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是非常偉大的,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非常多的內容可以介紹,今天我們從蘇東坡生平軌跡上的一個點切入。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發生“烏臺詩案”,蘇東坡因王安石的求情免於一死。我們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蘇東坡當年死了,我們會損失多少文化,蘇東坡活到64歲,發生“烏臺詩案”時蘇東坡42歲,如果沒有後面的22年,將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史產生什麼影響——1500多篇古文消失了,100多首古詩沒有了,包括《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內的200首詞沒有了,400多個寶貴的藥方沒有了,被後人譽為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沒有了,西湖上宛如長龍的蘇堤也沒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言沒有了,就連那一道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的東坡肉也沒有了……

高風亮節的政治家

蘇東坡具有多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儘管在北宋後期的政治活動中他不是最主要的政治家,但他卻是最高明、最值得崇敬的政治家。我們來看看他作為一名政治家有什麼表現呢?

北宋後期,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支持,大刀闊斧地推行新法,由於朝廷上反對的人太多,王安石採取了一種手段,只要支持新法就可以被提拔。這時蘇東坡站出來堅決反對,他認為新法推出得太草率,並沒有好好地論證,執行過程中存在太多弊端。王安石急於求成,在6年間推出10條新法,使社會震盪。所以蘇東坡堅決反對,也因為他的反對,他被貶官,後被逮捕流放。

若干年以後,宋神宗去世,朝廷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王安石也下臺了,這時候司馬光東山再起,急於恢復舊法。司馬光恢復舊法的熱情跟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熱情一樣,他要在一年之內把新法全部廢掉,這時候蘇東坡又站出來反對了。他反對司馬光不分青紅皂白地恢復舊法。他在朝廷上跟司馬光爭論,認為新法中有的條例還是合理的,而且已經實行這麼多年了,老百姓都習慣了,你現在短時間內把它全部廢除,又會引起社會震盪。但司馬光是一個脾氣很倔強的人,雖然蘇東坡跟他私交很好,但是在朝廷上二人還是為了這件事情爭論得不可開交。司馬光去世後,蘇東坡受到司馬光老部下的排擠。

在筆者看來,這真正體現了一名政治家的高風亮節,什麼是對國家有利的,我就發表什麼意見,甚至不顧自己的前途命運。蘇東坡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程氏教他讀書,那一年蘇東坡大概10歲,讀到《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東漢末期的政治家,因為堅決反對宦官專政,被朝廷逮捕。範滂在被逮捕之前告別他的母親,他說我要報國了,以後不能孝順您了,希望您原諒我。他的母親大義凜然地說,你這樣做是正義的,為正義獻身我完全支持你。讀到這一段時,幼年的蘇東坡就問母親:如果將來我做了官,也像範滂一樣,您是否會支持?他母親馬上表示說:你要能做範滂,我為什麼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呢?

蘇東坡的高風亮節,跟他幼年時候在母親面前立下的誓言是有關係的,這是他一輩子的信念,作為一名政治家,這是最可貴的品格,就是絕對不偽善,不投機取巧,一切從事實出發,從真理出發,這是作為政治家的蘇東坡留給我們做人方面的遺產。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勤政愛民的地方官

蘇東坡一生在朝廷做官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九年,他更多的是做地方官。北宋有一個制度,地方官任期不得超過三年,超過三年一定要調動。出於這個原因,蘇東坡去過很多地方做官,作為一名地方官,蘇東坡的政績如何呢?我們來講兩個例子。

蘇東坡政績表現最突出的地方是江蘇徐州。他到徐州不久就遇到黃河氾濫。由於徐州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洪水到了徐州就瀉不出去,徐州完全靠一道城牆把洪水攔住,城牆外全是洪水。當時洪水離城牆的頂端不到一尺,一旦漫過城牆的話,全城都會被淹。蘇東坡剛上任就立馬投入抗洪,他指揮全城人民先把城牆修好。然而洪水一直不退,他又讓大家在城牆裡築一條堤壩,從裡面托住城牆,免得洪水把城牆壓垮。然後又找了很多船,弄了很多柴草,把柴草燒了以後吊在外面的城門口,利用外來的洪水壓力用柴草堵住城門。

蘇東坡在城牆上面搭了一個帳篷,晚上就住在那,幾過家門而不入,但洪水一連幾十天不退,徐州城非常危險,蘇東坡就到禁軍駐軍的營地去請求支援。北宋規定禁軍只有朝廷下命令才能調動,所以儘管洪水來了,地方也無權調動。蘇東坡走進禁軍的營房請求支援,本來禁軍是不敢出動的,但是當禁軍的首領看到蘇東坡渾身泥漿滿面憔悴,被感動了,決定參與抗洪。在禁軍的幫助下,徐州終於躲過了洪災。

