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引言

《失孤》是華誼兄弟製作的一部打拐題材的電影,是彭三源導演的處女作。電影講述的是農民雷澤寬(劉德華 飾)駕著一臺破舊的摩托車奔走全國尋親十五年的故事。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1998年的一天,雷澤寬年僅兩歲的兒子被人拐賣,從此下落不明。從此,他帶著有限的家當以及滿滿當當的尋人啟事,踏上看不見終點的征程。期間的苦辣辛酸,無人得知。期間,老雷因修車邂逅了俊朗的小青年曾帥(井柏然 飾)。彷彿是命運安排的一般,曾帥竟和老雷的兒子有著相似的遭遇。以此為契機,曾帥和老雷結伴同行。一個為了找到失蹤的兒子,一個為了找到夢迴的故鄉。

這是一部以真實為特色的電影。

故事講得真實。

有人說,這部電影好評度不如同樣是“打拐”題材的《親愛的》。但是我卻認為《失孤》拍的更有它的特色。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親愛的》更像是引起我們普通人情感共鳴的一個大餐,我們看到失去孩子的親人是多麼痛苦,看到找回的孩子卻難以融入家庭是多麼難受。它喚起了每個人的情感共鳴,甚至讓很多人都在影院留下眼淚。

陳可辛導演把觀眾的情感把控的十分到位,他能講故事,能煽情,能昇華意義。從商業角度上講,《親愛的》確實更叫好叫座。

但是《失孤》卻另闢蹊徑。它的特點是真實

  • 首先,它的受眾就和《親愛的》不一樣。它不是拍給大眾看的,它是拍給丟失孩子的家長看的。

這部影片用及其真實的筆觸完全還原了劉德華飾演的尋找孩子的父親和井柏然飾演的孤兒的心理。我們不是當事人,有些情感很難理解,會覺得劇情很突兀,但是,它確實真實存在的。

比如,電影有兩處劇情,一處是劉德華和井柏然在火車站,井柏然想放棄尋親,劉德華被激怒“我是陪你來的,不是我自己要來的,你要對我負責任”之類的話,然後井柏然一句“我餓了”兩人和好如初。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一處是劉德華和井柏然在浴池的休息間,劉德華把腿搭在井柏然身上,井柏然斜眼看著他。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很多人看電影,都被這兩處情節弄的稀裡糊塗,弄不明白劉德華對於井柏然的感情,很多歸於奇怪的友情。

但是,這卻是一處真實的感情。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想象,自己有個失去多年的親人,忽然見到一個和這個親人差不多的人,會不會移情?

我想說,導演這裡處理得真的很真實。我有個小學同學,他在10多歲的時候意外夭折。但是多年後,我每次見到他的母親,這位阿姨都會親切的招呼我,給我一些零食,給我一個擁抱,尋常人也難以理解這樣的感情,但是你細想一下,其實這位阿姨無非是想通過我慰藉一下失去親人的痛苦罷了。他們在精神狀態上已經異於常人,他們需要一個宣洩的出口或者一個心靈的寄託。

同理,《失孤》中劉德華和井柏然的精神狀態也與普通人是不同的,一個是丟失孩子十餘年的父親,一個是已經快遺忘親生父母是何樣子的孩子。他們對情感的表達和訴求上怎能以常理度之。

其實包括井柏然那句“我餓了”,在也不過就是一個從未得到真正的父愛母愛的孩子,面對不期而遇遇的“父愛”的一次撒嬌…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理解這樣真實的感情。

  • 其次,它沒有迎合觀眾。

《失孤》不像《親愛的》那樣感情濃烈,劇情也眾望所歸,觀眾看了哭了也感動了。

《失孤》真實地在講故事。是如何就如何,沒有太多的藝術加工,導演在講故事,講好故事。故事並不總是眾望所歸,它需要忠於規律,有好就有壞。

比如,電影中,當倪景陽飾演的媽媽絕望跳落大海的時候,她的女兒被尋回了,讓人如此惋惜並慨嘆命運的捉弄,如果再堅持一下一切都不一樣。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我想,如果把它拍成在跳海的那一瞬間,女兒就找回來了,大家歡天喜地相擁而哭,肯定更有戲劇性,大家情感也更能接受。

