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李存勖的名氣很大,知道的人大概很多。高中課本里《伶官傳序》,歐陽修把李存勖的英明神武與英雄末路,寫的蕩氣迴腸,估計很多人印象深刻。

然後,在李存勖的背後,有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就是河東監軍張承業。監軍這個角色,類似於政委,也是很重要的。

一,河東其地

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河東大體就是今天的山西,因為黃河從北往南,隔開陝西與山西,而山西在河東岸,因此山西在秦漢時期就稱為河東了。明清之際的顧祖禹說“山西之形勢,最為完固。關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由於河東是陝西與河南的門戶,在三國時代,在魏晉時代,都是重地。到了唐代,李淵太原起兵,奪取天下,河東更是龍興之地,唐朝末年,沙陀人李克用,因為在內亂中,有功於唐王室,被賜國姓,並且封為河東節度使。

二,李克用死,張承業受託孤之重,力挽狂瀾,穩定了局面

907年,朱溫逼唐哀帝退位,自己奪了天下。李克用以唐室的忠臣自命,與朱溫對抗,不幸次年病逝。臨死前,將兒子李存勖託付給其弟李克寧,河東監軍張承業,大將(義子)李存璋。李克寧心生反意,想將李存勖母子交給朱溫,自己為太原之主。在這關鍵時刻,張承業成了李存勖的主心骨。史書記載:

帝(李存勖)謂張承業曰:“季父所為如此,無猶子之情,骨肉不可自相魚肉,予當避路,則禍亂不作矣!”承業曰:“臣受命先王,言猶在耳。存顥輩欲以太原降賊,王欲何路求生?不即誅除,亡無日矣。”因召吳珙、李存璋、李存敬、硃守殷諭其謀,眾鹹憤怒。二月壬戌,命存璋伏甲以誅克寧,遂靖其難。

李存勖當時才二十四歲,還很嫩,所以一直是以退為進,對李克寧是如此,對於張承業都是說自己想退位,但是張承業堅定地支持了他,從而穩定了局勢,清除了李克寧的勢力。這無疑是張承業一生中最輝煌的一幕。

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三,張承業何許人也?

假如不熟悉情況,還以為張承業是個文官,諸葛孔明一類的人。但是他其實是個太監,河軍監軍使,名字其實就有太監的意味了。他從小入宮做了太監,可能因為資質不錯,成了內常侍張泰的養子,內常侍相當於東漢十常侍那種級別,所以張承業在宮中慢慢升上去了,後來也外派到各節度使之間作協調,與晉王李克用很是相投。公元896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攻打長安,唐昭宗欲到太原避難。張承業因與李克用交好,被任命為河東監軍,前往太原安排迎駕事宜。但唐昭宗最終卻逃往華州(今陝西華縣),並未前往太原。張承業又被加為左監門衛將軍,從此山西,輔佐李克用父子二十多年。

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四,李存勖的後方總管

幫助年輕的李存勖穩定局面後,張承業深受李存勖母子的信賴。李存勖稱其為七哥。兩人升堂拜母,成為通家之好,相當於結拜了。李存勖北擊契丹,北漢,南攻朱梁,張承業則作為其後方的總管,相當於蕭何的角色。史書上說:

莊宗在魏,與梁戰河上十餘年,軍國之事,皆委承業,承業亦盡心不懈。凡所以畜積金粟,收市兵馬,勸課農桑,而成莊宗之業者,承業之功為多。

所以李存勖能平定中原,張承業功不可沒。

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五,唐室最後的忠臣

公元922年,李存勖在十一個地方節度使的勸進下,登基稱帝,這個時候朱溫已經死了十年,朱梁政權即將覆沒。李存勖沿用唐僖宗的天祐年號都到二十年。李存勖登基,改年號為同光。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張承業發表了一番肺腑之言:

梁,唐、晉之仇賊,而天下所共惡也。今王誠能為天下去大惡,複列聖之深仇,然後求唐後而立之。使唐之子孫在,孰敢當之?使唐無子孫,天下之士,誰可與王爭者?臣,唐家一老奴耳,誠願見大王之成功,然後退身田裡,使百官送出洛東門,而令路人指而嘆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時監軍也’,豈不臣主俱榮哉?

毫無疑問,在河東的二十多年裡,張承業把李克用父子視為唐朝的忠臣,如同荀彧輔佐曹操匡扶漢室一樣,大家一起為復興大唐而努力。所以他希望李存勖不要稱帝,這樣會失去人心,而如果能奉行唐朝年號,消滅朱梁,為唐朝報仇,迎立唐室之後,再造神州,那就是功德圓滿,臣主俱榮了。

可惜的是,李存勖聽不進去。如果李存勖能夠聽張承業的話,就像朱元璋的“緩稱王”一樣,不要引起別人的忌妨,嫉恨,戒驕戒躁,或許能免於後來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六,歸宿

李存勖沒有聽張承業的勸阻,執意稱帝,張承業痛哭流涕,加上身梁重病,年事已高,絕食而死。李存勖母子對他備極哀榮。“贈左武衛上將軍,諡曰正憲”。

至少,張承業這一生,對得起大唐了。他心心念唸的“複列聖之深仇,然後求唐後而立之”,他魂牽夢繞的“使百官送出洛東門,而令路人指而嘆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時監軍也’”,也終究沒有出現。人生,為的是什麼呢?有一個理想和信念,為此而奮鬥了終身,也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張承業,畢竟走的還是正道。

一個太監,卻堪稱唐朝最後的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