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教你用“柴胡”

潘澄濂 肖相如频道

导读:

学习《伤寒杂病论》中的柴胡。

文章推荐星级:

医生医学生:★★★★★

中医爱好者:★★★★★

非医伙伴们:★☆☆☆☆(遵医嘱,更重要!)


柴胡属伞形科植物,味苦,性微凉,具有解热祛邪,疏肝调气的功能。

《本经》称柴胡能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别录》称能“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胸痹拘挛,亦可作汤浴”。

柴胡为《伤寒论》少阳证之主要药物。现将其在组成诸方中的作用、适应证等,分别探讨于下。


01属于解热祛邪作用类方剂

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等。

《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中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是小柴胡汤适应证之原文。

其中七个“或”字,为表示可有可无之症。要之,这一系列症状的发生,与邪热侵犯或干扰于肝、胆、胰、肠、胃等腹内脏器有关。

以笔者临床观察,不论系细菌、病毒或原虫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如肠伤寒、流感、疟疾或钩端螺旋体病,以及肝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其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或微热,胸胁苦满,舌苔黄腻或白腻,脉象弦滑者,均可以小柴胡汤为基础,随症加减应用,能有一定疗效,用途颇广。

也有人实验研究表明,

小柴胡汤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这与其作用广泛,不无关系。

笔者认为柴胡配伍黄芩,是小柴胡汤之能解热祛邪,抗菌消炎之主药;辅以人参、半夏、炙甘草、大枣、生姜之扶正健胃,增强其抗病力或免疫力,达其祛邪之目的,这是中医方剂之特点,值得重视。

一般称少阳证为半表半里证。我的见解,是说它的病症,性质和属性,介于太阳和阳明之间的病变,也就是介于表和里、虚和实、寒和热的中间状态。

正因为此,所以有柴胡桂枝汤之辛温性解热健胃剂,以治少阳合并太阳证,这可从《伤寒论》“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的条文观之,足以说明。

又有大柴胡汤的苦寒性清热导泻剂,以治少阳合并阳明证。这可从《伤寒论》“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的条文观之,亦可说明。

近年来,用以治疗急性胰腺炎之清胰汤,即是大柴胡汤之变方。

《伤寒论》147条与《金匮要略·疟病篇》附方,“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这是柴胡桂枝汤之变方。

此外为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条,有人认为是后世所增,由于这在小柴胡汤方后加减法中已有提及,有其依据。


02属于疏肝调气作用类方剂

有四逆散、柴胡加芒硝汤(由于芒硝咸润,能利胆,故并入本类方剂探讨)。

肝气郁结,既是症状,又是病机。作为症状,主要是指胸腹部脏器的发作性疼痛或胀满感;作为病机,是指气机升降失调。

如以现代医学观点言之,可能就是分布于内部脏器的植物性神经,由于它的功能失调或紊乱,而引起的病变,在中医一般称之为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

疏肝调气药,即具有调节植物性神经功能的作用。

《伤寒论》说:“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本条的少阴病的“阴”字,可能为阳字之误。

注者多将四逆散证以热厥释之,陆渊雷说:“热厥非本方所能开,实治后世所谓肝郁之病,亦治泄利下重”,颇有见地。

四逆散以柴胡配伍枳实,调节气机之升降;助以芍药、甘草,缓和肌肉之挛急,而达其解痉、止痛、消胀和缓解脏器下垂感等自觉症。

笔者常以本方治肝、胆、胃肠等因炎症刺激所诱发之疼痛,疗效较好。这些疼痛,与四逆汤证之四逆,不可同日而论,需加区别。

尤其是对痢疾的里急后重,急性膀胱炎的膀胱下垂感,不加入柴胡、枳实,难以取效,此为笔者有较深之体会。

后世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皆取柴芍之疏肝,殆皆导源于本方。

柴胡加芒硝汤虽亦为解热泻下剂,然其疏肝利胆作用,值得重视。

《伤寒论》说:“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从本条文观之,柴胡加芒硝汤的适应证,简言之,就是小柴胡汤证,加日晡所发潮热。笔者认为除日晡所发潮热外,应兼有上腹疼痛,或腹满不大便等,才为适应。

