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商朝又称

殷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标志着中国历史离开了传疑时代。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没有迁都。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有系统性的文字符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献记载资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录,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史学界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于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后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于牧野之战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击败而亡。

商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商朝大致疆域


历史

殷革夏命

夏朝的末代君主履癸又名桀,史书记载他是位昏庸好色的君王,他暴虐民众,大兴土木修建倾宫、瑶台,使得诸侯叛离。桀便派军四处讨伐不服的属国。此时的商汤是专为夏王室征伐的夏方伯,史书中称赞他修德爱民、宽厚仁慈,与夏桀形成鲜明的对比。《吕氏春秋·异用》、《史记·殷本纪》、《帝王世纪》等形容夏桀“网张四面”如此鸟禽全入网中,一个也不落,而商汤“网开三面”仅留一面捕禽,其余三面放之,表示商汤的仁慈大度。诸侯见势便纷纷弃桀归汤,汤籍此机会网罗人才、拉拢诸侯。有莘氏居于夏后腹地伊洛平原,不满桀的统治,决定与商汤联姻结盟。伊尹随有莘氏女进入商汤王室,始任庖正,而后得到汤的重视,被授予“天下之政”,立为小臣。汤以伊尹为士朝贡夏廷,潜入观察夏地的动静。除伊尹外,仲虺、咎单、女鸠、女房、义伯、仲伯等官贤也先后归汤。汤将都邑迁回先王之地——亳。亳与葛国为邻,葛是灭夏的必经之地。汤闻葛伯不祭祀神祖,便遣人前去查问究竟,葛伯答复没有可供牺牲的牛羊,汤遂送去牛羊,葛伯却宰了牛羊供自己食用,回复说葛国缺粮,汤再遣去亳邑民众协助耕种,并派童子到田间送饭,葛伯却夺其饭杀其人。于是汤自亳邑出发征伐葛伯。汤战胜葛后见夏桀并未谴责,于是又相继征伐洛、荆、苏、董、温等国。自称征伐是吊民伐罪,为民除祸,故而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得到民众的支持。灭温后战争发生转折,商亳遭到温的同姓邻国昆吾的反击,此后商汤转而讨伐亲夏的属国。此时商汤感觉羽翼丰满,在景亳汇集诸侯盟国,宣告与夏作战,是为“景亳之命”。

盘庚迁都

盘庚在卜辞中作“般庚”,祖丁次子、阳甲之弟,即位于奄。盘庚在位期间,发生了著名的迁都事件。关于盘庚迁殷的原由,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政治斗争说”较优。九世之乱期间,因为王室的争夺,商王屡徒都邑,迁后必然需要得到一批贵族的支持,如此导致贵族的势力膨胀,而王权却久久未能得到巩固。为了维护王位,夺位者常常要与贵族旧臣共享政权。盘庚年幼即位,许多贵族旧臣有了傲上的情绪,无视盘庚。盘庚为了巩固王权,削弱贵族势力,决心迁都。当时族内的一部分人不愿迁都,盘庚便作《盘庚》三篇,劝说大众,呼吁民众到新都去生活。盘庚十四年,终得迁都,自奄迁于北蒙,更名为“殷”。翌年,开始营建殷邑。盘庚兑现承诺,首先建设民居,安顿下移民,再顾及宫殿庙宇的建设。迁都后,一部分民众又怨言盘庚如此兴师动众有损民利,盘庚回复说,迁都之为是上帝要求我为了恢复先王成汤的事业而作的,并说迁都是为了重视人民,不让民众受害而为。盘庚在殷邑实行新政,但限制和约束贵族的势力。他要求贵族遵守先王法度,排除内心傲慢的态度听从商王的命令,道德上要施德于民,不可怠慢老弱孤幼,经济上不可无止境地聚敛贝玉财富。盘庚对贵族和民众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新政使得民众受益,同时让商王摆脱了贵族势力的束缚。

帝辛亡国

商王文丁杀死周国君主季历,激化商周之间的矛盾。帝乙和帝辛(商纣王)时期,东夷十分强盛,经常侵扰商王朝边境。帝辛从小跟着父亲帝乙南征北战,认识到各民族内外的深重矛盾和众多贵族的腐败无能,继位后,他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他加强王权,驱逐、囚禁或诛杀一些为非作歹的贵族,大量任用庶人为官。帝辛通过多次苦战和安抚,终于使东夷臣服,他还派飞廉去出使北方,对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大大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促使社会矛盾激化。与此同时,帝辛的几个兄弟对自己无法继承王位感到不满,那些受罚的贵族也恨透帝辛,纷纷与阴谋篡夺王位的周人勾结起来。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伐帝辛,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由于此刻商军精锐部队因讨伐东夷皆不在朝歌,又有商朝的叛徒作为内应,周军轻易击溃帝辛临时征召组成的军队。牧野之战后,帝辛自焚,商朝从此灭亡。周王朝建立。

后裔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参与三监之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宋国在战国时亡于齐,卫国在秦二世时被秦朝吞并。在辽东,又有商朝宗室箕子开国朝鲜,后亡于燕人卫满。在《诗经》中“辰”也是指殷,故辰国可能也是商部落的后人。

政治

商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中央分设管理政务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机构。地方用侯、邦伯加强各地的统治,还有大批宫廷侍卫。同时商朝王室还掌握有大批武器和军队,贵族还设立严峻的刑法和监狱。另外,还使用宗教观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商王被认为是“天帝”在人间的使者,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军事

商朝军队的武器装具,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主要有战车、弓、箭、戈、矛、刀、斧、钺、干盾、矢镞、头盔、甲胄等,其中戈、矛、刀、斧、矢镞、头盔等是用青铜铸造的。河南安阳侯家庄1004号商王陵墓内有大量武器出土,其中有70捆矛,每捆10个,说明商朝对于武器的存放可能有一定的制度。另外,商朝已经有战象,曾用象阵多次击败东夷军队。

经济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以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提花技术。

商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司母戊鼎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宗教

据商代的甲骨资料来看,殷商时代的万物崇拜依旧盛行,信仰对象包含大自然的各方面,例如:河神、山神、日月星辰、地神等对象。但这些自然神祇仍属于万物崇拜,变化有限,比较特殊的,是商人心中的“帝”信仰。“帝”是商人心中的最大神,地位最高、权力最大,也是社会秩序的主宰。这种“一元”(帝)“多神”(自然神祇)的信仰模式,与现实世界的“王权政治”相仿。简单来说,人世有君王统治百姓,在自然界有“帝”统治自然神祇,但“帝”的能力和权威更凌驾世间君王之上,祂是一切万物的主宰。

社会性质

中国史学界许多人把商朝视为奴隶社会,这其实是有疑问的。商代的人祭中使用的通常是战俘,这些战俘没有转化为奴隶就会被杀掉。人殉中使用的通常是死者的亲属,有一部分甚至是自愿的,殉葬者可能是家庭奴隶,但通常不会是生产用的奴隶。人祭和人殉不能反映商朝是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这有殷墟甲骨文和《诗经》佐证。井田制下,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农民通过“私田”获取自己的粮食,以助耕“公田”的形式被统治者剥削,并不是奴隶制的无偿掠夺,商朝也属于原始形态的氏族封建社会,虞夏商周皆为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上并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这一阶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