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靠造反當上了皇帝,為何在他之後,再沒有藩王能造反成功?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起兵靖難,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之策。如果建文帝不急於削藩,將朱棣逼上死路,那朱棣也不敢造反。但朱允炆做錯了麼?其實並沒有,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當初對諸王的分封確實不利於中央政府的統治。即便是朱棣上了臺,同樣面臨著削藩的問題。但從朱棣之後,明朝再沒有藩王造反成功。那朱棣又用了怎樣的手段削藩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朱棣靠造反當上了皇帝,為何在他之後,再沒有藩王能造反成功?

朱棣


  第一招,溫水煮青蛙,讓諸王放鬆警惕。建文帝當年削藩之所以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政策太過於激進。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便拿朱棣的親弟弟周王朱橚開刀,將其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建文元年,建文帝又一口氣將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了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大同。岷王朱楩被廢為庶人。

  一時間,藩王人人自危,兔死狐悲。所以朱棣起兵靖難,才會有人跟隨。如果朱棣也學建文帝的這一招,豈不是逼著其他兄弟造自己的反?從這條路走上來的朱棣,自然不會這樣做。他在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建文帝廢掉的周王、岷王等人恢復了爵位,同時對跟隨他起兵的親王大加賞賜,讓他們覺得自己沒跟錯人。而就在諸王興高采烈地準備享受勝利果實時,朱棣已經展開了後續手段。

  

朱棣靠造反當上了皇帝,為何在他之後,再沒有藩王能造反成功?

朱權


  第二招,南北對調,將藩王互換封地。朝廷之所以會對藩王產生擔憂,就是因為他們長期在封地內擁兵自重,勢力盤根錯節。一旦封地被他們完全掌控,便會割裂當地與中央政府的關係。而朱棣想出的辦法便是,將邊塞的藩王調回中原地區,南方的藩王軟禁在京城。比如在朱棣繼位的當年,谷王就從宣府被遷往了長沙。永樂元年,寧王也從大寧遷到了南昌。永樂二年,遼王則被遷到了荊州。邊塞重地,都讓朱棣換成了自己人。

  第三招,削減藩王護衛人數,讓他們手下的士兵不足以對抗當地的軍隊。朱棣本人當年在北京就藩時,就在暗地裡私蓄兵甲,打造兵器。所以對於藩王們那點小心思,他一清二楚。在朱元璋時期,為了讓各地藩王防備蒙古人的騷擾,允許他們在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當時勢力僅次於朱棣的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朱棣靠造反當上了皇帝,為何在他之後,再沒有藩王能造反成功?

朱權


  對於這些手握重兵的叔伯兄弟,朱棣自然也不放心。所以在永樂元年六月,他便以代王“上違《祖訓》,下虐軍民,無君無兄,大逆不道”為由,革去了代王的三護衛,僅給了他三十名隨從。寧王遷到南昌時,原先隸屬於他的營州左中右三護衛也未跟隨,朱棣將南昌左衛改成南昌衛,給了寧王。寧王手中的兵力,瞬間便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人還是派來監視他的。至於對其他藩王的處置辦法,也大抵如此。

  

朱棣靠造反當上了皇帝,為何在他之後,再沒有藩王能造反成功?

朱棣


  第四招,禁止藩王干預地方政治、經濟。在朱元璋時期,藩王有權管轄封地內的軍事和政治。這一點,有點像漢朝劉邦的郡國並行制。但朱棣不允許藩王插手地方政治,所有的政事,均由中央派去的官員處理。藩王手中無兵無權,只能關起門來生孩子。所以在明朝滅亡時,朱家子孫多了幾十萬。而這幾十萬人,全是國家在養。但對於統治者而言,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已經不算問題了。因此,從朱棣之後,再沒有藩王能夠造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