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小心,葡萄酒中有玻璃碴!

“就剩这么点了,干了就睡觉。”

意犹未尽的我,举起瓶子,猛的把酒全部倒入杯中。还在体会这种暴力美学的时候,突然大吃一惊,我X,杯子坏了么?怎么这么多玻璃碴子?这要是喝肚子里不得胃出血啊!

刨根问底:小心,葡萄酒中有玻璃碴!

玻璃碴?

刨根问底:小心,葡萄酒中有玻璃碴!

还是白砂糖?

仔细检查,杯子没有坏啊。找来放大镜,是不是白砂糖?这是为了让葡萄酒喝起来有甜味,骗子勾兑的假酒么?

赶紧把照片发给好朋友,一个上海滩著名的酒贩子,几家德国著名酒庄的总代。

“正常现象,这是酒结晶,也叫wine stone”

她轻描淡写的回复。

百度了一下,好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也都吓得不轻。

是时候亮出我老记者的身份了,刨根问底是我的老本行。这一切还要从葡萄酒中的酸说起。

葡萄酒中有哪些酸?

最常见的有三种: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

每一种酸各司其职,不可或缺。苹果酸负责让葡萄酒香气十足,通过酿酒的乳酸菌发酵过程,苹果酸转化成更加柔顺的乳酸。而酒石酸在保持葡萄酒的稳定方面功不可没,这使得葡萄酒更具陈年能力。

在发酵和过桶中,不到一半的酒石酸会跟固体残留,单宁,色素等结合而沉淀。剩下的则溶解在酒中,对最终的口感,均衡度和层次至关重要。

酒结晶是什么它如何形成的?

酒石酸的可溶性跟温度有关。当温度降到4度左右的时候,酒石酸就会同自然产生的钾离子结合形成晶状酒石酸氢钾,也就是“酒结晶”。

对红酒来说一般问题不大,因为陈年的葡萄酒里面本来沉淀就会变多。但是对白葡萄酒来说可能就比较明显,因为白葡萄酒在喝之前经常要放冰箱冷藏一下。

这些酒结晶看起来像是玻璃碴,或者白糖,虽然不太美观,但是无害。我亲口尝了尝,有一点点酸,之后没什么味(心里还是比较抗拒)。

酿酒师有没有办法?

为了美观,一些酿酒师会采取冷稳定处理的方式以降低之后酒结晶形成的几率。在过桶装瓶之前,把酒倒入不锈钢容器中放在冰冷的环境里带上几天或几周,这样酒结晶会沉淀到容器底部便于过滤。之后再装瓶的酒就不容易形成酒结晶了。

但这也有问题:冷稳定处理的过程会降低葡萄酒中的酸,改变了风味,也降低了葡萄酒的陈年能力。

如何避免酒结晶的形成?

控制温度。

储存酒的温度尽量控制在5摄氏度以上,这样就不会产生“玻璃碴”了。

如果一不小心产生了也没关系,找个醒酒器,沉淀一下,控制角度和流速,慢慢的把酒倒入杯中,而把晶体留在醒酒器里。

刨根问底:小心,葡萄酒中有玻璃碴!

澄清之后就好了

有趣的是,现在普遍认为酒结晶是优质葡萄酒才有的,这至少说明酿酒师没有过度的处理葡萄,而保留了自然的风味。而陈年的葡萄酒更容易形成“酒钻”。比如上面这瓶99年的雷司令,快20年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