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宋神宗趙頊[xū](1048-1085)原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時間:1067年-1085年。史書記載有姓氏的后妃十四位,育有兒子14人,其中八人早夭,成活率不足一半。

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第六子、第十一子先後登基稱帝,即宋哲宗、宋徽宗。第十二、十四子同宋徽宗一起被金人擄走,客死異鄉。其餘兩個兒子二十多歲就英年早逝了,唯獨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壽命最長,54歲時去世。

長子趙佾[yì](1069-1069)生母為宋夫人。熙寧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閏十一月初六日去世;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追賜長兄名趙佾,贈太師、尚書令,封成王

次子趙僅(1071-1071)生母為邢貴妃。熙寧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出生,二十三日去世;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追賜次兄名趙僅,追贈太師、尚書令,封

惠王。

三子趙俊(1073-1077)生母為宋婕妤。熙寧六年出生,熙寧七年正月,賜名趙俊,授檢校太尉、彰信軍節度使,封永國公;熙寧八年,改彰德軍節度使;熙寧十年去世,年僅4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兗王,諡號哀獻;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後,追封唐王

四子趙伸(1074-1074)生母為向夫人。熙寧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出生,次日去世: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追賜名趙伸,贈太師、尚書令,封褒王

五子趙僩[xiàn](1074-1076)生母為邢貴妃。熙寧七年六月出生,熙寧八年二月,賜名趙僩,授鎮安軍節度使、封

景國公;同年十二月去世,年僅2歲,贈太師、尚書令、冀王,諡號衝孝;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加追贈中書令。

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六子趙煦(1077-1100)原名趙傭,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085年-1100年,生母為欽成皇后朱氏。熙寧十年,封均國公;元豐五年,進封延安郡王;元豐八年,被立為太子,即位稱帝;次年改元天佑,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高滔滔起用司馬光等人,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駕崩,趙煦開始親政,改元紹聖。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起用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元符三年,趙煦駕崩,年僅24歲,在位十五年。諡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廟號哲宗,葬於永泰陵。

七子趙價(1077-1078)生母為邢貴妃。熙寧十年正月十二日出生,元豐元年正月,賜名趙價,授武勝軍節度使,封建國公;同年十二月去世,不滿週歲,贈太師、尚書令,追封衛王,諡號悼惠;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追加中書令,追封豫王

八子趙倜[tì](1078-1081)生母為邢貴妃。元豐元年十一月出生,元豐四年五月去世,年僅3歲,宋神宗追賜名趙倜,贈太師、尚書令,封鄆王,諡號衝惠;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追加中書令,追封徐王

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九子趙佖[bì](1082-1106)生母武賢妃,元豐五年七月出生,次年閏六月賜名趙佖,授檢校太尉、山南東道節度使,封

儀國公;年幼時曾患嚴重急驚風,幾乎喪命,被當時著名的兒科醫生錢乙治癒;元豐八年三月,宋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大寧郡王;紹聖二年,改鎮安、武勝等軍節度使,進封申王;紹聖五年,改保平、奉寧軍節度使,拜司空;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改永興、成德等軍節度使,京兆、真定尹,遷守太傅,進封陳王

同年九月,改荊南、淮南節度使,遷守太尉,荊州、揚州牧;崇寧二年(1103年)五月,改河東、山南西道,遷守太師,太原、興元牧。崇寧五年十一月去世,時年24歲,贈尚書令、兼中書令、徐州牧,追封燕王;大觀元年,加贈侍中,追封吳王,諡號榮穆

十子趙偉(1082-1082)生母為郭夫人。元豐五年出生,次日去世;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追賜名

趙偉,贈太師、尚書令,追封儀王

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十一子趙佶

(1082-1135)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時間:1100年-1126年,宋哲宗異母弟,生母為欽慈皇后陳氏。元豐五年五月出生,次年正式賜名趙佶,被授為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元豐八年三月,宋哲宗即位後,進封為遂寧郡王;紹聖三年,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進封為端王;紹聖五年,加封為司空,改任為昭德、彰信軍節度;元符三年三月,太后向氏擁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元建中靖國。

趙佶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他尊信道教,大建宮觀,勞民傷財,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靖康元年,金軍兵臨城下,趙佶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紹興五年,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紹興十二年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諡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廟號徽宗,葬於永佑陵。

十二子趙俁[yǔ](1083-1127)生母為林賢妃。元豐六年九月出生,元豐七年八月,賜名趙俁,授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封成國公;元豐八年三月,宋哲宗即位之後,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咸寧郡王;紹聖五年,改河陽三城、雄武等軍,進封莘王;元符二年,改武寧、鎮寧等軍,遷守司空。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改河東、奉寧等軍,遷守太保、太原尹,進封衛王。

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同年九月,改護國、山南西道等軍,河中、興元尹;崇寧二年,改鎮海、泰寧等軍,青州、兗州牧;大觀元年,改淮南、安武軍,揚州、冀州牧,進封魏王;大觀二年,改永興、成德等軍,遷守太尉,雍州、真定牧,進封燕王;政和三年,遷任太傅。靖康元年三月,宋欽宗即位之後,改河東、劍南西川,遷太師,太原、成都牧;靖康二年,趙俁被金兵北擄至慶源,不久餓死,時年44歲。

十三子趙似(1183-1106)宋哲宗同母弟弟,生母為欽成皇后朱氏。元豐六年十二月出生,元豐七年十二月,賜名趙似,授檢校太尉、集慶軍節度使,封和國公;元豐八年三月,宋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

普寧郡王;紹聖五年,改橫海、鎮海等軍,進封簡王;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改武昌、武成軍,遷守司徒,進封蔡王

同年八月,改保平、鎮安等軍,遷太保;九月,改鳳翔、雄武等軍,鳳翔尹。崇寧二年,改荊南、武寧等軍,荊州、徐州牧;崇寧五年三月去世,時年23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冀州牧,追封韓王;大觀元年,追封楚王,諡榮憲

宋神宗趙頊十四個兒子的生平簡介

十四子趙偲[cāi](1085-1129)生母為林賢妃。元豐八年八月出生,元祐元年八月賜名趙偲,授檢校太尉、武成軍節度使,封祈國公;元豐八年,加開府儀同三司;紹聖五年,改武安軍,進封永寧郡王;元符二年,改鎮安、集慶等軍,進封睦王;元符三年三月,宋徽宗即位之後,改清海、鎮海等軍,遷守司徒,進封定王;同年九月,改武寧、武勝等軍。

崇寧元年,改成德、定武等軍,遷守太保、真定尹;崇寧二年,改淮南、永興等軍,揚州、雍州牧;大觀元年,改荊南、泰寧等軍,荊州、兗州牧,進封

鄧王;大觀三年,改鳳翔、山南西道,遷守太尉,鳳翔、興元牧,進封越王;政和三年,遷任太傅。靖康元年,改永興、成德等軍,遷太師,雍州、真定牧;靖康二年,趙偲被金兵北擄至至韓州,建炎三年去世,時年4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