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融合、綠色 河南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按下“加速鍵”

 邁步在水清草綠、樹木茂盛的伊水遊園八里堂段,絕對想不到兩年前的這裡還是一片荒灘;若不是夜幕下觀賞應天門3D燈光秀,也體會不到千年前的隋唐洛陽城多麼堂皇氣派;若非親眼目睹,不會想到當拖拉機遇上5G,會產生怎樣的蝶變。近日,記者在河南洛陽採訪,感受到古今輝映的洛陽城無處不“新”,無處不“活”,無處不“硬核”。

  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無駕駛艙、流線型仿生設計、電控執行機構、GPS天線、毫米波雷達……在位於伊濱區的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寬闊的廣場上,當記者看到“超級拖拉機I號”在5G技術的加持下,靈活自如地前進、後退、轉彎時,印象中“土得掉渣”的拖拉機形象完全被顛覆。


  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是我國農機行業唯一一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超級拖拉機I號”是該中心“智慧農機”領域研發的一項重要成果。國內第一款集“控制、計算、通信”為一體的“智能農機控制芯片”也誕生在這裡。

  “‘超級拖拉機I號’由無人駕駛艙、動力電池、智能控制、中置電機及驅動、智能網聯等五大核心繫統構成,具備恆耕深、恆牽引力,車身360度障礙物檢測與避障、路徑跟蹤及農具操作等智能識別與控制功能。”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雲飛介紹,這是國內首臺無駕駛室的純電動拖拉機,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2019年初首次下地“幹活”,田間作業試驗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5G網絡下,它的集群作業功能將得到進一步拓展。”

  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超級拖拉機I號”只是洛陽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洛陽有著紮實的工業基礎。2017年,河南省發佈《洛陽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打造帶動全省發展新的增長極》,促洛陽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目前,一大批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在洛陽落地,引領洛陽從“製造”加速向“智造”“創造”跨越。

  經過全自動紅外人體測溫系統進入園區,再通過測溫智能頭盔掃描進入樓宇,在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抗疫“黑科技”讓人眼前一亮。走訪中,記者瞭解到,不僅是測溫智能頭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噴霧消毒機器人、自動化核酸提取儀、廢棄口罩智能處理機等多項科技抗疫新產品、新技術接連在洛陽問世,成為助力抗疫的“洛陽力量”,也折射出洛陽產業轉型發展“新”動向。


  對工件進行掃描的桌面級高分辨工業CT機,有“軌道健康專家”之稱的FGM01型高效成型打磨車,用於大區域智能化防控的警用智能頭盔等等,代表“洛陽製造”和“洛陽技術”的創新產品層出不窮。

  據介紹,截至2019年年底,洛陽市創新主體、平臺分別增至3293個和2332個。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等一批“國字號”製造業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正在引領洛陽企業勇登創新高峰。

  “力爭到2025年,新培育智能工廠(車間)100個,推動全市工業設計企業達到千家,建設50個國家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平臺)、50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洛陽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洛陽將在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融合發展、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五大領域實施攻堅行動,加快釋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古今輝映 描繪新畫卷

  臨黃河而知中國,臨洛河而知華夏。

  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洛陽最有價值、最具潛力的優勢資源,也是最值得向世人展示的寶貴財富。近年來,洛陽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在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上奮勇爭先,擦亮“古今輝映、詩和遠方”城市名片。

  “驚豔”“美輪美奐”。這是4月19日晚,記者一行在應天門遺址博物館3D激光投影秀現場聽到的最多的詞彙。夜幕下,應天門和隋唐洛陽城宮城區的天堂、明堂輝映成畫,歷史在此“活”了起來。

  洛陽擁有龐大的博物館群,已建成各類博物館、紀念館77座,還有著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三項六處世界文化遺產,文旅資源十分豐富。2019年,洛陽全年共接待遊客1.42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321.02億元。

 

  洛陽市經濟發展兩大支柱產業,一是高新技術產業,二是文化旅遊業。近年來,洛陽在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同時,不斷致力文化旅遊產業升級。

  第一次在“數字龍門”平臺上領略龍門石窟夜景,網友李先生表示“實在是太震撼了,神態各異的造像在燈光下好像‘活’了起來。”除“數字龍門”網絡展示,疫情期間,線上黃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東方博物館之都”數字展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展示、“隋唐洛陽城最炫牡丹風”線上體驗活動等,線上線下結合催生了不少特色鮮明、內容豐富、效益突出的文旅新業態。

  文化和旅遊通過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融在一起”,優秀傳統文化獲得了全新的打開方式,洛陽正在描繪“古今輝映、詩和遠方”新畫卷。

  擦亮底色 打造宜居生態城

  邁步伊水遊園八里堂段生態廊道,仿若步入“樹的故鄉”“花的海洋”。得益於洛陽市“四河同治,三渠聯動”方案的實施,昔日的荒灘地已變成一處綜合型城市遊園。


  2017年7月,洛陽市出臺《“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實施方案》,目標是經過3年綜合治理,到2020年,“四河三渠”實現“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目標。伊水遊園項目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佈滿砂石場、垃圾場、汙水坑的荒灘地。”洛陽市洛龍區副區長何玉霞向記者介紹,兩年來,洛龍區實施了30公里的沿伊河生態廊道建設和沿洛河50公里的生態廊道建設,拆除了209家散亂汙企業,種植苗木30餘萬株,實現了“四季常綠、三季有花,人在畫中、鴨戲水中”的生態蝶變。

  景觀遍佈、健身運動設施齊全、圖書驛站點綴,像伊水遊園這樣優美的生態環境是洛陽打造生態宜居國際化城市的靚麗品牌。近年,洛陽市聚焦綠色發展、實施“四河三渠”治理,不僅擦亮了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更體現出對民生的關注和提升百姓幸福指數所作的努力。

  “遊園就在家門口,出門遊玩真是太方便了。”遊園裡,正在帶孩子欣賞鴨子戲水的朱女士說,這裡有樹有水有鳥,還有兒童樂園、球場、書屋,是市民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以前這裡荒涼得很,現在變化真的很大。”

 

  何玉霞說,“民生蝶變”“文明蝶變”也是除“生態蝶變”外,伊水遊園項目的重要意義所在。“遊園裡的項目都是免費開放,受到群眾大力點贊,曾經遭群眾詬病的荒灘地變成了被群眾點讚的幸福地。”同時,環境變好了,群眾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文明素質也在提高,“遊園現在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文明實踐基地。”

  洛陽官方表示,未來將牢牢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築牢開放發展的生態屏障。建設以水為紐帶、以綠為底色、林田草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綠色生態網絡,最終實現惠民生、促發展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