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 | 特斯拉:加快佈局充電網絡 積極開拓中國市場

新基建 | 特斯拉:加快佈局充電網絡 積極開拓中國市場

近日,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關於“美企撤離在華工廠,美國政府承擔100%的搬遷費用”的言論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特斯拉的立場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不過,相比於要不要撤離,特斯拉似乎更關心剛剛在中國上新的長續航model 3預訂量怎麼樣。

從今年1月第一次向社會用戶大規模交付中國製造Model 3開始,特斯拉在我國的發展就進入了全新階段,除了得到上海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受到中國市場的歡迎。

新能源汽車報記者瞭解到,2020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生產了近103,000輛電動車,交付了約88,400輛,這是特斯拉有史以來最好的第一季度表現。

此外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生產依然持續創造新高。據英國研究公司LMC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與前一個月相比,特斯拉Model 3轎車3月份註冊量激增了450%。LMC發現,特斯拉汽車在中國的註冊數量3月份上升到12709個。

與新能源汽車相對應,特斯拉的充電網絡也早在我國全面鋪開。

加快建設速度

佈局充電網絡

記者從特斯拉官方渠道獲悉,截止到2020年1月,特斯拉在中國擁有超過50+家直營體驗中心和展廳,以及30+家服務中心,構建出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服務體系。同時,特斯拉在中國擁有2300+個超級充電樁和2100+個目的地充電樁,形成了橫跨東西、縱穿南北的充電網絡。

然而根據2015年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聯合頒佈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到2020年我國充電車樁比要基本達到1:1,但目前我國車樁比例約為3.1:1,充電樁存在較大缺口。

從公開數據來看,特斯拉顯然也還沒有達到一輛車一個充電樁的配比。據悉,特斯拉在中國僅擁有2300+個超級充電樁和2100+個目的地充電樁。2019年全年,特斯拉共交付約36.7萬臺車輛,其預計2020年全年汽車交付量將穩步超越50萬輛。

不過2019年12月,當在中國大陸的第300個超級充電站落成時,特斯拉就曾承諾,未來將持續擴大充電網絡,在加快新線路的開放速度的同時,不斷地將原有線路和城市內站點加密,為車主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充電服務。

2020年,特斯拉計劃在中國佈局4000+超級充電樁,並加速推進V3超級充電樁的普及,為中國消費者打造高效充電服務體系。

特斯拉的計劃顯然和中國政府對充電基礎設的發展舉措保持一致:在4月9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發展司副司長蔡榮華表示,國家將繼續加大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預計今年全年能夠完成投資100億元左右,新增公共樁大約20萬個。

提升充電技術

致力新基建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之一,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然而“新基建”是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要素必不可少。蔡榮華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就曾強調,加強新型充電技術研發,提高充電服務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也是未來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舉措之一。

除自動輔助駕駛、完全自動駕駛、車輛軟件、電池和動力總成等核心技術外,便捷的充電方式和舒適的出行體驗,也是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力點。

記者發現,為了推動電動車的持續應用,進一步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充電過程需要更快,因此特斯拉推出了全新V3超級充電樁,並計劃加速推進V3超級充電樁的普及。

據悉,V3超級充電樁是一種運用了全新架構的超充方式,其擁有1MW功率機櫃,可支持高達250kW的峰值充電功率。在這種充電速度下,Model 3長續航全輪驅動版在峰值功率環境中,5分鐘所充電量可行駛75英里(約合120公里),等效於高達每小時1,000英里(約合1600公里)的充電速率。V3超級充電樁預計將最終減少用戶平均50%的充電時間。

不僅如此,特斯拉還在中國市場打造了“無感充電”概念,即以車主的生活場景為核心,進一步提升車主的充電便利性。生活中,車主城市用車每週約充電1至1.5次,在商場、酒店、寫字樓、小區等貼近生活的目的地充電站將隨時隨地滿足消費者城市充電的需求。而對於長短途出行,特斯拉將不斷拓展線路站點,並結合自動輔助駕駛技術,讓用戶充分享受自駕遊的樂趣和滿足其商務出行的需求。特斯拉“無感充電”概念將幫助用戶實現停好車輛、就可為車輛進行充電的理念,為中國車主提供更穩定、安心的充電服務。

為了贏得更多客戶,特斯拉正開足馬力。

截至目前,特斯拉超級充電網絡已覆蓋全國140多個城市,2017年,特斯拉還專為中國大陸市場研發了“新國標”充電適配器,車主除了可使用特斯拉專屬的充電網絡外,還能有更多的充電選擇。

來源:新能源汽車報

關於我們:

新能源汽車報V為工信部主管、賽迪研究院主辦的《新能源汽車報》官方公眾號,以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應用為己任,以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與產業共成長,與讀者同歡樂。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