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美國時間4月16日傳來了爆炸性消息


“使用瑞德希韋治療的冠病毒重症患者幾乎均在不到一週時間內康復出院。”[1][2]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SATA


芝加哥大學傳染病專家穆蘭恩(Kathleen Mullane)說:


儘管大多數是重症患者,但很多在6天后就能出院... ...也許3天就能治癒... ...最好的消息是我們的大多數患者已經出院了,這真是太好了。 [3]


芝加哥大學醫院成立於1927年,作為全美排名前十的芝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一直以來都備受矚目。[4]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芝加哥大學


在芝加哥大學醫院為此次藥物試驗招募的12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儘管重症比例達到90%,但僅有2名患者死亡——這說明預計治癒率最高可達98%。[5]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截至目前,美國的全國治癒率仍未突破10%。


此次消息一經發布即引發全球熱議,甚至一度低迷的美國股市也開始不斷跳漲。[6]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Yahoo Finance


彭博社評論稱,


儘管芝加哥出來的結果是少數的小範圍結果,但是這些數據看起來非常有希望。[7]


為了保證科學結論的嚴謹,芝加哥大學醫院和吉利德均稱希望能等待最終結果發佈。但是,想解決這一全球性挑戰,人類離不開先進的科技、創新性精英人才,以及知名研究機構雄厚的科研實力。


科技依舊是複雜環境的核心變量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說: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福布斯》曾在2019年預言:


生物科技公司才是製藥界的未來。不同於商業化的製藥公司,生物技術公司是通過創新和生物技術手段解決某個醫學難題[8]


在本次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紛紛採用先進科學技術迎接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挑戰


用遠程醫療維持醫院運轉

中國上海徐匯公立醫院已經成功問診了遠在西藏甚至法國的病人;西班牙的一個免費遠程諮詢平臺,可以讓任何醫生或診所遠程確定照顧病人的最佳機制。


利用人工智能尋找治療方法

加拿大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分析500多萬個免疫細胞,找到了500種COVID-19療法的候選抗體。


利用大數據來了解病毒的遺傳樹

開源項目Nextstrain與世界科學界共享裡700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科學家們能夠通過數據、測序和可視化顯示瞭解冠狀病毒等病原體在不同國家的演變情況。


解放資訊熱線的應用程序

西班牙 “科羅娜馬德里”(Corona Madrid)項目讓懷疑自己可能感染病毒的人能夠根據自身症狀自我評估,獲得評估結果以及治療建議。


不僅在醫療行業,為了維持世界社會運轉和護航各國經濟發展,互聯網技術主導的在線辦公、雲端上課、線上消費迅速崛起,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科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9]


在這一次的全球新冠疫情中,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挑戰的核心力量。


醫療健康產業將有極大發展空間


醫療健康產業需求巨大

這次波及全球新冠疫情暴露出世界範圍內的醫療產業的巨大缺口。


首先,即使是正常情況下,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沒有充足的醫療人手。


根據世界經合組織(OECD)最新數據顯示,在醫療發達的美國,每一千人僅有2.6名執業醫師;在中國,每千人只有2名執業醫師;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其他發達國家每千人平均醫師數也不到3人,遠遠達不到世界平均的每千人3.5名執業醫師的水平。[10][11]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OECD


其次,醫療領域專精人才的匱乏是一個全球性問題。


以美國為例,截止2020年美國僅有179個獲得認證授權的醫學院,而醫學院學生的畢業率也遠遠低於其他學科,根據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2018年數據顯示,美國醫學院的四年畢業率僅在81.6%-84.3%之間。[12]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AAMC


在這種嚴進嚴出的政策下,2018-2019年美國醫學院的畢業生僅在20000人左右,其中能夠在醫學各領域做出高精研究的頂尖人才更是鳳毛麟角。[13]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AAMC


除此之外,醫療資源緊缺是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即使是發達國家也普遍存在的問題。


首先,醫療工作者沒有足夠的N-95口罩,這個問題在疫情最為嚴重的中、美、意等國家都非常顯著。


其次,重症監護病床和呼吸機等重要資源也十分短缺:


  • 在美國,共有85,000張ICU床位和62,000個全功能呼吸機,這對於大規模爆發的疫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14]
  • 意大利的重症監護床和呼吸機等重要資源僅夠用於一部分重症患者,輕症患者和醫護人員則無法分配到足夠資源;[15]
  • 韓國大邱市是韓國疫情重災區,面臨醫院病床短缺的情況,許多患者在等待入院時喪生。[16]


