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唐太宗晚年,宫廷之中出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这就是立太子之事。因为这是个关系到后继统治者的大事件,所以这个问题也成了千百年来困扰皇室家族的最棘手的问题。

唐太宗一生共有十四个儿子,他与长孙皇后生有三个儿子:长皇子李承乾、次皇子李泰和三皇子李治。太宗对这三个儿子,一直都是宠爱有加。尤其是对长皇子承乾,更是十分的疼爱。

皇子们为了成为太子,可以不惜代价地进行着争夺,根本就不会念及骨肉亲情。唐太宗深知立太子的利害关系,所以,他早早地便立了长子承乾为太子,并且还认真地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培养他。可见,唐太宗对承乾寄予了多么大的期望。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唐太宗

可是,即便是这样,也还是没有办法避免皇位的争夺。由于唐太宗十分疼爱长孙皇后,因此他对长孙皇后生的三个儿子也是爱屋及乌,十分疼爱他们,并且还把他们带在身边亲自抚养教育。

李承乾天资聪慧,机敏过人,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一直以为李承乾是个治国的人才,好好培养一定会有所成就。于是,他便给李承乾请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识礼和经世治国;并且还让太子处理政务,以此来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

太子李承乾也竭尽全力地完成了父亲交给他的各种任务,唐太宗对太子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当唐太宗出巡时,便把太子留下来看管国家,同时,他还在大臣面前夸奖太子有自己的样子,以此来树立太子的威信,也使得朝中大臣对太子颇为敬重。

太子看到父亲这样地看重自己,朝中大臣对自己又是敬重有加,以为自己的太子之子已经坐稳了,于是就飘飘然起来。在以后的日子中,他便整日地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也是样样精通。

太子有个怪癖,就是喜欢突厥文化。于是他便叫人修建了突厥人住的帐篷和房屋,并且还命手下的人穿着突厥人的服饰。更离谱的是,他还一个人直挺挺地躺在地上,让穿了突厥衣服的手下为装死的自己哭喊、号叫,因而把唐宫搞得乌烟瘴气。唐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对太子失望至极,便派东宫的大学问家孔颖达、于志宁和张玄素等人前去劝导太子。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太子这种有失储君风范的品行,使得太宗皇帝十分的失望。之所以并没有马上废黜他,是看在他年少无知,又是长皇子的分上。同时太宗也希望他能够悔过自新,所以才只是教训了太子一番,而没有立即废除他。

但是,太子非但没有领会父王的心意,反而以为太子之位是板上钉钉的事,父王也不会轻易易储。所以,对于之前的教诲太子早已经抛之脑后,当他一回东宫就又被身边的人引入歧途了。

李承乾表面上装作认真悔改的样子,暗地里却将劝导之人打得半死。唐太宗对太子的所作所为十分恼怒,但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唐太宗对太子承乾抱的希望很大,所以太子的堕落给他的打击也很大。

见此情形,在贞观十年前后,太宗皇帝开始产生了易储的念头。他又把目光停留在魏王李泰的身上。唐太宗的二儿子魏王李泰,看到哥哥这样不争气,认为机会来了,于是便动起了歪脑筋。此时,他已经对太子之位有些虎视眈眈了。

在此时,李泰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不断地去讨好唐太宗,他知道唐太宗喜爱文学,于是,便认真地学习文学以及治国方略,唐太宗看了很是欢喜。

第二件事就是礼贤下士。唐太宗对人才极为爱惜,魏征反复地顶撞唐太宗,唐太宗却也总是接受他的建议,并称他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李泰把父亲的这些爱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李泰

此外,为了博取唐太宗的好感和信任,李泰还网罗了天下有才之士编写了《括地志》呈献给唐太宗。唐太宗高兴极了,认为二儿子是个可造之才,将来有希望接替太子的位子。于是,便在朝廷里不断地提高李泰的声望,想以此取代大儿子承乾。

此时,魏征认为唐太宗这样做是不对的。李泰在平日里就结党营私,还不断地排除异己,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够做太子呢?于是,魏征和褚遂良一商量,决定联合起来对唐太宗进谏,希望唐太宗能够停止对李泰的提拔。冷静下来的唐太宗也回来想起太子承乾的种种好,便又寄希望于承乾,希望他能够改掉恶习,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当李泰看到唐太宗对自己的态度不如之前好了,就知道事情已经起了变化,于是,他便加紧了夺位的步伐。李泰拉拢驸马柴令武、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做自己的幕僚。此后,他还威逼利诱大臣,企图逼迫唐太宗立他为太子。

此时,太子承乾并没有因为唐太宗对他的容忍而有所改变。他没有改掉胡作非为的行为,依然是终日饮酒作乐。唐太宗对承乾也由失望转为了绝望。

唐太宗遥望昭陵,对死去的长孙皇后频频问道:“面对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我该怎么办啊?我如果废了承乾,是对不起皇后你啊!我如果不废他,那是对不起大唐江山社稷啊!我该何去何从啊?”说着说着,唐太宗便老泪纵横了。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后来,经手下人的提醒,承乾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便串通了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中郎将李安俨等官员打算谋反,直接取代自己的父亲称帝。当然,此时的李泰也一直没有闲着,更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的夺位计划。由此可见,一场宫廷政变一触即发。

