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略18:高希希訪談

來源:全網絡整理 感謝網友和原作者

每篇文章都做了語音版,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筆記收聽。

三國謀略18:高希希訪談


翻拍歷史名著對導演來說既是機會又是挑戰,而電視劇翻拍最吸引眼球的因素就是翻案。高希希執導的《三國》就為曹操翻了案,把《三國演義》拍成了曹操正傳,引發的各種評論如潮水般湧來。高希希說,新版電視劇《三國》既不是《三國演義》也不是《三國志》,高希希對這一段歷史究竟有何新的感悟?

在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的《名人堂》節目中,作者作為點評嘉賓,與高希希就新《三國》的解讀做了深入的探討。現整理成稿,以饗讀者。


李光鬥:《三國演義》的基調是尊劉貶曹,而你的《三國》卻為曹操翻了案,以至於人們說新《三國》變成了曹操正傳,曹操成了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你的初衷是什麼?

高希希:一直以來,曹操在人們心目中是不受歡迎的。作為歷史劇,我想拍出新意,站在客觀的角度比較公正地去還原曹操,他不像人們之前說的那麼壞,也不像許多為他平反的人說的那麼好。


李光鬥:其實,人們對曹操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我總結了一個“曹操指數”,這個指數代表社會道德與人心評判標準:對曹操評價較高,也就是“曹操指數”較高的年代,往往人心浮躁信義缺失急功近利,人們只問目的,不計手段。

高希希:這倒是一個新鮮的觀點。從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來看,曹操是白臉奸臣,不是個好人,但從個人能力看,曹操還是很有雄才大略的,他先是刺殺董卓,然後逐鹿中原,是一個歷史上的成功者。


李光鬥:曹操是一個硬性掠奪的成功者,他硬是因為他朝中有人,不,朝中都是他的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乾的是皇上的活,卻並沒有篡位當皇帝,這一點易中天對曹操也有很高的評價,但他並不看好新《三國》能拍出新意來。

高希希:後來我跟易中天聊過,他說拍三國誰都拍不好,因為既不能全照著《三國演義》拍,也不能全按《三國志》拍。而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新《三國》既不是《三國演義》也不是《三國志》。


李光鬥:這很像一個商業策劃,易中天和高希希隔空叫板,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新《三國》的收視率就上去了。我估計這一招你是跟諸葛亮學的,諸葛亮出山也是一個完美的策劃。

高希希:我可沒諸葛亮那麼聰明,人們關注新《三國》的根源還在於人們對三國的關注,要歸根於中國人的三國情結。《三國演義》是中國人的智慧全書,三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因為有了《三國演義》的口口相傳,三國相爭的政治權謀和軍事鬥爭這樣的大智慧在中國一下子成了從廟堂到草根的常識。


李光鬥:不僅中國人,美國前總統老布什也很喜歡讀《三國演義》。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大敗曹軍,關鍵時刻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妙計,明知關羽會義釋曹操,卻偏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因為只有放走曹操才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有時候放走一個對手比滅掉一個對手更需要智慧。如果赤壁之戰中曹操被殺,孫權一定會調轉槍口把劉備滅掉。

老布什對捉放曹大加讚賞,他在海灣戰爭中就導演了一場中東版的捉放曹。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完全有能力迅速佔領伊拉克全境,活捉薩達姆,但當多國部隊打到科伊邊境的時候,老布什下令停止進攻,鳴金收兵,放薩達姆一馬。這讓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百思不得其解。多年以後人們才明白了老布什的良苦用心,因為正是薩達姆的存在給了美國長期駐兵海灣地區的理由。


高希希:三國時代,多少英雄,多少智謀,多少傳頌至今的戰役,其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這也是《三國演義》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

李光鬥:一部三國史,多少英雄智。《三國演義》是中國人的智慧全書,它不僅蘊含了精彩的戰爭智慧,也蘊藏了豐富的商業智慧,它同樣是一部商業全書。


魏蜀吳搶糧搶人搶地盤,打的是戰爭,而現代商家講究的是賺錢賺名賺市場,打的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從現代的商業角度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做的是壟斷生意。劉備是典型的個人創業者,他義結關張,經營的是股份制的民營企業。他善於經營品牌,用的是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凡是曹操反對的他就擁護,凡是曹操擁護的他就反對。劉備還善於製造明星,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二者成為“仁德忠勇俠義”的劉氏企業文化的最佳代言人。而東吳則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孫權雖是富二代,但甚為好學,還善於帶領群臣學習,構建學習型組織。在他的調教下,學識淺薄的吳下阿蒙都能發奮讀書,令人刮目相看,終成棟樑之材。

