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跑步?健身?騎車?好尷尬

小聶:跑步?健身?騎車?好尷尬

最近一週訓練狀態挺矛盾的,很尷尬的感覺。因為呢,沒有比賽的目標,我想利用這段難得的空窗期特意調整一下基礎力量,同時也想滿足一下一直嚮往的八塊腹肌的願望,從三月份開始減少了跑量,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爆發性肌肉的力量練習,和健身房的練習原理一樣的那種。然後突然間每天上下班又需要騎車,差不多每天上下班包括溜達,接近了一個小時的騎車時間。因此,最近一週幾次的跑動,感覺肌肉反應明顯產生了變化,動作意識明顯跟不上肌肉反應,感覺很彆扭那種。

不過呢,從我的職業角度來說,我是非常高興能出現這樣的狀況的,因為,這些現象驗證了我一直以來的的觀點和認知。也就是我在理解肌肉慢肌和快肌在不同的運動中的供能原理和在技術運用中不同部位肌肉做功原理。在這點上,我又可以通過自己真實的體驗給更多的人建議和參考,完美。

現在的人愛好非常廣泛,跑步,健身,騎車,游泳,足球,籃球,羽毛球等等,其中有很多的人在自己最喜歡和熱愛的一項運動中總希望能達成某些成績目標,以驗證自己的能力或潛力。因此會產生了某些選擇性的矛盾,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在一項運動中達成目標呢,這些是幸福的煩惱的一部分。

小聶:跑步?健身?騎車?好尷尬

舉個例子,曾經有個同行給我發來他的授課視頻分享,當時我就很好奇地問他,你讓學員練這些動作幹嘛呢?你是跑步教練還是健身教練?然後他說那些動作是滿足學員的基礎力量所設置的。我說那你連續三堂課都是這些內容,而且這些動作內容和你所展示的技術動作運用貌似不搭配呀,這些動作更像是一些爆發性的燃脂動作。他有點答不上來,就開始問我技術上面的問題了。其實,我挺理解他工作的地方招生現狀,也能理解他的做法。我只是把他定義為和我一樣的跑步技術教練,在討論跑步技術的前提下對他提出剛才的問題。

在都市白領圈子裡,現在很流行一種高強度的間歇減脂訓練,HIIT訓練(high-intensity intervals training)。我想剛才的同行做的就是類似於這樣的一些訓練。但這些訓練對我所理解的跑步技術動作練習和運用其實作用不大,因為肌肉群的類型差異導致的供能運作原理的不同。大家都知道,長跑就是長距離的有氧運動,需要大量而持久的氧氣參與到代謝轉化來提供能量,這樣就需要在身體內擁有足夠的氧氣,而儲存氧氣的地方就是我們肌肉中的線粒體,能產生並保存大量的線粒體的肌肉,慢肌的作用會比快肌的作用更強大。反過來說,對於短跑或是球類這些無氧運動,對氧氣的需求就比長跑要少得多,而無氧運動需要更快的ATP轉換供能,包括對糖原的利用,這些工作則是體現快肌的優勢。因此,我們審視自己所喜歡的運動是屬於那一個類型,則是對自己的肌肉比例訓練的重點所在。

小聶:跑步?健身?騎車?好尷尬

這裡有個簡單的概念,人體中的快肌和慢肌其實是並存的,彼此的比例分佈不一樣而已,而這個比例是可以通過有效的運動進行轉換的。我看過一個文章,從快肌比例較大的肌肉群轉換到慢肌比例較大的肌肉群,經過非常專業系統的訓練,也是需要八年以上的時間。對業餘愛好者來說,這個改變過程所承受的強度和時間跨度是不可能滿足條件的。我們作為業餘愛好者試圖通過自己日常練習來達成肌群類型比例轉換是極難極難的。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專注於某一項肌群發揮的作用。換句話說,你喜歡的運動是以快肌供能為主的,那就專注於快肌的訓練,反之,你也只能專注於慢肌的做功。

對於技術動作運用的肌群分工原理我們之前也討論過,和快肌慢肌的比例搭配一樣的原理,每個肌群做功都是各司其職的,我們不能超越肌肉本身的基礎作用。這也是我經常說騎車和慢跑的所運用的肌群作用差異巨大的核心所在。特別是我現在強調的小腿提拉摺疊技術對跑步的意義。

小聶:跑步?健身?騎車?好尷尬

我的訓練鄰居有很多喜歡鐵三的騎車愛好者,以他們為代表的群體,幾乎都是以大腿做功的小步快頻去跑步。而因為他們長期以來騎車形成的大腿前側股四頭肌為主的肌群神經做功記憶,他們想改變,按我這種以腰腹帶動大腿後側肌群做功的小腿提拉摺疊技術就形成了非常大的矛盾。因此,我非常理解他們只能運用大腿做功主動跨步的小步快頻的技術動作。我們訓練營裡也有好幾個玩鐵三的小夥伴存在同樣的困惑。而我多次給他們的建議就是,如果他們想在跑步技術中有所收穫,那必須放棄騎車6-12個月,等到技術動作成熟了,才重新恢復騎車。在我最近非常輕量的騎車上下班的體驗中,這個感覺非常清晰。

道理其實很簡單的,該如何做才是我們最難的取捨,昨晚思考再三,我發現,在我沒達成全馬245的目標之前,八塊腹肌貌似遙遙無期哦。我建議小夥伴們也是需要清晰知道自己的想法和真實目標是什麼。捨得的意義在於有舍才有得,大概就是這樣吧。

文/小聶教練 歡迎關注“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專業跑步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