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艾黎的春秋》(4)

为苏区送粮.mp37:23

来自山丹艾黎纪念馆

  • 朗读:沈洋

艾老给我讲的又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一年的下半年。那时光长江闹水灾,武汉一带洪水泛滥。灾情之重已引起国际上的瞩目。当时的国际联盟不得不组成一个救济机构参与抗灾活动。

艾黎这一年本来可以享受到工部局的一次带薪的假期,回国去探望他的老母。然而面对着特大的水灾,他决心放弃休假,到与洪水战斗的人们中去。

这本来不是他份内的事情。为了“师出有名”,他出任一个国际救济组织的成员,接着便南下了。

“洪水在吞没人群,可国民党的官僚们对此却熟视无睹。在他们的心目中,真正的洪水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而他们所关心的则只是如何利用这洪水来消灭处于困境的苏区人民。”

这就是艾黎灾区之行得到的印象。

“我能为灾区的人民做些什么呢?”“什么是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呢?”艾黎向自己提出了问题。

这个决心变革旧世界的新西兰青年沉浸在一种严肃的思考之中。

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在苏区坚持斗争的共产党和根据地人民。

“他们此刻有如陷入孤岛,四周一点接济也没有。让他们怎么过呢?”

想到这里,他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此刻他们最需要的莫过于粮食!粮食就意味着生命!必须把粮食送给他们。”

从此,他开始苦苦地想,怎样才能把粮食送到他们手上。

在那些日子里,这个思绪牢牢地抓住了他,弄得他茶饭无心。

“多送一袋粮食,就可以救活不止一条生命。要是能送进上万袋粮食,那岂不是可以救活好几万人的生命吗?而这又是怎样的几万人啊!他们个个都是火种,他们会点燃更多的、数不清的人心啊!”他越想越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可国民党也不可能都是草包。他们当然懂得此时此刻的粮食意味着什么。”

左思右想,一盘棋终于在他的胸中酝酿成熟。

“国民党口口声声吹嘘说,他们已经把洪湖地区的共产党剿净了。既然如此,他们就没有理由反对把粮食运到洪湖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以国际救济组织成员的身份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一个救济原则:

“谁抗洪最积极,就应当首先给谁粮食。”

国民党没有办法反对这条原则,他们同意了。一艾黎抓住了这一点,便进一步指出:“洪湖灾情最重,抗灾斗争最积极。他们理应首先得到国际救济组织捐赠的粮食和其他物资。”

敌人挨了一闷棍,可又提不出可以反对的理由,只好哑吧吃黄连,把苦果吞了下去。然而,他们比谁都清楚,那里还有很多“共匪”,弄不好会出大事的。

然而事已如此,他们只好一面接受艾黎的建议,一面调兵遣将,派了一批嫡系部队负责押送粮食,以防落入红军之手,并借机狠狠地打击一下“共匪”。

正当敌人策划阴谋的时候,艾黎已经把消息送给了根据地的军民。

结果运粮的航队还没有驶抵目的地,就被红军中途截走了。

连日的不眠,令艾黎感到疲劳。然而,在这种事关重大的时刻,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支撑着他。可是一旦事成的消息传到他的耳际,他就觉得实在太困倦了。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象酥了似的。他什么都不想,就希望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一个安稳的甜蜜的大觉。

在他睡醒后,他的眼帘前呈现的第一个形象,便是红军战士脸庞上露出的笑容。这笑容给了他极大的快乐。

对艾黎说来,在当时没有比能够支援红军战士更令他欣慰的事了。

事过三十一年后,贺龙同志在见到艾黎同志时,还一再深深地感谢他当年的“雪里送炭”。

的确,在那人祸和天灾的双重重压之下,谁能掂量得出每一粒粮食的价值呢?

可是,一提到贺龙,他那欣慰的目光中又似乎伴随着一点忧伤。

我理解他。

他是一个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在这种时候,他不愿意过份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味地抑制自己的感情,毕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他用一种深沉的语调说:

“在反动势力最猖獗、白色恐怖笼罩神州大地的时候,他放弃了‘高官厚禄’,毅然参加到革命行列里,担任了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他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我们都很尊敬他。他在中国党的历史上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可是谁能料到,他竟会被活活地折磨死去。”

他说了又说,把头脑里关于贺龙的一些回忆都抖落了出来。我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永远的忘却,就象鲁迅所说的那样。他要彻底忘却“史无前例”的悲剧,为的是振奋精神,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看,当他谈到中国党正以从未有过的成熟,实践着它的伟大理想时,他那红润的面庞上顿时闪现出欣慰的光芒。这个饱经沧桑的国际进步事业的老战士比谁都更珍视神州的黎明。不管他经历了多么艰难的环境,他始终珍重地保持着对中国党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