蘇東坡的過人之處在於,第二年,洪水雖然已經退了,但蘇東坡仍然動員大家在徐州周圍大修水利,特別是修堤岸,防止下一次洪水,我們剛才介紹北宋的官職三年就會調動,但蘇東坡能為長治久安著想。

第二個例子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官,蘇東坡到杭州做過兩次官:第一次是做通判,第二次是相隔十五年後去做知州。他第二次到杭州以後,發現西湖的湖面變小了,就跟老百姓打聽是怎麼回事。老百姓說再過幾十年西湖可能就沒有了,原來北宋時期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不許百姓打魚,於是水草瘋長,湖底淤泥堆積,久而久之,湖面就越縮越小。

西湖不只是旅遊勝地,而且是當時杭州唯一的淡水源,杭州農田的灌溉用水與老百姓的飲用水也都靠西湖,西湖一旦乾涸,水源就沒有了。所以蘇東坡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西湖,他動員百姓割水草挖淤泥,那麼多的水草和淤泥堆到哪裡去呢?蘇東坡想變廢為寶。西湖原來只有一條東西方向的堤岸,叫作白堤,於是他想在西湖修一條南北方向的堤岸,正好可以用水草加淤泥,為了不讓堤岸阻斷湖水,在堤岸上面又修了六座橋,橋底下湖水可以流通,修好以後在堤岸上又種了一些樹,這就是後來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州任期不到三年,他在離任之前還在想,西湖最大的問題就是水草瘋長,雖然現在把水草都挖掉了,但是以後水草還會長,要想一個一勞永逸的計劃,於是他向當地的老百姓請教怎麼辦。有人向他建議說江南的農民喜歡種菱角,種菱角之前農民一定要除草,因為不把雜草除掉,沒等菱角長好,水草已經瘋狂長起來了。於是他收很低的租金把湖面租給百姓種菱角,但是他又擔心如果菱角收成好,農民會擴大種植面,萬一菱角把湖面都蓋住了,就看不到水面了。所以他要劃一個界限,湖心的一大片水域不可以種。水上怎麼劃界限呢?他就請人用石頭做了一些寶塔豎在那裡,兩個寶塔之間的連線,靠岸的這邊可以種,靠湖心的這邊不許種。現在這三個小寶塔還留在西湖裡,這就是“三潭印月”。

假如沒有蘇東坡,或許就沒有今天的西湖,西湖就沒有今天這樣的面貌,也沒有蘇堤,所以蘇東坡對於杭州的貢獻是留下了一個完整的西湖。蘇東坡後來離開杭州時,自己也說過,他的主要貢獻就在這裡。

蘇東坡的一生還有很長時間或被貶職,或被流放,即使他被貶職了,依然延續仁政愛民的思想。他被貶到黃州,發現黃州的百姓有一種陋習,窮人生了孩子以後養不起,生下來就把孩子放在水裡悶死,叫溺嬰。他覺得很殘忍,於是發動當地的老百姓、發動富人捐款,成立了一個救嬰會來幫助這些孩子。

他第二次被流放到惠州,那時他已經59歲了,他踴躍參加當地的一些市政工程,惠州修東興橋和西興橋,他都有捐款。

他最後被貶到海南儋州,此時的他已經沒有財力支援地方建設了,怎麼辦?他利用文化上的優勢,幫助當地發展教育,他普及文化,指導當地人怎麼讀書,寫文章向當地人推廣優良的稻種,寫文章勸導當地人生病要找醫生等等。

所以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自己什麼處境,蘇東坡都努力地為當地老百姓做一些好事情。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可貴的一種品質。這是儒家的仁政愛民思想的一種具體表現。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生都在學習的天才

作為一名文學家和藝術家,蘇東坡是一個天才,這個大家都不否認。蘇東坡在文學和藝術的各個領域都登峰造極。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詩,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他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

蘇東坡的成功既在於他的天分,也在於他的踏實勤奮。蘇東坡跟他的弟子說過一段話,他說:我年輕時候讀書是這樣讀的,每讀一部經典一定從頭到尾抄一遍,每次抄書用不同的字體,這次用楷書抄,下次用行書抄,一邊抄原文,一邊練書法,所以他從小是下苦功的。

蘇東坡中年在黃州時,已經是聞名天下了,但是他仍在下苦功。在黃州當地有一名負責教育的官員,有一天他到蘇東坡家訪問,書童進去通報,過了很久蘇東坡都沒有出來,這在古代是失禮的,又過了很久,蘇東坡才匆匆忙忙出來,出來以後就抱歉地說對不起,解釋說他剛才在裡面做功課,今天的功課沒有做完。這個官員聽了很不相信,他是名聞天下的蘇東坡,怎麼還要做功課?於是問他:你做什麼功課呢?他說:我在抄《漢書》。官員又不相信了,《漢書》他可能都倒背如流了。蘇東坡說:我已經是第三遍抄《漢書》了。《漢書》全文幾十萬字,他抄了三遍,所以他是下苦功的。