三個不同類型的企業都在當時獲得了成功,它們的發展歷程都蘊藏著許多待解的商業密碼。

  高希希:三國曆史越讀越耐人尋味,常言道“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看來這句話應該改掉了,三國中的大智慧值得每個人去仔細探究。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分天下。用現代的商業視角解讀,魏蜀吳就像是三家不同類型的公司:曹氏企業是典型的壟斷性國有企業,做的“是隻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壟斷生意;劉蜀是率先實行股份制的民營企業;孫吳是典型的家族企業。


雖性質不同,但三家企業在當時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它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各自的優勢是什麼?核心競爭力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精彩的商戰故事?


為什麼曹操實力強大,卻沒有品牌美譽度,被稱做奸臣;為什麼劉備曾東奔西走,顛沛流離,卻能留下仁義忠厚的美名;為什麼孫吳是家族企業,傳承的代際卻最久?這其中的奧妙都值得我們用心解讀。

曹氏企業形成的過程


曹氏企業在三國時期勢力最為龐大,其實,他出生在宦官之家,其父是太監的養子。雖然出身不能選擇,但道路可以選擇。曹操志向遠大,審時度勢,結交豪強,刺殺董卓未遂逃出洛陽後,很快在陳留開辦了公司,自立門戶招兵買馬。


曹操邁出的最關鍵一步是在公元196年,他給自己帶上了一頂紅帽子,把漢獻帝劫持到了許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壟斷資源,號令天下,巧取豪奪,擴大市場,建立了當時最大的壟斷性國有企業。


有了殺人許可證之後,曹操就只管殺不管埋,大大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擁有了說一不二的決策權。諸侯上書要先奏曹操,再奏天子。曹操名為丞相,實為天皇。有了國企這個金字招牌之後,曹操的地盤不斷擴大,開始做壟斷生意,曹操成了大漢天子的代理人,各地諸侯都得聽他的。


曹氏企業有點像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中國移動。海爾老總張瑞敏提到中國移動時羨慕不已,因為“客戶的數量決定企業生存的質量”,中國移動客戶數量巨大,而且客戶群的消費能力很穩定。不管你到了哪裡,國內還是國外,你都得繳費,否則手機就停機了,這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即便你跑到了天涯海角,照樣在它的營運範圍之內,你手機上的“中國移動歡迎您”即是證明。曹魏又像中石化,“美麗的祖國我的家,走到哪裡隨便挖”,原油漲價,它比誰都漲得快;別人降價,它卻磨磨蹭蹭不肯降,裡外都賺錢,不進世界500強前十位才怪呢!所以曹操將企業做大在於他有壟斷的政策,當然這政策也是他爭取來的。


世人都愛做獨門生意,“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曹魏掌握了核心資源,而且還是獨佔,讓孫權劉備之流羨慕得直流口水,恨得牙癢癢。


曹氏企業的煩心事所有權問題


當孫權劉備對曹操羨慕不已的時候,曹操或許正在心裡默默地念叨:“兄弟們,你們別看哥表面很風光,其實哥背地裡很受傷。”為什麼呢?因為曹魏雖“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國獨大,但沒有解決企業的所有權問題。曹操雖然是當權派,但名義上不過是大漢天子腳下的高級打工仔,幹是皇帝的活,拿的是丞相的工資。儘管他位高權重,可以隨意發佈聖旨,可以隨便給人封官加爵,但終究還是個漢相,不是漢帝。真是成因天子,無奈也因天子。這就是曹操頭疼的原因。而且,隨著曹魏的勢力越來越大,曹操的頭也疼得越來越厲害。其實曹操不是頭疼是心疼創造了這麼多的財富卻沒有分享機制,只能看著日漸增長的財富發愁,既不能分享財富,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被免職。


曹操也的確差一點被免掉。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漢獻帝不堪曹操專權,把血書藏在衣帶裡,賜給國舅董承和工部侍郎王子服西涼太守馬騰左將軍劉備,密謀用武力罷免曹操。結果被曹操安插在宮中的間諜告發,曹操大開殺戒,才得以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氏企業的市場開拓策略:搶人搶糧搶地盤


三國中,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就是壟斷型國企曹氏企業。它憑著資源壟斷的優勢,一國獨大,曹氏企業的地盤比劉氏企業和孫氏企業的加起來還大。


作為行業老大的曹氏企業,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規則的執行者,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因此,它總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強勢做派。