然而,最为可笑的是,还没等到承乾和李泰动手,齐王李祐便率先造起反来。李祐与李承乾差不多,也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当唐太宗得知消息后,十分气愤,将李祐关进了大牢,并交由刑部进行审问。

后来,当唐太宗知道了李承乾要谋反的事情后,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他赶紧将案子交给了最信任的老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来进行审理。结果,证据确凿,由不得唐太宗不信。

唐太宗气瘫在龙椅上,你们既然起了谋反之心,我就要给你们点儿颜色看看。一气之下,唐太宗废了太子李承乾。这个时候,武媚娘也为唐太宗感到寒心,同时也更加佩服他的果断与坚决。同时,她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宫廷之战就是你死我活,一旦斗争就只能是斗到底,没有任何回头路可走。

后来,唐太宗想立二儿子李泰为太子。但是,老臣长孙无忌却坚决反对。因为李泰是长孙无忌看着长大的,这孩子从小就爱耍心眼、捉弄人,对下人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李泰长大后,表面上对长辈们毕恭毕敬,事实上却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势力,排挤元老。长孙无忌认为李泰阴险狡诈,不可以立为储君,一旦李泰得势必定会使朝廷大乱。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可是,唐太宗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大臣们说:“昨天李泰在我的怀里说‘我能成为父皇您的孩子,是我的福气啊!我有一个孩子,等到我死的时候,就将他杀死,让位给我的弟弟晋王。’有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我看他也实在可怜啊!”

这时,褚遂良一听,便对唐太宗说道:“皇上啊,您觉得他可怜,微臣倒觉得他可怕呢!您试想一下,等到皇上您驾鹤西去了,魏王就会占据天下,他还会杀了他的爱子,传位给晋王吗?以魏王的言行来看,你要先立魏王就要先妥善安排好晋王。不然,魏王恐怕会先向晋王下手啊!”这话一语中的,长孙无忌憋了很久的话终于被褚遂良说了个痛快。

唐太宗不是不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只是他不愿意去接受这个现实。就在唐太宗商量着怎么处理李泰的时候,李泰也没闲着,他怕唐太宗立李治为太子,就去找弟弟李治,威胁他说道:“你和李祐的关系不错,现在太子和李祐都因为谋反被处决了,你难道就不害怕吗?”

李治本来就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听到哥哥这么一说,大气都不敢出了。之后,李治就终日愁眉紧锁,闷闷不乐。唐太宗觉得李治有些奇怪,便询问起他来。

李治将实情和盘托出后,唐太宗愣了好半天,心想:李泰竟然跑到弟弟那里去威胁他,真是太让我失望了。后来,唐太宗想来想去,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

其实,李治对于做太子的事情想都没想过,他不像其他皇子那样对权位感兴趣,他更加喜欢舞文弄墨。在李治的身上,文人的气质太浓郁了,他善良、敏感、柔弱、不喜争功。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可以说唐太宗对李治并不太满意。他太了解这个儿子了,他宽厚、仁爱,但是不够果决,他满腹经纶却缺少雄韬伟略。但是,他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只有这一点就够了,其他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唐太宗也只能这样来安慰自己。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没参与夺嫡的三子李治是如何“渔翁得利”的

唐太宗知道李治在朝中没有两个哥哥有声望,平日里他又很少与大臣交往,因此大臣们多半是不愿意臣服于他的。于是,唐太宗想了一个办法,让大臣们臣服于李治。

这一天,唐太宗将大臣们召到了两仪殿中。在两仪殿内,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来,我实在没有脸见诸位爱卿了。”说着便拔出剑来就要自裁。这下可吓坏了左右的大臣,他们急忙跑上前去阻拦。其实,这是唐太宗能够想到的。当时,长孙无忌就在唐太宗的身边,他握着唐太宗的手腕不让他动。于是,唐太宗便将剑指向了李治,长孙无忌是何等聪明的人,立即知道了唐太宗的意思,于是就说道:“皇上,请您明示吧!我们都听从您的吩咐。”

这时,唐太宗放下剑对大臣说道:“我想立李治为太子,你们看怎么样啊?”长孙无忌一听这也没什么不好,反正也是自己的亲外甥;虽然李治没有唐太宗的英明,但总归还是有些德行的;况且他虽没有治国之智,却有用人之明。长孙无忌第一个就表示了赞成,其他大臣见唐太宗决心已定,也就没什么话可说了。

唐太宗见状,对李治说:“大臣们都愿意拥护你,你还不谢恩?”李治这才急急地给大臣们叩头。幸运之神就这样降临到了李治的身上,一个没有想过要当皇帝的人,却在“鹬蚌相争”之下,坐享了“渔翁得利”的硕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