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晚年如果過得無聊、不開心,非但自己日子難熬、生活質量不高,還會導致子孫內疚、無法安心工作。“問題還不僅僅在於此,其實坐久了,宅深了,人很容易抑鬱,進而誘發心肌梗塞、高血壓、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劉中霖副教授表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老人不要獨守家中當“電視兒童”,最好多參與社區集體活動,才更有益身心健康。  

老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看書看報看電視成老人娛樂主流

  老年人生活狀態的調查結果顯示,老人經常參與的娛樂活動分別是“看電視”、“看書刊報紙”和“聽廣播”,分別佔被調查人數的77.2%、39.2%和15.7%,其次是參與“養鳥、養魚、種花、釣魚”,“下棋、玩撲克、打麻將”和“學習”,分別佔9.9%、4.3%和3.3%。

  此外,高科技的娛樂活動如“上網或打遊戲”僅佔1.5%,健身性的娛樂活動如“運動或舞蹈”所佔的比例是0.8%。

  “以上這些都是不錯的娛樂方式,有的老人愛靜,有的老人愛動;有的喜歡獨居家中,有的偏好戶外活動。這與老人的性格、愛好以及身體狀況等有關。”從醫學角度而言,還是建議老人摒棄閉門不出的生活習慣,儘量多外出、多交際。

  專家表示,如果坐太久、宅太深,非但人的情緒容易走低,而且容易引發青光眼、心肌梗塞、高血壓、冠心病和癌症等疾病。“老人一看電視就跟小孩似的,容易忘記時間,一晃就半天過去了。長期如此或引起眼壓增高、頭痛、頭暈、身體倦怠和流淚等症狀。”劉中霖指出,老人連續看電視最好不要超過一小時,到時間了就應起身上廁所、喝水、活動,緊盯電視機時間過長會造成視覺疲勞,並可誘發青光眼,還可能因下肢血液流動不暢而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此外,孤獨感會隨著“大門不邁、二門不出”時間的增加而越來越深。專家指出,好的行為可以成為一劑良藥,只要堅持下去,就能不知不覺間讓人精神振奮、心情愉快起來。“快樂是可以人為製造的,不能一味等靠要。”專家說。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愉悅身心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中,不可能脫離社會或群體而離群索居。對於中國很多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的老人來說,從退休那一刻開始,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感。而積極投身到小區或某個領域的興趣小組中,重新開展社交,可以幫助其及時走出低潮,在獲取信息、交流感情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精神煥發的老人大多是開朗幽默,愛遊玩的長者。”實際上,即使是內向靦腆的老人,內心也渴望熱鬧和玩耍,只是行動上比較被動、遲疑而已。

  專家指出對於社區裡常見的老人集體舞蹈給予了高度肯定。“這樣的鍛鍊有幾大好處。首先,一曲節奏明快、悅耳動聽的樂曲,會拂去心中不快;其次,活動筋骨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強身健體的良好作用,即使是慢步舞,所消耗的能量也比人在安靜狀態下要多出三四倍;而下樓會會鄰里、好友,大家一起邊跳舞邊閒聊,是一種金錢都買不到的精神食糧。”

  但凡腿腳靈便的老人,都建議每年出門旅遊一兩次,短途長途都行,可根據個人愛好、身體情況自行定奪。“出門實地遊覽可以在洗眼的同時洗腦,讓人體會到人生的樂趣,旅行本身也是對機體能耐的一次檢閱,認識到自身‘老當益壯’,越發能鼓舞老人生活的信心。

  家人可幫老人制訂生活計劃

  老年抑鬱症是常見的老人心理疾病,終日無所事事,每天聽之任之的老人,會較自娛自樂、生活日程滿滿當當的老人患抑鬱症幾率高出很多。

  “對於自己不擅規劃的老人來說,家人應該多花心思幫助他們制訂一些靈活多樣的生活計劃,比如今天做什麼,明天干什麼。當然,計劃要合理,保證老人每天既需要花費精力,又能順利完成。同時,伴侶、子女應經常對老人取得的進步給予肯定,並鼓勵其記到日記上。”

  生活中還應讓老人多發揮餘熱,不要事事為其代勞。很多子女認為,父母辛苦一輩子,晚年應少做事、享清福。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對於老人能自己完成的事情要儘量少插手,讓他們獨立完成。“如果事事代勞,不僅會讓老人有種老而無用感,還會限制他們的興趣愛好。”專家說,“老人和孩子一樣,心理可能遠較成年人敏感、脆弱。所以多哄哄老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指出,人老之後,由於生理功能衰退以及社會地位下降,心中會有很多苦悶需要發洩。所以,當老人在家裡嘮叨甚至發脾氣時,為人子女者要耐心傾聽老人感受,尊重老人情感。“此時既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針鋒相對,就把老人當孩子來哄,多點理解和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