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國家開發銀行成立於1994年,是直屬中國國務院領導的政策性金融機構。2008年12月改製為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3月,國務院明確國開行定位為開發性金融機構。

中國的金融機構一直以來都是以政府為主導,而財政部則履行中國大型金融機構作為出資人的義務。國家開發銀行一直以來作為一家低調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但是成立只有20多年的國開行飛速成長,如今已經成為一家接近於全牌照的大型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的發展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它伴隨著中國改革開發,棚區改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援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本位將從股權結構、發展歷程、業務結構以及銀行核心指標等多個方面來探討這個隱形的金融巨頭-國家開發銀行。

股權結構-財政部控股,央行參股

國開行註冊資本4212.48億元,股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梧桐樹投資平臺有限公司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比例分別為36.54%、34.68%、27.19%、1.59%。

其中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央匯金公司”),總部設在北京,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由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獨資公司。根據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對國有商業銀行等重點金融企業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直接控股參股金融機構包括六家商業銀行、四家證券公司、兩家保險公司和四家其他機構。中央匯金公司是財政部全資擁有的公司,所以可以看做是財政部間接持股。

而梧桐樹則是2014年成立的,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全資控股的公司,對國家外匯儲備進行投資的公司。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網點以及辦事處遍佈全國,境外已有代表處

國開行目前在中國內地設有37家一級分行和3家二級分行,境外設有香港分行和開羅、莫斯科、里約熱內盧、加拉加斯、倫敦、萬象等6家代表處。全行員工9000餘人。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發展歷程與中國經濟同步進行

國家開發銀行的發展歷程與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國家開發銀行再早是為中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後面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多個金融牌照的大型金融機構,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已經擁有基金、證券、融資租賃、銀行等多個金融牌照,並且其旗下的國開金融是中國銀行業內唯一具有人民幣投資功能的專業投資機構,是國開行服務國家戰略的平臺之一,旗下擁有國開金融、國開證券、國銀租賃、中非基金和國開發展基金等子公司。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經營情況日趨穩健

在淨利潤方面,國家開發銀行的淨利潤是逐年提升的,但是2015年公司淨利潤增速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而利息淨收入也同樣是如此,由原來的0.65%上升到0.81%,貸款減值準備增加,因此利潤增速出現了大幅下滑。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總的來說,2013-2017年國家開發銀行平均歷史收益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2015年進行改革後,為了滿足新的監管要求,2015年計提了大量的還賬準備,不良貸款率飆升,所以我們看到,2015年以後,國家開發銀行的歷史收益率在不斷下降,這也說明了公司脫離了原來的那一種野蠻式的生長,開始注重效益,注重資產的安全性。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負債端規模增速下滑,經營風險減少

單純的純數據來看,近五年國家開發銀行一直在擴大負債端,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國家開發銀行的負債端增速一直在下降。同時從負債端的結構來看,我們發現其內部結構呈現差異化,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較上年增加近一萬億,約為50%,增長主要來自於境內其他銀行的同業存放款項;吸收存款有所減少,較上年增加1000億元左右;本年發行的債務證券累計額較上年增加5000億元左右,而債務證券中增加的主要是應付金融債券。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而在2017年新發行的債券中,中長期和長期佔據了絕大多數,短期和超長期相對較少,也就是說公司發行的債券基本都是1-10年期的。

十張圖帶你看懂中國的隱形金融巨頭國開行(上)-財政部控股,經營效率連年提升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8-2023年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