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菏澤古稱曹州

地處中原腹地,文化底蘊深厚

戲曲活動歷史悠久

因劇團多、劇種多、名演員多

而享有“戲曲之鄉”美譽

近年來

菏澤市緊跟時代要求

精準選取題材,精心創作作品

著力推動戲曲事業創新發展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菏澤八大劇種分別是

山東梆子、大平調、棗梆、柳子戲、大弦子戲、兩夾弦、四平調、豫劇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棗梆,菏澤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主要流行在菏澤、鄆城、梁山、鉅野、鄄城、定陶等地。它是山西上黨梆子流入菏澤後,在當地語言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棗梆的唱腔音樂屬於板腔體,曲調流暢,表現力強,有豐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來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其表演具有粗獷豪放的特點,與流行地的區域特性和觀眾的欣賞習慣正相吻合。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兩夾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因其伴奏樂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眾按照其方言習慣稱它為“兩夾弦、大五音。它與流行在黃河以北的“四股弦”(也稱四根弦、五調絃、五調腔)有密切的血緣關係。2008年6月7日,菏澤市定陶縣、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開封市、滑縣聯合申報的“二夾弦”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四平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菏澤地方傳統戲劇之一,由豫東花鼓演變而成,後經過挖掘整理,吸收評劇、京劇、豫劇等的腔調發展而成,逐漸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風格。為花鼓曲調配樂,以六稜高胡作為領絃樂器,以梆子戲的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取花鼓戲唱腔“四平八穩”之意,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貼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劇種。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大平調又名大油梆、大梆戲,山東省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平調起源於明代中期,主要流行於豫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大平調。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西路大平調和河東大平調。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山東梆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如今

在菏澤這片傳承沃土上

中華戲曲藝術正闊步邁向新徵程

來源:菏澤文化旅遊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賞盛世牡丹,品戲韻菏澤!戲曲之鄉,就是這個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