和信創產業、數字基礎設施等產業,全力打造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加快推動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數字化轉型,深化信息技術場景應用,不斷提升城市數字化治理水平。

這將滿足更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如創維總裁、中國電子視像協會會長劉棠枝所說,隨著廣州打造“世界顯示之都”的持續深入與產能增加,明年就將有新的總量為1000萬臺的生產線在黃埔區下線,其中OLED產量佔比30%。到了2024年,我國生產的OLED電視價格將更加親民,在現有1000美元基礎上減少30%~40%。

威水案例

在線質譜儀半小時“捕捉”汙染源

環保一直是國家重視的議題。往昔,空氣治理往往採用“一刀切”的方式,比如關停周邊數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所有企業來治理霧霾。

來自廣州黃埔區的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利用質譜技術開發的空氣汙染在線來源解析監測方法,創造出打響“藍天保衛戰”的重要“武器”——禾信大氣VOCs秒級多組份走航監測系統,其通過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可以在1秒中測量到空氣中幾百種汙染物質,甚至放在一輛車上巡航,採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給城市的汙染情況畫出“地圖”。

企業負責人粘慧青介紹說,該技術以車輛為載體,搭載秒級多組份在線揮發性有機物質譜儀,邊走邊測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可秒級獲取VOCs及每種組分的濃度數據,空間分辨率精確到“米”,實時繪製出揮發性有機物的區域汙染畫像,並通過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將所有數據傳給後臺,物種、濃度、位置、時間一一對應顯示給決策者,為事故處置決策提供及時、豐富、動態現場信息。

一旦發生應急事件,走航監測車立即圍繞事故中心進行近距離原位走航監測,實時反饋事故點附近大氣中各種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值。明確主要汙染物種以及空間分佈,第一時間掌握汙染特徵及擴散趨勢,隨後以事故點為中心,分別以500米、1000米和2000米為半徑劃定高危區,危險區及警戒區,形成分級檢測機制,並初步劃定各區域的敏感點位,走航車對區域邊界進行走航監測,結合氣象因素評估汙染物擴散範圍,最後對區域內的敏感點進行重點監測。通過對敏感點位的走航巡查與定點監測,掌握關鍵物種的變化及消散情況。並可根據監測物種濃度的變化情況,實時更新高危區、危險區及安全區的範圍,及時調整應對策略,直至大氣VOCs濃度恢復到安全水平。

目前該技術列入了生態環境部2020年夏季空氣汙染治理攻堅方案,率先在黃埔區形成應用示範,並在北京、廣州等全國各地推廣應用,為國家避免千億級經濟損失。

專家觀點

傳統產業走產業數字化之路是大勢所趨

廣州現代城市更新產業發展中心(GRID)執行院長江浩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傳統產業通過上雲、上鍊、上網等,採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走產業數字化之路是大勢所趨。從全球產業實踐看,國際著名的都市圈均培育出了世界級的產業集群,如紐約的生物醫藥、舊金山的電子信息、東京的先進製造。而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擁有發展產業數字化的“基因”優勢。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量,居民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創新實力強。當前,廣東正瞄準世界先進產業集群建設,重點發展產業就包括智能家電、汽車、現代輕工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等戰略性支柱產業,並強調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這不僅有利於廣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有助於為新興技術的產業化應用提供具體的商業場景。

實地走訪發現,近年來智能掃地機器人、送貨機器人等接到大量訂單;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在全球實現零的突破……江浩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廣東、廣州要把自己做成技術創新的試驗田和應用地。廣州可以通過加強與深圳的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則可以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合作,加強與國際上重要科研院所的合作,將產業帶進到廣州,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記者手記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結合

打造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

實業是強國之基!負責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的新聞報道以來,隨著參加一次次的各級部門會議,走訪一個個企業,我對上述認識就越發深刻:在黃埔的禾信儀器,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結合,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不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個企業展現民族使命的擔當,企業也實現彎道超車,在大氣汙染物的防治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地位。

在南沙的廣東寶樂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人員嘗試把人機語音交互系統、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賦能傳統的掃地機器人,生產出全球首批能聽懂人話、講故事、唱歌曲的掃地機器人。疫情出現後,因家政人員不能上門,智能掃地機器人銷量全球猛增30%。如今全球80%的掃地機器人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來自中國廣州的產品則走進全球40個國家,60多個品牌在穗加工……一個個先行者的精彩案例在廣州這塊熱土上演,看來,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結合確實能打造中國製造的硬核實力,期待見到更多的後來者。

在這個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大趨勢已經明朗的新時代,廣東、廣州作為製造業基地,擁有巨大的產業優勢;同時,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需求量大的優勢,吸引全球的生產要素、資源要素、科技力量、投資資本到廣東、廣州集中,進而整合全球產業鏈,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打造一個從廣州出發,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產業體系,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連接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