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日本在唐朝模仿中國的皇帝將大和朝的君主從"大王"改成了"天皇",同時也模仿中國的太上皇而出現了太上天皇。根據史書記載,日本至今共有五十八個太上天皇(簡稱"上皇"),明仁天皇是最新的上皇。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天皇逐漸淪為傀儡的平安時代後期,日本的上皇(上皇出家則稱"法皇")卻控制了全國最高實權,這便是"院政時代"。那麼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呢?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在傳統印象中,天皇從平安時代中期淪為無權的傀儡,幕府時代更是連朝廷都淪為傀儡。然而天皇完全淪為傀儡的過程長達數百年,直到江戶幕府時才算徹底淪為傀儡,朝廷也是到江戶時代才被幕府控制。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天皇完全淪為傀儡的過程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攝關時代;二是院政時代;三是平氏政權,四是幕府時代。平安時代中期即是"攝關時代",朝廷大權旁落於藤原氏世襲壟斷的攝政關白手中,架空了天皇。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藤原氏架空天皇的方式是將大和朝廷的所有令制官從天皇直轄變成了攝關直轄,天皇自然就被架空了。但如果有與藤原氏地位相近的大貴族在令制官外另建處理政務的官僚體系,就能奪取攝關控制的實權。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按照日本的禮法規定,退位的上皇與在位天皇擁有了同樣的地位,只是上皇沒有直轄機構和官員。於是在應德三年(1086年),白河上皇在自己所住的院建立行政機構"院廳"並設立直接聽命於上皇的官員。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上皇的地位與天皇相同而院廳是不受攝關控制的令外官,導致上皇的院廳能直接越過攝關的朝廷來處理國家政務。更厲害的是,白河上皇還組建了以源平武士為主、直接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北面武士"。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白河上皇依靠"北面武士"獲得了超過藤原氏的經濟軍事實力,日本的實權自然從攝關的朝廷轉移到了上皇的院廳。日本至此進入了"院政時代",而"院政時代"的開創者白河上皇以此獨掌權柄長達四十三年。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然而院政只是把攝關掌權換成了上皇掌權,天皇依然沒有實權。更重要的是,院政的根基"北面武士"標誌著武士階層正式登上政治舞臺,這就註定院政不過是日本進入幕府時代前的過渡階段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