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楊基寧

中國歷史題材電影的發展史上,1959年由電影大師鄭君裡執導,著名錶演藝術家趙丹主演的《林則徐》,堪稱一部標杆力作。不過比起其震撼人心的劇情與公認“大師級”的表演來,影片裡的一些劇情,也讓好些歷史票友們,看後連呼天雷滾滾,比如第18分鐘的“試炮”橋段。

那一段的劇情是,在廣州厲行禁菸的林則徐,擔憂英國人侵略,於是在老將軍關天培的陪同下,檢查虎門炮臺的火炮。在虎門炮臺一門“大殺器”級別的火炮面前,林則徐好奇的問這炮是啥時候造的,只見白髮蒼蒼的關天培老將軍大臂一揮:乾隆四十六年,比我還大三歲呢!

可惜這大炮不是武俠小說裡的“宗師高手”,並非是越老越能打。林則徐下令試開一炮後,只見這乾隆年間的“老炮”一聲轟鳴,炮彈就如任賢齊的歌中所唱:“慢慢的爬在沙灘上,數著浪花一朵朵”。把林則徐等一干大清高官,瞬間看得心裡哇涼……

如此橋段,也讓好些“野史票友”們,看得憤憤不平:

都1840年鴉片戰爭前夜了,大清真的還在用乾隆年間的炮?這會不會是刻意醜化“我大清”?

一、鴉片戰爭前,造炮技術依舊對西方有技術優勢?

乍一看,《林則徐》的這段情節,似乎“過分了”。因為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造炮”這事兒,就是大清朝傲人的業績。

與“大清弓馬騎射取天下”的論調相反,當年清王朝能夠得天下,重要一條經驗,就是對火器特別是火炮技術,近乎不惜血本的開發建設。雖然寧遠城頭的重炮,讓努爾哈赤吃了血虧。但當時的後金(清朝),也是十分記打。皇太極即位後,就全力引進學習明王朝的重炮技術,到了崇禎年間明清松錦血戰時,清軍炮兵無論火力還是數量,都已全面反殺明軍。明朝遼東巡撫黎玉田就曾有痛苦哀嘆:“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不久後清軍入關,能夠勢如破竹,陸續擊破李自成和南明等強敵,十分重要的本錢,也是“炮好”。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時,清王朝的“造炮”事業,更是到了高潮。就連金庸老先生的《鹿鼎記》裡,都把“康熙造炮”的典故代入進去,製造了一堆勁爆劇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明末至康熙年間,中國的火炮研發,雖然一直在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紅衣大炮”更堪稱“整體技術引進”。但當時的中國軍工業,也有自己領先世界的獨家優勢:“鐵芯銅體”技術。

何為“鐵芯銅體”技術?就得先說說明清同時期的歐美國家,一個公認的軍工難題:成本高。當時的西方列強,火炮技術強大不假,但冶煉技術卻有限,鑄炮通常只能用昂貴的青銅。以《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裡的嘆息:“1650年,幾乎所有的海軍炮都用青銅鑄造”。昂貴的軍工成本,也令火炮的裝備規模受到限制。但放在中國,有“鐵芯銅體”技術就好辦了:明朝嘉靖年間時,中國工匠就發明了“複合層火炮製造技術”,雙層體火炮內層是用熟鐵製成,外層則鑄以青銅或者生鐵,是為“鐵芯銅體”。這樣既能防止火炮炸裂,增加使用壽命,更能以低成本迅速推廣先進火炮。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明末至康熙年間,每當引進先進的外國火炮技術,中國工匠都能快速引進研發,迅速“改裝”出大批價廉且戰力兇悍的“國產炮”,就靠這“鐵芯銅體”技術來消化。

而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鐵芯銅體”技術,就是大清軍工的獨家秘籍。以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國人也瞪圓了眼睛,誓要學到這一技術。至今,在倫敦的伍爾利奇博物館,依舊陳列英軍繳獲的兩門清軍火炮,其中一門是被剖開的,是因為當時英國人,特地把繳獲的清朝火炮帶回去研究,分析中國的複合炮管技術。以學者劉鴻亮等人的觀點:“歐洲火器界有此工藝,卻是19世紀50年代的事情了。”

從這一點可以瞭解到,僅僅從軍工技術來說,甚至到了鴉片戰爭時期,中國對西方都是有獨家技術優勢的。那是不是可以說,林則徐黑了“我大清”呢?答:真沒黑!