曹氏企業的壟斷優勢,決定了其強硬的市場開拓風格,它採取的是“搶人搶糧搶地盤”的強勢競爭策略。只講硬道理,硬起來比誰都硬。為什麼曹操這麼硬,因為朝裡有人?不,他不是朝廷裡有人,而是朝廷裡都是他的人。市場佔有率低,曹操就採取強買強賣的併購策略,霸王硬上弓,不管你同不同意,先拿下再說,從公元198年開始,曹操先後吞併了徐州冀州青州和幷州,並於公元207年8月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想想也是,就一個劫道的彪形大漢而言,他的劫道理念就是: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要是半個不答應,老子管殺不管埋。實力硬,話說出來自然硬。

曹氏企業硬得有道理。它在開拓市場的時候,往往是千軍萬馬直殺過來,鐵騎踏過,血流成河,這地盤就成它的了。因此,曹氏企業靠著強大的勢力迅速擴張版圖,快速併購了多家企業,佔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和行業的領導地位。


曹氏企業硬的結果高知名度,低美譽度


打下市場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能穩守市場。曹氏企業在守市場方面乏善可陳,它雖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美譽度卻很低。其根源就在於曹氏企業在併購的過程中只注重併購對方的土地資源人馬等硬資產,人心等軟資產卻沒並過來。可以想見,一個靠大棒讓人屈服的人,怎能指望別人對他感恩戴德?只要一有競爭對手出現,其地盤就會全部淪陷。就像現在的市場中,雖然山寨產品氾濫,但當高質量的原版產品出現,它們就會被消費者拋棄。


硬性併購的結果雙方的不兼容


硬性開發和併購的結果大多是雙方不兼容,睡在同一張床,做著不同的夢,甚至有可能在跟你佯裝親熱的時候,背後捅你一刀。所以,曹氏企業的硬性市場開發和併購策略,雖然快速直接,卻只能得到別人的人,得不到別人的心,如果有機會,對方捲土重來亦未可知。


其實,曹氏企業的過度強硬也使其常常陷入兼併容易整合難的困境。公元215年曹操打敗張魯,平定了漢中,正商議要取西川,結果後院起火,曹操不得不匆忙回師救援,只留下夏侯淵張磩守漢中。劉備軍團趁火打劫,奪走了漢中。


曹操搶了不少地盤,但一有風吹草動,別人就反叛。公元197年,曹操用計兼併西涼,韓遂馬騰歸降曹操,但公元210年他們就又扯旗造反。


夭折的上汽雙龍聯姻


2004年,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正式收購韓國雙龍汽車48.92的股權。當時在業內,上汽和雙龍的聯姻被認為是一個“雙贏交易”。但事實證明,兩者的聯姻並不像人們所預期的那樣順風順水。


聯姻之後,上汽才發現雙龍的技術研發成本過高,而且雙方在企業文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簽約之前,雙龍工會舉行了總罷工,分歧和隔閡使併購後雙方的合作與經營無法順利展開。


2009年2月,韓國法院宣佈雙龍破產,雙龍資產大幅縮水。而作為控股股東,上汽集團持有的雙龍汽車股份也被稀釋至10.12,資產減值損失約30.76億元。


這說明,併購成功與否最終取決於兩個企業能否完全融合。由於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風格,因此,當兩個企業合併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文化和管理風格的衝突。跨國併購尤其如此,雙方來自不同的國家,政治經濟背景不同,社會制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文化差異造成的衝突更加激烈。這也是大多數進行併購活動的企業會面臨的難題。


因此,在企業併購重組過程中,雙方在文化人力資源方面的整合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曹魏雖然硬得有資本,但卻硬得不應該。企業若要持久經營,不僅要有高的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更要有高的品牌美譽度和忠誠度。


曹操落葬安陽解密

  曹操雖貴為丞相,但大部分時間在外東征西討,一生樹敵甚多,他最怕的就是死後被別人掘墳鞭屍,所以弄了72座遺冢。狡兔有三窟,曹操的窟是狡兔的24倍,比狡兔狡猾多了。


但在他死後1790年,他的墓還是被聰明的當代人給挖出來了河南安陽,佔地只有七百多平方米,也就一畝多一點。


人們奇怪的是曹魏的都城在許昌,為什麼曹操的墓卻在安陽,而且如此簡陋。答案是:曹操大興土木,弄得土地稀缺,房地產商趁機漲價,地價房價居高不下,曹家在許昌也買不起墓地,只好在當時的二線城市安陽草草安葬他,看來高房價真是害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