彼得森-凱撒(Peterson-Kaiser)衛生系統追蹤系統負責人辛西婭·考克斯(Cynthia Cox)說:


冠狀病毒的爆發已經使我們的衛生系統暴露出效率低下和不公平的情況,並且在未來幾周內可能會對系統造成更大的壓力。[17]


科技促進醫療的進步

對於醫療資源的龐大需求是拉動醫療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同時,科技的進步也在為醫療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在本次疫情中,Covid-19試驗藥物取得關鍵性進展或許將會成為疫情轉折點,除了解決這一關鍵性問題之外,醫療科技在本次疫情中發揮了控制病毒擴散、緩解醫療資源壓力、提高醫療效率等重要作用。


技術可以幫助阻止冠狀病毒傳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大數據接觸跟蹤,可以通過電子設備識別可能與病毒接觸過的人。


在中國,我們通過追蹤手機、掃描健康碼等方式來定位每個人去過的地方、接觸過的人,從而計算出每一個出現在人流密集區的人攜帶病毒的概率,進而有效地阻止了病毒擴散,這一大數據追蹤技術已經被許多其他國家應用。[18]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CNN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衛生公共衛生專家安妮·劉(Anne Liu)說:


技術不是萬靈藥,而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我確實認為其中某些對於以Covid-19的發展速度發展的東西特別有希望。[19]


此外,人工智能也讓醫療發揮了更大作用。


據CNBC報道,加拿大健康監測初創公司BlueDot是世界上最早準確識別COVID-19的傳播及其風險的國家之一,他們用AI軟件在中國武漢發現了一組異常的肺炎病例,並預測了下一步該病毒的傳播方向。


據《衛報》報道,華盛頓州的醫生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在無接觸的條件下治療了首批被診斷出COVID-19的人。


該機器人配備了聽診器,可用來採集病人的生命,醫生通過攝像頭和顯示屏與病人交流,人工智能系統則幫助醫生通過CT掃描或X射線快速準確地識別出COVID-19病例。[20]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The Star Online


醫療資源在世界範圍內有著巨大的需求缺口,而科技的不斷髮展正在讓醫療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可以預見,未來的醫療產業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國際化教育依舊是發展趨勢


在全球抗擊疫情中,在疫苗和藥物研發等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世界級頂尖人才。


此次疫情中奔走在抗疫一線的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院士,畢業於是中國政府創辦的第一所西醫院校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鍾南山院士是改革開放後教育部第一批被送到英國的留學生,曾在英國頂尖的羅素大學集團之一的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並獲得愛丁堡大學的榮譽博士。在愛丁堡大學頒發的2020愛丁堡傑出校友獎(2020 Being Edinburgh Award)中,鍾南山院士以90%的得票率高票勝出。[21]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愛丁堡大學


與鍾南山院士團隊合作的,也是來自世界頂尖學府的專家學者,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月底,哈佛大學官方就發佈了合作公告,與鍾南山院士團隊共同研發預防新感染、治療現有感染治療方案的相關內容。哈佛大學的團隊中,是由George Daley院長帶領的哈佛醫學院科學家們,同時哈佛大學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一起參與工作。[22]


哈佛大學醫學院院長George Daley被稱為是國際公認的幹細胞科學和癌症生物學的領軍人物,此前害曾任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總住院醫師。[23]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George Q. Daley,圖源:哈佛大學


在國外,抗擊疫情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也離不開世界頂尖高校和專家學者的努力。


全美排名前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積極的姿態迎接挑戰,開發出線上數據平臺,向世界實時更新最新病例情況。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下屬醫學院連續20餘年被評為全美最佳醫學院榜首,學校的懷挺工程學院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排名也位居世界前列。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圖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應對疫情的挑戰,世界名校背後專家學者的努力功不可沒。


此次學校的數據平臺,就是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所開發出來的,數據平臺目前全球共享,每天有10億的用戶訪問需求。[24]


被稱為“世界上最知名的病毒獵手”的哥倫比亞大學W. Ian Lipkin教授,在新冠疫情早期就參與到疫情傳播等問題的研究中。他作為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主任、傳染病學專家,曾協助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個國家處理過SARS、西尼羅病毒、MERS等傳染疾病。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W. Ian Lipkin,圖源:哥倫比亞大學