除了下苦功,蘇東坡一生都在勤奮地思考,在接受新知識,他從不自滿,而是一直都在補充自己。用我們今天的話就是一直在給自己充電,在接受新的知識,他學習的門類絕不僅僅侷限於文學、藝術。我們今天瞭解的蘇東坡是文學家、藝術家,實際上,他在自然科學方面、在工程技術方面都非常努力。我們現在看《蘇東坡全集》中有很多文章不是談文學藝術,他有一篇文章專門談怎麼嫁接果樹,他說把果樹的兩個枝條連在一起,塗上一種四川產的野生芋頭的汁,這樣嫁接的地方最容易存活,他還寫過文章推廣當時的新農具、當時的新稻種等等。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平易近人的蘇東坡

蘇東坡還有一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他非常平易近人。很多人因為成就高,就高高在上,拒人於千里之外。蘇東坡不是這樣,他不管對方的身份如何,始終以一顆坦誠的心跟別人相交,所以蘇東坡從來不吝惜自己在文學和藝術上的才華,他很願意為人家服務。比如說書法,當時人們非常願意得到蘇東坡的字,朝中所有的文官都有他的作品。 

有一天黃庭堅跟一個人說:如果你想得到蘇東坡的書法,我教你一個辦法,我已經打聽好了,蘇東坡明天要到一個寺廟去玩,你事先做一番準備。這個人做了什麼準備呢?第二天蘇東坡到了寺廟門口一看,怎麼廟門口放了一張書桌,桌上鋪了幾張很好的宣紙,旁邊的硯臺,墨都磨好了,還有一支毛筆,他拿起來一看說這毛筆不錯,於是他拿起來就寫,寫好以後這幅書法就歸這個人了。所以要得到蘇東坡的書法在當時很方便,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多,民間收藏的也非常多。

蘇東坡在杭州做知州時,有一天審堂,衙門打開,原告和被告走進來。在古代無論縣衙門還是州衙門,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大門一定是打開的,老百姓不可以進來,但是可以在門外旁聽。原告說去年冬天借了20貫錢給被告,一貫錢就是1000個銅錢串成一串,說好今年夏天還我,到了夏天他不還,請老爺作主叫他還錢,蘇東坡就問這個被告:為什麼借人家錢不還?被告說:不是我不還,我是還不上!小人家裡是做扇子生意的,去年冬天我向他借了20貫錢當本錢,買了竹子,買了絹,準備到今年夏天賣了扇子以後還錢給他。沒想到今年夏天杭州氣候反常,天氣不熱大家不需要扇子了,扇子賣不掉,所以我的本錢就收不回來。我家裡現在積壓了很多很多的扇子。

蘇東坡就為難了,按照法律你借錢到期要還的,但是按照人情他不是有意不還,他是還不出來。蘇東坡想來想去,他有辦法了:你家裡不是有很多扇子嗎?把你的扇子拿過來20把,我幫你賣。那個人聽到以後趕緊跑回家抱來了扇子。蘇東坡把20把扇子在桌子上一字鋪開,拿起筆來開始寫字畫畫,他寫得很快,一會兒就寫好了,他把扇子給被告,一把扇子賣一貫錢。大家一看是蘇東坡親自畫的扇子拿出來賣,蜂擁而上,搶購一空,這個人就把錢還上了。蘇東坡作為一個地方官,利用自己這方面的本領幫老百姓解了難。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再看一看普通人身份的蘇東坡。蘇東坡作為政治家,作為地方官員,作為文學家、藝術家,他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表現,值得我們後人學習,但是對我們啟發意義更大的是作為一名普通人的蘇東坡,他對生活是什麼態度,他對人生是什麼態度,這對於我們更有啟示意義。

每一個人,在他的一生當中,都會有順境也有逆境。蘇東坡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也許就是他面對逆境的人生態度。

後人在講到蘇東坡面對逆境時,都強調一點豁達,無論受到什麼打擊,他都想得開,這點當然不錯,但是比豁達更重要的是堅韌不拔。沒有堅韌不拔作為基礎是曠達不起來的。蘇東坡對於自己從事的事業,對自己的信念,對自己的品行都充滿信心,他堅信自己這樣做是對的,要堅持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再積極樂觀地對待種種苦難和打擊。

“烏臺詩案”是蘇東坡生平遭遇的第一次打擊,也是非常沉重的一次打擊,他被以誹謗朝廷的罪名逮捕起來,在御史臺的監獄裡過得非常難,天天被逼供,蘇東坡在御史臺招供的話全部保存下來了,總共2萬多字。透過文字我們能看到他是怎麼被逼供的,日夜不讓他休息。蘇東坡在御史臺監獄裡被折磨了130多天,但最後還是被赦免了。