但是,導演沒有這麼做。導演想給大家的,就是真實地反應失去孩子家庭的痛苦。這樣的手法,看似無情無趣,可是卻忠於了電影想表達的意義。

劉德華演得真實。

劉德華是這部電影中最大的咖位。可是他拋開了自己的偶像形象,全情全意地融入到電影中。他演得極其真實。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為了配合尋子父親的形象,他積極地做了準備。他穿著導演找到的20多年前的一件外套,拍攝期間都沒有換過。為了達到暗黑粗糙的皮膚效果,他每天都堅持在太陽下暴曬,導致皮膚曬壞,從而真實的還原了人物形象。還有,他用刀每天搓指甲,只為還原人物形象,最後導致指甲永久損壞。

形象真實,在電影裡劉德華飾演雷澤寬,雷澤寬是一位農民父親,十五年尋子,痛苦而冷靜、倔強又善良,飽經風霜雨雪、眉頭總是深深地皺著,眼角的每條皺紋彷彿都是一個故事,佝僂的後背卻叫人看出生命的重量。根本看不到他放鬆自己的痕跡,容把他努力變成一個安徽農民,他自己也拼命成為一個農民,穿著一件襯衣,裡面還套著一件秋衣,花白的鬍鬚,粗糙的掌心,兩頰凹陷,這是對農民精準的描摹。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細節真實,農民工雷澤寬因為常年騎摩托車尋子,髮型被摩托車頭盔箍出印子,劉德華為了這樣一個細節,不論什麼時候,都是要戴著頭盔。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最後演技真實。《失孤》拍的唯美,細膩也很大氣,沒有刻意的苦情催淚,卻有一種真實的悲愴溢滿銀幕,在細節處理上十分細膩,動人之處也很多,而這些動人的片段,都與劉德華有關,讓人難以分辨他的演技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渾然天成。最後直呼演技刻畫到位。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就是這樣一個真實的超越演技的演繹,讓你彷彿真的看到一個無助麻木只為心中那個念想而一直奔走的農民工。

我們觀眾看得真實。

看《失孤》不一定哭,但是如果說看笑了,那一定是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這樣一部電影,它講的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心路歷程。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雷澤寬,尋子十五年,一直在路上。他是失去孩子的父親。十五年了,他的臉上寫滿了疲憊,滄桑漂泊。一次次的燃起希望,再一次次的墮入無邊的絕望。

從南走到北,從白走到黑,人們都看到他,但不知道他是誰。為了讓自己感覺到還是個父親,他必須在路上。 雷澤寬,是愛的苦行僧。

我們看到了一位父親的所有努力,所有期盼,也看到了他的無助,麻木。就如同一面鏡子一樣,把真實的世界反應給我們看。我們看到了它超強的寫實意義。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它的不足。這部電影是彭三源的第一部電影。不同於其他很成熟的導演,會講故事,有劇情,會煽情。他要講述一個故事,這樣一個尋親的故事,技巧上尚且稚嫩,從真實的細節著手是最好的。細節是它的優點,情節把握卻是它的缺點。

電影有三條線,劉德華尋親一條線,井柏然尋找父母一條線,前兩條線有很好的融合,但是女兒被拐的母親,絕望之下跳河的那條線,完全獨立於主情節之外,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但是我想給導演一些經驗,以後肯定能處理好。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最後,這部電影是否一味的真實沒有藝術的昇華呢?肯定不是的。在劇情的最後,有一張照片,劉德華騎行在一群和尚的一側。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找到是緣起,找不到是緣盡;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多行善業,緣聚自會相見。”

這樣一段心路歷程的最後,導演通過宗教信仰的解說來昇華。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尋親故事,這是一個普通人在自己的信仰道路上不斷修行的故事。孩子就是最大的信仰。有緣自會相見,這也透露出一個希望,只要走下去,總是會有希望的。

《失孤》:故事講得真實,劉德華演得真實,觀眾看得真實

《失孤》並不完美,但是他給我們帶來了一段真實。為了這段真實,請多停留一下。

END.

作者簡介:我是牙套辣媽,請關注我,用文字分享故事,用文字感受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