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

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

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风波亭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的这一首《满江红》,说的是南宋朝廷的一桩公案。公元1142年初,南宋中兴名将岳飞惨死于风波亭中。一同遇害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

岳飞被捕后将要问斩时,韩世忠问秦桧岳飞所犯何罪。秦桧说,岳云鼓动张宪造反的信虽然找不到了,可“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的意思是大概有吧。这样模棱两可的理由,能够用来诛杀一代名将、抗金英雄,说明这里面的水,是很深的。

关于岳飞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因功高震主而死于赵构的猜忌的;有说是因战力彪悍致金人畏惧而以内奸秦桧杀之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究竟是死于何人之手呢?

秦桧杀岳飞?

对于秦桧杀岳飞之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金人忌惮岳飞,必欲除之而后快。因此逼迫秦桧杀掉岳飞。甚至说金人议和的前提条件就是必杀岳飞。实际上我以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秦桧跪像

其一,岳飞及其麾下军队的战斗力确实不弱,但远没到令金人震恐的程度。既然双方有心议和,岳飞的存在就不再对金人构成威胁了,除之何益? 如果说金人诈和以除岳飞,再图攻宋。那么岳飞死后金人应该马上挥师南下,而不会有绍兴和议后二十年的和平了。

事实上,金人欲除岳飞的说法并不见诸于正史,而是来自岳飞的孙子岳珂。他在自己编写的《鄂工行实编年》中说金国大将金兀术曾经写信给秦桧(“兀术遗桧书”)说,:“必杀飞,始可和”。我以为,这里有拔高岳飞历史形象之嫌。

岳珂在书中极力暗示,假如岳飞没有冤死,他是可以直捣黄龙、恢复中原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学家邓广铭早已指出,岳飞在朱仙镇以500骑兵败金军10万以及因12道金牌撤军,以致功败垂成等故事均非史实、纯属虚构。根据宋史的记载,公元1140年岳家军的北伐的确取得了一些胜利,不过战果其实颇为有限,并未对金军造成根本性的打击。不存在金人因惧怕而必欲除岳飞的可能。

反过来讲,假定岳飞的确有直捣黄龙的实力。宋高宗又何必要听金人摆布? 就算担心岳飞攻下金都,迎回徽、钦二宗。难道他就不知道以岳飞压金人签订城下之盟(赵构能在朱仙镇召回岳飞,说明岳飞是挺听招呼的,不会抗旨)?明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却非要自毁长城向金人纳贡称臣,那只能说赵构智商着急的程度堪比司马衷了。所以,我以为,并不存在秦桧为金人杀岳飞的可能。实际上,如果没有高宗的幕后支持,秦桧有没有能力搞定岳飞这种级别的大将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岳飞手迹

其二,不少人将杀岳飞之罪全部算到秦桧头上,是因为他们认定秦桧是金人的内奸。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秦桧曾经做过金国的俘虏,最后逃回,许多人认为这个“逃回”是值得怀疑的。

应该说,这个怀疑是站得住脚的。

秦桧在金国的时候,曾经在权臣完颜昌手底下干事。这个完颜昌在金国的上层中,属于“主和"的那一部分人。当初正是在他的建议之下,金太宗才立了刘豫为帝。其目的是要在宋金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带,由刘豫去对付宋人,避免大金直接与南宋发生冲突。

但此时的南宋正处于上升期,名将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四人。这四人后来并称"中兴四将”,战斗力相当彪悍。