其中當然有很多官員援救他。蘇東坡被抓進御史臺以後,王安石親自上書給皇帝,反對殺他,說這樣的人才不能殺,不管怎麼樣都不能殺他,也有其他人上書反對殺他,但是最終起作用的並不是王安石,而是當時的太皇太后。有一天宋神宗上朝回來臉色不好,太皇太后看到他臉色不好,問他為什麼。宋神宗說:我們的變法不順利,推行新法受到很多阻力,很多人反對,特別是有一個叫蘇軾的人還寫詩諷刺我們。太皇太后一聽,說:是不是蘇氏兄弟二人中的一位啊?皇帝說:是啊,您在深宮裡怎麼知道這兩個人的名字呢?太皇太后就說:你的祖父做皇帝時,有一天退朝回來非常高興說今年我們朝廷開科舉士,錄取的考生中有兩個從四川來的蘇姓人,非常了不起,現在還年輕,將來可以做宰相,留給我的子孫做皇帝時再提拔他們,所以我就記住他們的名字了。太皇太后就問宋神宗:現在這個蘇軾在哪裡呢?宋神宗說:正關在牢裡。她說:寫詩諷刺也不至於犯死罪吧,你不要嚴懲他。又過了一陣子,太皇太后生病了,皇帝要大赦天下,來幫太皇太后增壽,太皇太后就說:不需要大赦天下,你放了蘇軾一人就行了。

但宋神宗還是懷疑蘇東坡,就決定派一個小太監到監獄裡看看,於是就發生了下面這件事:蘇東坡豁達的性格使他在任何處境下都能睡得著覺,這一天蘇東坡在牢裡接受了一天的審訊,晚上非常疲倦地回到牢房,回到牢房就睡了。突然門開了,走進來一個年輕人,也不說話,把包裹放在地上當枕頭也倒下來睡了。天快亮的時候,這個年輕人爬起來把蘇東坡推醒,說恭喜學士,說完就走了,原來這個年輕人就是宋神宗派來的小太監。小太監回到宮裡跟皇上說,這個人心裡一點兒鬼都沒有,他肯定沒幹什麼反對皇帝的事,他心裡坦蕩才能睡著,宋神宗最後赦免了他。

蘇東坡出獄以後先到黃州,後來到惠州,最後到儋州,受到這麼多的打擊,但他在委屈和打擊面前,不悲觀不放棄,堅韌而曠達。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也能讀到他的心情軌跡。比如說《後赤壁賦》,他寫於寒冬臘月,他跟幾個朋友到赤壁,幾個朋友都留在船上,他一個人爬到赤壁山上,那麼寒冷的夜晚,他一個人爬到赤壁山上去幹什麼?《後赤壁賦》裡寫得很清楚,“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因為他的心情不好,他有一種孤獨感,很多朋友怕被牽連都不跟他來往了,朝廷裡的人還在繼續迫害他,還在蒐集他的罪證,他感到委屈、感到鬱悶。但是蘇東坡是怎麼表現的呢?他沒有從赤壁山上一躍而下,而是過了一會兒回到船上,還寫了一篇《後赤壁賦》,所以他在逆境中,用堅韌和曠達的態度來對付一切,以不變應萬變,有了這樣一種精神境界,有了這樣一種人生態度,他就無往而不勝。

儘管蘇東坡的好詩好詞不計其數,但是最想推薦給大家的,是他在黃州寫的《定風波》。蘇東坡到黃州以後生活困窘,因為那時候是罪官,收入很少,全家連傭人在內一共有二十幾口人,他養活不了全家。他為什麼會叫東坡居士?原因在於他在黃州東邊的山坡上開荒,第一年種小麥,第二年種水稻,用以養活全家,後來還在上面蓋了幾間房子,自稱為東坡居士。第三年覺得田地不夠用,養活不了全家,於是想到離黃州二十里的地方去買一塊稻田,他和幾個朋友去買地,去的途中遇到風雨,沒有買成,但是催生了那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他說我平生經歷過的風雨太多了,風雨總會過去的,他最後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任何事情過去以後再回頭看,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一切都歸於平淡。

蘇東坡在逆境中就是以這樣一種人生態度走過的,當時的人都把海南島看作鬼門關,十去九不回,流放到那裡的人沒有活著回來的,但是蘇東坡回來了。曾找到兩個人的記載,他們都在蘇東坡的歸途中看到他,說他當時面色如土,頭髮都脫掉了,但是精神上依然健康,依然談笑風生。

大家不妨多去讀讀蘇東坡的作品,從中汲取營養,學習他的人生態度,那麼儘管我們是芸芸眾生,卻依然過得更加精彩,走得更加堅定,我想這是蘇東坡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遺產。

◎本文原載於《天津日報》(作者莫礪鋒),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