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無數新聞學院當作教學案例,Buzzfeed入圍普利策獎背後大不易

第102屆普利策獎本週在哥倫比亞大學揭曉,新媒體逐年躋身普利策,提名名單中給了ProPublica和BuzzFeed這樣的新興媒體一席之地。

被無數新聞學院當作教學案例,Buzzfeed入圍普利策獎背後大不易

在《風頭全在傳統媒體?來看看上榜普利策獎的新媒體是何方神聖?》一文中,我們分析了普利策獎的常客ProPublica到底牛在哪裡。今天這篇文章,則將從起家、現狀、團隊等角度來聚焦BuzzFeed。2017年初,BuzzFeed關於國際大公司仲裁程序的調查報道,獲得了普利策國際報道獎提名。今年,Buzzfeed News的記者報道了俄羅斯的暗殺事件,還是獲了個入圍獎。

被無數新聞學院當作教學案例,Buzzfeed入圍普利策獎背後大不易

一路走來,這家被無數新聞學院當作教學案例,一度人前風光無限的新興媒體Buzzfeed,能夠入圍普利策獎,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一、起家

十年前由娛樂新聞起家,BuzzFeed News如今已成美國調查新聞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11月,BuzzFeed網站在美國創立。創立之初,BuzzFeed靠發佈娛樂性質的榜單、測試題和熱門事件鏈接,吸引了大量用戶。

二、現狀

今天,它已發展成為在全球18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的媒體公司,員工達到1300多人。據《商業內幕》報道,BuzzFeed網站月均瀏覽量超過90億,僅美國用戶就達7500萬,早就超過了《紐約時報》。

三、團隊

BuzzFeed News近年來一直在調查報告上發力。 2013年,BuzzFeed News聘請了榮獲普利策獎的新聞調查記者Schoofs來負責它的I-team項目。Schoofs有在《華爾街日報》和網絡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工作的豐富經驗。

一開始,團隊只有幾個採編人員,現在有了二十多位記者,其中5位是普利策獎得主。報道範圍也在拓展:從主要關注英美到放眼全球。

Buzzfeed調查報道主管Mark Schoofs曾說,最關鍵的是要選好故事。成功的調查報道有90%是因為選擇了正確的故事。

四、操守

在傳媒環境日趨浮躁的今天,令人敬佩的是這家媒體的新聞專業主義操守。舉個例子:2014年7月,BuzzFeed撰稿人因抄襲被解僱。據報道,BuzzFeed網站總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表示,網站上週五開除了一名撰稿人,因為發現他寫的500篇文章中,有41處“句子和詞組是從其他網站複製粘貼的”。史密斯說,“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讓他離開。”有問題的文章已經被修正,每一篇都添加了編者按,史密斯說。

新興媒體入圍普利策獎的秘訣

綜合對比Buzzfeed News和ProPublica,我們可以發現,兩家入圍普利策獎的新聞媒體其實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說,堅決摒棄標題黨的操作模式,聘請有普利策獎獲獎經驗的人才帶領團隊,堅持原創內容,選擇嚴肅新聞,強調新聞報道選題的重要性等等,這些共性,也正是兩家媒體一再獲得美國新聞業界認可的秘訣。

ProPublica、BuzzFeed、Vox和《赫芬頓郵報》等新興媒體近年來逐漸獲得了普利策獎的認可,然而,普利策獎所力圖反映的新聞行業現狀和今年新興媒體獲獎的分量還不夠相稱。這個行業每天都在變化,年邁的普利策獎也需要繼續與時俱進。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BuzzFeed一路走來,也有種種不易。

第一、是全球範圍內來看,調查報道越來越難做。

Buzzfeed調查報道主管Mark Schoofs在接受採訪時說了兩方面的挑戰。首先,越來越多的調查報道記者入獄或遇難。其次,另外,數字革命讓政府和其他機構能“跟蹤”記者,發現記者和誰通過話。政府和機構也可以藉助數字技術隱藏信息。所以數字世界被操縱和掌控,是調查報道和新聞業所面臨的另一個巨大的挑戰。

第二、Buzzfeed原生廣告業務流量走低。

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Buzzfeed的原生廣告雖然利潤豐厚,但並不容易規模化。Buzzfeed近期已經宣佈它將開始嘗試自己曾經一度鄙視的橫幅式廣告。Facebook這樣社交媒體巨頭也在分食數字廣告營收。據統計,BuzzFeed 75% 的內容都是發佈在其他平臺而非自家網站。

第三、部門進行分拆 或將走向娛樂化。

2018年初國際新聞界最引人注目的新聞之一,是Buzzfeed宣佈裁員100餘名,業界普遍將Buzzfeed這一行為理解為在線新聞媒體受挫的信號。Buzzfeed 宣佈將拆分成兩個獨立部門———Buzzfeed News 和 BuzzFeed Entertainment Group,分別關注新聞和娛樂。這樣的消息也讓人擔心,此舉是BuzzFeed剝離新聞部門、徹底走向娛樂化的前兆。

被無數新聞學院當作教學案例,Buzzfeed入圍普利策獎背後大不易

接下來兩期的傳媒觀察,我們一起聊聊《在2018獲普利策獲獎的傳統媒體,用了哪些高大上的新技術?》以及《科學家預測機器人早晚會得普利策獎,你怎麼看?》

下期見。

文/Karen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頭條號:傳媒觀察knowled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