刘豫显然无法抵挡宋军的进攻,金国不得不屡次出手相救,早已不胜其烦。

刘豫这枚棋子失效,让完颜昌陷入了被动,饱受政敌的攻击。原本是想养一条看门狗,结果自己倒成了看家护院的,这样的战略就是一个笑话。

于是,完颜昌动起了废掉刘豫的心思。

他打算将刘豫的地盘送给南宋,以此换取赵构的感激和承诺,停止双方的征战。

这个时候秦桧被金主送到完颜昌的账下,令他心花怒放。二人虽然来自两个敌对的国家,但却“志同道合”,都主张以土地换和平,让宋金止战。

在这种情况下,完颜昌安排秦桧“逃回”南宋,是非常有可能的。从后来完颜亮把持金国朝政后宋金两国的和平进程来看,完颜昌与秦桧之间极有可能曾经达成过某种共识

但是在岳飞蒙冤之时,完颜昌早就做了金兀术的刀下之鬼。而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兀术等人认为他与南宋所签的和议“卖金”。秦桧在“盟友”已经不在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没有通金的渠道和必要了。

高宗杀岳飞?

宋高宗杀岳飞的理由,大体上有四种说法:

一、杀岳飞以促和

如前所述,这一点是不成立的。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岳飞塑像

实际上,杀岳飞之时宋金和议已经基本达成。而这其实也是高宗敢于向岳飞动手的原因。有了外部的和平才有可能着手解决内患。要知道处死岳飞是可能引发兵变的。赵构应该不会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冒此风险。

实际上,岳飞也并非和平的障碍,他没有抗命伐金的历史记录。与坚持到最后无奈撤军的故事不同的是,实际上岳飞撤军的确切时间是绍兴十年(公元1840)年七月二十一日,而此时其他诸大将中只有张俊已经回师。其他如韩世忠、刘琦都在奋战之中,杨沂中甚至尚有进军计划,只是在宿州(今安徽宿县)受挫后才渡淮南归。如果撤军是赵构的意思的话,说明岳飞还是听招呼的,尽管内心不一定认同。

总体上来讲,绍兴十年南宋将领们的军事行动是在执行赵构以战促和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在谈判时能有个筹码在。但是议和本身是必然的,不存在杀掉主战派以寻求和谈的需要。

二、害怕岳飞北伐成功,迎回徽钦二宗(事实上此时徽宗已死,只剩下钦宗一人),是以杀之。文征明在其词作《满江红》中所表达的正是这一观点。

这是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全无可能的臆测

前文说到岳飞并没有抗命伐金的记录。绍兴十年的北伐,高宗的目标是以战促和,即便是最为激进的岳飞,目标也止于恢复故都汴梁,直捣黄龙从来都没有提上日程。更何况,如果没有高宗的首肯,其他如韩世忠等将领是不会配合岳飞的。就算他不顾高宗的反对出兵、孤军北伐,别说黄龙,连汴梁的影都摸不到。

试问高宗怎么会为了子虚乌有的事杀掉手下的重臣?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岳飞坐像

就算岳飞北伐成功迎回钦宗,对于赵构来讲也顶多只能算是一个“麻烦”,而不是致命的威胁。

要知道,赵构南渡之时,身边仅有亲兵一千余人,最后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实非易事。说他是开国之君也不为过。在南宋内部,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全部都是赵构自己的班底。而他的父亲和哥哥不过是南人心目中的两个熊包而已,与后世上演夺门之变的明英宗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可能威胁到赵构的地位。

可以断定,如果钦宗被送到临安,他命运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结局只能是被软禁终老。赵构不可能为此杀掉岳飞,以绝“后患”。

三、岳飞干预立储犯了君忌招致杀身之祸

这一点同样不能成立。

关于岳飞干预立储一事,大体经过是这样的:绍兴七年(公元1137)秋,岳飞获悉金人要将钦宗的儿子赵谌送到京阙(这个京阙一说是故都汴京,一说是当时南宋朝廷所在地建康),这个赵谌曾在靖康元年被册封为太子,是个正经百八的皇位继承人。如果此时回来,确实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当岳飞奉诏到建康见驾时,给高宗上了一个密奏,强调要“正国本以安人心”。高宗听后很不高兴,沉着脸对岳飞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这话说得比较重,敲打的意味很浓,岳飞未敢再复多言、战战而退。但是从公开的史料来看,此事并未在两者之间形成芥蒂。其后二人的书札往来频仍(赵构一共写过数百封亲笔信给岳飞,1137年后的信件也不少