權威醫學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中發表的“同情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論文背後,則有超過50位頂級醫學院專家學者的心血,他們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日本國家全球健康與醫療中心、是美國西部地區最大的學術醫療中心洛杉磯雪松西奈山醫療中心等,其中絕大部分具有醫學博士背景。[25]


在美國,獲得醫學博士的可以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美國並沒有醫學本科學位,成為醫學人才需要至少花費數十年的時間,除了四年本科、四年醫學院博士課程,還有規定年限的住院規培。而想要進入頂尖醫學院,條件非常嚴格,以上文提到的哈佛大學為例,哈佛醫學院每年的錄取率僅為3%左右。


在全球疫情挑戰的大背景下,具備頂尖醫學知識、科技知識的專家學者們站在解決問題的前沿。解決問題的強大能力背後,是優質的教育和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國際化將仍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當然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國際化教育在積極引進海外先進辦學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的同時,也在立足於本土教育,將中華民族千年教育文化底蘊融合其中。探索形成中西方相融合的創新國際化教育模式,培養具備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國際化人才,既能“走出去”,也能“引進來”的中西文化雙向流動與融合的人才,為迎接人類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供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小結


面對疫情之下全球複雜形勢變化,科技將是迎接挑戰解決問題的核心,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性愈發顯現出來,應對世界範圍內的嚴峻挑戰,培養具備解決問題的人才,教育國際化依舊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STAT Reports, Early peek at data on Gilead coronavirus drug suggests patients are responding to treatment

[2] CNN, Report: Covid-19 patients recovering quickly after getting experimental drug remdesivir

[3] STAT Plus video chat: What we know about Gilead’s remdesivir data

[4]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0

[5]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COVID-19 United States Cases

[6] JPMorgan Weighs In , Yahoo Finance Coronavirus Drug Results Send Gilead Sciences Stock Flying;

[7] Bloomberg News,Vaccine Breakthrough? Gilead Says Coronavirus Drug Is Working

[8] Forbes: The Future of Pharma: The Role Of Biotech Companies

[9] The Scientist, Life Sci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

[10]Vox, Dylan Scott, Coronavirus is exposing all of the weaknesses in the US health system High health care costs and low medical capacity made the US uniquely vulnerable to the coronavirus,

[11]OECD, Number of patients that physicians in the U.S. saw per day from 2012 to 2018

[12] Graduation Rates and Attrition Rates of U.S. Medical Students, Source: AAMC Student Records System (SRS), October 2018

[13] 2019 FACTS: Enrollment, Graduates, and MD-PhD Data New section By Institution, AAMC

[14] Rakesh Lodha, S. K. Kabra. (2020) COVID-19: How to Prepare for the Pandemic?. The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395.

[15] Edward Litton, Tamara Bucci, Shaila Chavan, Yvonne Y Ho, Anthony Holley, Gretta Howard, Sue Huckson, Philomena Kwong, Johnny Millar, Nhi Nguyen, Paul Secombe, Marc Ziegenfuss, David Pilcher. (2020) Surge capacity of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ase of acute increase in demand caused by COVID ‐19 in Australia.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6] Joris van de Haar, Louisa R. Hoes, Charlotte E. Coles, Kenneth Seamon, Stefan Fröhling, Dirk Jäger, Franco Valenza, Filippo de Braud, Luigi De Petris, Jonas Bergh, Ingemar Ernberg, Benjamin Besse, Fabrice Barlesi, Elena Garralda, Alejandro Piris-Giménez, Michael Baumann, Giovanni Apolone, Jean Charles Soria, Josep Tabernero, Carlos Caldas, Emile E. Voest. (2020)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COVID-19 era. Nature Medicine 103.

[17] Alexander M. Tatara. (2020) Role of Tissue Engineering in COVID-19 and Future Viral Outbreaks.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

[18]Vox,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using phones to track Covid-19

[19]Sciencemag,Cellphone tracking could help stem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 Is privacy the price?

[20]Geekwire,How AI is helping scientists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from robots to predicting the future

What the US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using phones to track Covid-19, The US is rolling out digital contact tracing. How has it been working in other countries?, By Shirin Ghaffary Apr 18, 2020, 8:00am EDT

[21]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Winner of 2020 Being Edinburgh Award

[22] The Harvard Gazette, Scientists from Harvard, China to unite against coronavirus

[23] Harvard Medical school, George Q. Daley, MD, PhD

[24] Johns Hopkins Whiting School of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5]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ompassionate Use of Remdesivir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ovid-19

更多獨家內容請關注:


3天治癒新冠?關於未來的三大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