二、對明朝火炮進行“技改”,結果讓人爆笑

雖然大清造炮,曾有悠久歷史,但鴉片戰爭前的清軍火炮,其實比電影《林則徐》裡還要爛太多——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並不是火炮發展停滯不前的問題,而是嚴重退化的問題。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嚴重的文化專制,特別是經過經過乾隆時期,大規模的修撰《四庫全書》運動後,類似《軍器圖說》的技術類典籍被焚燬,甚至把前代包容有兵器研製在內的各類兵書,比如《武備志》等書籍,也列為禁書。而火器鑄造這種工藝,如果沒有技術資料,只靠工匠傳幫帶的話,那很有可能關鍵技術導致退化乃至失傳。

腐敗問題,則是另一個心知肚明的原因,別管“鐵芯銅體”技術如何降成本,造炮畢竟是個高成本的事兒,對於經辦官員們來說,那更是個充滿油水的事兒。特別是從乾隆年間起,清王朝的腐敗越發嚴重,偷工減料也就成風。比如野史裡“很紅”的乾隆年間名將福康安就曾叫苦:當時清軍精銳八旗的槍炮,都常見生鏽,刀矛等冷兵器,也質量問題嚴重,甚至“鑄造不精,鋒芒頓挫”。實在是辣眼睛。

那福康安是不是胡說?乾隆皇帝的寶貝兒子嘉慶帝,就來了個“現身說法”: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剛過世那年,當時搜乾嘉之交的白蓮教戰爭是最激烈的時候,嘉慶皇帝憤然而雄起,決定集合全國的技術力量,對前朝一百六十門“神樞炮”加以改造,升級“新炮”收拾白蓮教。

這些“神樞炮”,可是明朝為了抗倭造的炮,也就是說二百多年前的炮了,結果改了以後,該炮的射程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從百步開外,降低到百步以內。這件事讓嘉慶帝相當惱火,直接證明了當時的制炮技術,已經大為衰退,而火炮質量,自然比先朝低劣不少。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而放在老電影《林則徐》裡,看到大清火炮不爭氣,林則徐也很淡定,不慌不忙拿出了歐洲火炮圖紙,要大家依葫蘆畫瓢,照著圖紙造新炮。

說實話,就算林則徐真拿出圖紙來,以當時大清工匠的技術,再好的炮,也是造不出來啊。

以這個意義說,《林則徐》哪有醜化“我大清”,分明是“嚴重美化”。

三、病急亂投醫?曾考慮用鄭成功“臺灣炮”來救命

事實上,歷史上的林則徐,面對大清“爛炮”扎堆的問題,林則徐也是靠“密購西洋大銅炮”解決問題:造啥啊,直接買吧。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再比如那位壯烈殉國的關天培,以《籌海初集》上記載,1835年,他其實就重金招募能工巧匠鑄造新炮四十門,希望能增強虎門炮臺的防禦力。結果,在試放檢驗時,一共四十門,就炸了十門,還有5門新炮“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貯水四碗”。

至是很多技術不僅是失傳,甚至很多官員甚至是聞所未聞。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時,陝西鳳翔縣進行了一次“考古挖掘”,竟從一處明代炮臺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左宗棠聞訊前去考察後,當時此類開花彈非常罕見,他不禁感慨萬千,嘆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其實,大清山窮水盡時,清朝的那些糊塗官員們,真的動過用明朝的炮拯救大清的念頭。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逼近北京時,大學士瑞麟想到一個好主意:“當年施琅收復臺灣時,繳獲的鄭成功的炮,不還都在倉庫裡嘛。那炮既然能打荷蘭人,那現在肯定也能打英國人法國人呀!”

大難臨頭,大清朝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想靠兩百年前大明朝的火炮來救命,真是讓人又可氣又可笑。

老電影《林則徐》裡的一段雷人情節,揭開清朝捱揍的奇葩原因

平心而論,同時期的歐洲在17世紀——19世紀初期,火炮的總體性能沒有太大變化,改變的也僅僅是編制、射擊技術和機動性的改進,火炮威力本身並沒有實質上的變化。但清朝火炮這二百年卻是“越造越臭”,一個是不斷的前進,量變最終質變,另一個確是不斷下滑。

老大帝國總是在虛妄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念頭中沾沾自喜,最終品嚐了“落後就要捱打”的痛苦滋味。

參考資料:劉鴻亮 孫淑雲 張治國《鴉片戰爭前後清朝雙層體鐵炮技術的問題研究》、劉鴻亮 張建雄《鴉片戰爭前後中國複合金屬炮技術興衰的問題研究》、子繇《為什麼康熙收臺的時候火炮那麼猛,後來鴉片戰爭卻那麼孬?》、黃一農《明清之際紅夷大炮在東南沿海的流佈及其影響》,茅海建《天朝的崩潰》,李湖光《大明龍權下的火器戰爭》等

屈辱的使團,忠貞的使者,明末最後的脊樑——左懋第

誰說只有戚繼光能抗倭?劉江一戰消滅2000倭寇,保大明百年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