)、君臣知遇的味道仍然很浓。事实上,岳飞上奏建议立储的第二年(1138年),赵构还曾让他入宫面见皇养子赵瑗(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足见他对岳飞并未产生拥立新主之类的猜忌。

四、杀岳飞是政治需要

在我看来,这个判断是很靠谱的。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宋肇始于唐末五代之乱,自太祖起就对武人极为戒备,规定直接领兵的将帅不得参与军政大计。武将虽然待遇优渥但地位较低,需要受主管军政的文官节制。这种以文制武的传统无疑深深植根于赵构的心中。南宋初期,军队大多数是在战争中崛起的私人武装,常以X家军之名为世人所知。它们有相对独立的财政系统,效忠的对象往往是军队主帅而非皇帝本人。因此有不少将领拥兵自重,不听指挥,甚至存在反叛的可能。建炎年间的“苗刘兵变”和绍兴年间的“淮西军变”就是此例。

苗刘兵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率领群臣一路南逃至杭州。此时苗傅、刘正彦二将因为不满赵构的两个宠臣康履和王渊,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立其幼子赵旉为帝,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兵变一个月后被平息。

淮西军变: 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军队原隶属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王世忠、靳赛等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并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

面对不受皇权节制的军队,高宗肯定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时,各自为政的地方武装也造成了军令不一、协同不力的状况,甚至出现过由于将领之间不和导致战斗失利的情况。例如绍兴四年,金与伪齐联合攻宋,高宗急令张俊与刘光世援助韩世忠。可张、刘二人却徘徊不前,导致滁州失陷。后来高宗亲自为三人说和,晓以国家大义,仍然无济于事。如果说此次事件只是让高宗有了整军的紧迫感的话,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则让高宗真正动了杀机。当时正值金兀术大举进兵,前线告急。高宗几乎把全部家底都摆到了淮西战场,以求阻挡金人南下。高宗连发十七道诏令,要岳飞即刻增援(“帝凡十七札,趣飞进兵”),可岳飞迟迟未曾发兵。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在赵构看来岳飞拒绝执行自己的命令,三个月没有做出任何动作,都有坐收渔利的嫌疑。而这个“渔利”很可能是赵构本人的性命。故此参知政事王次翁才会说:淮西之战后,“上始有诛飞意”。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岳家军泥塑群像

因此,一旦和平在望、有了喘息之机,高宗就可以腾出手来进行内部整顿。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兵权收归中央。他采取的第一步是先将几支军队进行整合,建立以皇帝为核心的行营护军体制。再借柘皋之战胜利的契机,任命张俊、韩世忠、岳飞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明升暗降,上演南宋版的杯酒释兵权。再将三人麾下的部队分而化之,由偏、裨将统领,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朝廷的禁军。

这个时候三大将作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曾经独霸一方的诸侯,内心的不甘肯定是有的。因此,我以为岳云授意张宪假托金人南侵,意图让他父亲重掌军权的举动,很有可能确有其事(此事在朝廷看来多少有点宋太祖陈桥兵变的影子因此成了处死岳飞的台面上的原因。当然,无论此事是否为真,高宗此时都有杀一儆百的需要,以保证彻底掌握军队。而岳飞无疑是最合适的对象,因为他名气最大而根基最浅。所以在分化了王贵等人后,高宗将岳飞以及岳家军的核心骨干岳云与张宪一并拿下。最后罗织罪名将他们处死。此时岳飞的军队群龙无首,自然也翻不起大浪了。

所以, 真正要置岳飞于死地的, 是宋高宗赵构。秦桧只不过是充当打手,迎合他的意图罢了。

金兀术说“必杀飞,始可和”?岳飞之死原因可能与你的想象不同

公元1162年,刚刚登基的宋孝宗赵昚为岳飞平反。此时离他惨死风波亭已经过去了二十又一年。

江山依旧,英雄寥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