笔者曾治胡某,女性,患肝胆管泥沙样结石,以本方加鸡内金、郁金、大叶金钱草等加减,达60余剂,得以治愈。


03属于镇静定悸作用类方剂

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说:“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对本条解释,历代注家,见解不一,对其方药功能和作用,亦语焉不详。

笔者临床应用本方,常减去铅丹与大黄,用以治疗恶性疟疾后,出现失眠、烦惊、心悸、身重、胸满等症,可有一定疗效。本方中的铅丹,偶用之尚可,如持续服用,应慎重,以免中毒。


04属于软坚消结作用类方剂

《金匮要略》的鳖甲煎丸与薯蓣丸2方,均配有柴胡,且此2方所组成的药物,分别为23味22味,作用复杂,为《伤寒杂病论》诸方之冠。

《金匮要略》说:“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程林说:“疟母者,邪气内搏于脏腑,血气羁留而不行,息而成积,故内结癥瘕,而外作往来寒热”。

疟母,实即为现代医学所称之脾脏肿大。

急性疟疾一般脾大质软;成为疟母,大都是慢性疟疾,脾大明显,坚度增加,包膜增厚,由于大量疟虫色素沉积表面,呈青灰色。脾髓内网状组织纤维化,脾髓中多数为大单核细胞。

与此同时,肝脏亦稍增大,肝细胞混浊肿胀与变性,枯否氏细胞大多增生。其他脏器,如胃、肠、肾等,亦现充血。

由于鳖甲具有养阴、软坚、消癥之功,故取其作为主药而命名。

疟母,是网状组织纤维化病变,在中医属于癥积类疾病,故以“坚者削之,结者行之”的治则而制方。

取大队虫类的破血药和部分活血消瘀药,如䗪虫、蜣螂、鼠妇、蜂窠、桃仁、赤硝、牡丹等,针对网状组织纤维化而施用;

采桂枝、柴胡、芍药、黄芩、紫葳、射干等,驱外邪,抗过敏,藉以消除疟原虫之毒害;

由于久疟,气血两损,正虚于内,不能驱邪外出,故加麦冬、阿胶以助鳖甲之养阴;

配以人参、干姜、半夏、厚朴之益气健胃,以扶正而驱邪;方中又佐入葶苈、瞿麦、石韦、大黄等,用以通调水道,既可逐除瘀血于外,又可防止腹水之形成。

全方攻中寓补,标本兼施,为后世治疗癥瘕,开拓了先河。

《金匮要略》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以健脾固肾之山药为主药而命名;取八珍加阿胶、麦冬之益气补血为基础;加干姜、神曲、豆黄卷、大枣助四君之暖胃,以增强消化和代谢之活力;佐入桂枝、柴胡、防风、桔梗、杏仁、白蔹之驱风通络,清除痰浊为先导,以防滋补药上拒不受之弊。

综观全方,具有益气补血,健胃运中,祛风通络之功,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笔者认为是抗衰老、疗风气之稳妥制剂。惜其临床应用的资料、报导不多,说明未被临床医家所重视,值得提出。

综上所述,有柴胡组成的方剂,其起主要作用者,为解热祛邪,一般与黄芩相配伍,其兼见太阳证者,可与桂枝合用,其兼见阳明证者,可与大黄或芒硝合用,是其规例。

其次,是其疏肝调气的作用,多配伍枳实;合芍药、甘草而同用,更显其解痉止痛的效应,故后世称柴芍之疏肝,实即导源于此。

至于它的镇静定悸作用,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依靠龙骨和牡蛎,柴胡不起镇静定悸之作用,似可想象。

此外,在鳖甲煎丸之柴胡,旨在祛邪;与薯蓣丸中之柴胡,重在调节气机,有所区别。

如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用柴胡,一般是既取其调节气机,又可以其祛邪,一举两得之双重作用,意义深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柴胡制剂的实验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小柴胡汤对免疫机制的研究,值得参考。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潘澄濂——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