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李存勖的名气很大,知道的人大概很多。高中课本里《伶官传序》,欧阳修把李存勖的英明神武与英雄末路,写的荡气回肠,估计很多人印象深刻。

然后,在李存勖的背后,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河东监军张承业。监军这个角色,类似于政委,也是很重要的。

一,河东其地

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河东大体就是今天的山西,因为黄河从北往南,隔开陕西与山西,而山西在河东岸,因此山西在秦汉时期就称为河东了。明清之际的顾祖禹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由于河东是陕西与河南的门户,在三国时代,在魏晋时代,都是重地。到了唐代,李渊太原起兵,夺取天下,河东更是龙兴之地,唐朝末年,沙陀人李克用,因为在内乱中,有功于唐王室,被赐国姓,并且封为河东节度使。

二,李克用死,张承业受托孤之重,力挽狂澜,稳定了局面

907年,朱温逼唐哀帝退位,自己夺了天下。李克用以唐室的忠臣自命,与朱温对抗,不幸次年病逝。临死前,将儿子李存勖托付给其弟李克宁,河东监军张承业,大将(义子)李存璋。李克宁心生反意,想将李存勖母子交给朱温,自己为太原之主。在这关键时刻,张承业成了李存勖的主心骨。史书记载:

帝(李存勖)谓张承业曰:“季父所为如此,无犹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鱼肉,予当避路,则祸乱不作矣!”承业曰:“臣受命先王,言犹在耳。存颢辈欲以太原降贼,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诛除,亡无日矣。”因召吴珙、李存璋、李存敬、硃守殷谕其谋,众咸愤怒。二月壬戌,命存璋伏甲以诛克宁,遂靖其难。

李存勖当时才二十四岁,还很嫩,所以一直是以退为进,对李克宁是如此,对于张承业都是说自己想退位,但是张承业坚定地支持了他,从而稳定了局势,清除了李克宁的势力。这无疑是张承业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幕。

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三,张承业何许人也?

假如不熟悉情况,还以为张承业是个文官,诸葛孔明一类的人。但是他其实是个太监,河军监军使,名字其实就有太监的意味了。他从小入宫做了太监,可能因为资质不错,成了内常侍张泰的养子,内常侍相当于东汉十常侍那种级别,所以张承业在宫中慢慢升上去了,后来也外派到各节度使之间作协调,与晋王李克用很是相投。公元896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打长安,唐昭宗欲到太原避难。张承业因与李克用交好,被任命为河东监军,前往太原安排迎驾事宜。但唐昭宗最终却逃往华州(今陕西华县),并未前往太原。张承业又被加为左监门卫将军,从此山西,辅佐李克用父子二十多年。

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四,李存勖的后方总管

帮助年轻的李存勖稳定局面后,张承业深受李存勖母子的信赖。李存勖称其为七哥。两人升堂拜母,成为通家之好,相当于结拜了。李存勖北击契丹,北汉,南攻朱梁,张承业则作为其后方的总管,相当于萧何的角色。史书上说:

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馀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亦尽心不懈。凡所以畜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

所以李存勖能平定中原,张承业功不可没。

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五,唐室最后的忠臣

公元922年,李存勖在十一个地方节度使的劝进下,登基称帝,这个时候朱温已经死了十年,朱梁政权即将覆没。李存勖沿用唐僖宗的天祐年号都到二十年。李存勖登基,改年号为同光。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张承业发表了一番肺腑之言:

梁,唐、晋之仇贼,而天下所共恶也。今王诚能为天下去大恶,复列圣之深仇,然后求唐后而立之。使唐之子孙在,孰敢当之?使唐无子孙,天下之士,谁可与王争者?臣,唐家一老奴耳,诚愿见大王之成功,然后退身田里,使百官送出洛东门,而令路人指而叹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时监军也’,岂不臣主俱荣哉?

毫无疑问,在河东的二十多年里,张承业把李克用父子视为唐朝的忠臣,如同荀彧辅佐曹操匡扶汉室一样,大家一起为复兴大唐而努力。所以他希望李存勖不要称帝,这样会失去人心,而如果能奉行唐朝年号,消灭朱梁,为唐朝报仇,迎立唐室之后,再造神州,那就是功德圆满,臣主俱荣了。

可惜的是,李存勖听不进去。如果李存勖能够听张承业的话,就像朱元璋的“缓称王”一样,不要引起别人的忌妨,嫉恨,戒骄戒躁,或许能免于后来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六,归宿

李存勖没有听张承业的劝阻,执意称帝,张承业痛哭流涕,加上身梁重病,年事已高,绝食而死。李存勖母子对他备极哀荣。“赠左武卫上将军,谥曰正宪”。

至少,张承业这一生,对得起大唐了。他心心念念的“复列圣之深仇,然后求唐后而立之”,他魂牵梦绕的“使百官送出洛东门,而令路人指而叹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时监军也’”,也终究没有出现。人生,为的是什么呢?有一个理想和信念,为此而奋斗了终身,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张承业,毕竟走的还是正道。

一个太监,却堪称唐朝最后的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