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三略兵法詳解篇:姜子牙教你處世哲學

所謂六韜, 乃是指六種秘密的謀略,亦即論述戰爭,講述政治的六種韜略,分別是文、武、龍、虎、豹、犬六卷。


今天呢,筆者就帶大家深入瞭解太公兵法的精髓,希望能夠對在看的諸位有所幫助。

六韜全篇是通過對話形式進行講解,分別是文王與太公的對話,武王與太公的對話,筆者不講全篇,取其精華之語,說給大家進行理解。

六韜三略兵法詳解篇:姜子牙教你處世哲學

太公曰: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

譯:太公說,君子以實現抱負為樂,小人則是一完成所做的事情為樂。

筆者理解:所謂君子,乃是志存高遠之士,小人,乃是著眼現實之徒,二者我倒覺得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有人適合做君子,有人適合做小人,專注自己的事情也沒有錯,想要拯救世界也沒有錯,關鍵在於自己要找準自己的定位。


太公曰:夫釣以求得,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譯:太公說,垂釣就是為了得到魚,此事意義很深奧,從中可以悟出更大的道理。

筆者理解:太公為何要說垂釣就是為了得到魚這件事情很深奧,筆者認為,是太公對底層邏輯的重要性,做了一個闡述,為人處世,政治軍事,其實明白目標很重要,垂釣就是為了得到魚,打仗是為了不再打仗,種田是為了收穫稻苗,由此其實可以衍生很多道理也是對的,比如拔苗助長,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都是做事沒有目的性,最終失敗,令人深思。


太公曰: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

譯:太公說,君子志趣相同,情投意合,就會親密合作,親密合作就能同創偉業,這也是自然的道理。

筆者理解:君子一般是事情的規劃者和創造者,兩位君子在對事情的規劃和創造上有著相同的志向,加起來,應該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所能夠形容的了。


太公曰:言語應對,情之飾也,至情者,事之極也。

譯:言語應對,這是人們感情的外在裝飾,而內心深層蘊含的情感,才是事理的極致。

筆者理解:其實從人際交往的環境中,人們往往會對巧言令色者產生討厭的感覺,就是因為太公說的這句話。言語,只不過是表達感情的工具,內心的情感沒有到達那個地步,再怎樣巧妙的語言,也不會產生共情。


太公曰: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譯:凡是人,都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喜好仁德而趨向利益,能為天下人謀得利益,即是道,道所在的地方,天下人都會歸向那裡。

筆者理解:太公剖析了人性的趨向,我認為是非常對的,每個人都不單純是純粹的不愛利益的聖人,都是同樣厭惡死亡:會被惡人所恐嚇。樂於生存:對生活充滿希望。喜好仁德:對人性充滿期盼。趨向利益:對利益擁有渴望。我認為這就是完整的人性,而如果有人能夠通曉這些並且運用自如的話,對於如何進行公司或屬下的管理,應該是有所幫助的。


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

譯:太公說,不要突然的就答應人家,也不要直接的拒絕人家,輕易許諾,就會喪失主見。正面拒絕,就會閉塞自己。

筆者理解:做人做事,不能輕易許人,不然很容易喪失自己的主見,變成工具人。也不能直接拒絕別人,不然很容易讓自己沒有朋友。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譯:太公說,見到好事而怠惰不為,時機到來猶豫不決,知道錯誤卻處之泰然而不去改正,這三種情況是道停止的原因。

筆者理解:人都會有懶惰,猶豫,知錯不改的時候,但這三者,也都是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小事上,還顯現不出威力,可在大事上,基本都會是決定性的錯誤,人最可貴的是不能拿這三種事情去騙自己,我認為基本就會成功。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

譯:使他富裕,以考驗他是否逾越禮法;使他尊貴,以考驗他是否驕橫不馴;委以重任,以考驗他是否堅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處理問題,以考驗他是否隱瞞欺騙;讓他身臨危難,以考驗他是否臨危不懼;讓他處理突發事變,以考驗他是否應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禮法的。是仁愛之人;尊貴而不驕橫的,是正義之人;身負重任而能堅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誠之人;處理問題而不隱瞞欺騙的,是信用之人;身處危難而無所畏懼的,是勇敢之人;面對突發事變而應付裕如的,是有智謀的人。

筆者理解:中國自古便有很高級的查看人才的管理辦法,當然,這些辦法都是查看高級人才的辦法,太公的這六種觀人之法,擱到現在也可以使用,各位如果要找尋人才,可以用這六種方法一一去試。


太公曰:日中必彗,操刀必割,執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謂失時;操刀不割,失利之期;執斧不伐,賊人將來。

譯:日當正午,一定要曬物;拿刀在手,一定要割物;握著斧子,一定要伐木。太陽到了正午不曝曬,這是喪失時機;操起了刀子不宰割,就失掉了有利的時機;拿起了斧子不砍伐,強盜就要到來。

筆者理解:做事要有效率,拿到手的是什麼,就要當機立斷的做,久拖必然會有所變化。其實有時候並不是要求快,而是要乘事情沒有變化的時候儘快的做完,以免事情發生變化。

六韜三略兵法詳解篇:姜子牙教你處世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