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魏都平城.山西大同

《南齐书·魏虏传》“平城…世号为索干都”。《南齐书》是南朝梁时人萧显所著,《魏虏传》是记载北魏历史的史料。北魏前期曾建都平城,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城及其周围。平城当为北魏的首都,当然居住的鲜卑族很多。

平城号为“索干都”,鲜卑族称为“索干”了。北魏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政权,“索干”也是拓跋部的古名称。《宋书·索虏传》称“索干”为“索虏”、“索头”,都是南朝人对北魏的蔑称。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雁北地区

“索”字是汉字的音写出的鲜卑语词。此处“索”只是个音,并无汉字“绳子”之意,更不能引申《说文》“辫子”。《周书·突厥传》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此“索国”即“索干”。鲜卑族原在匈奴东北,也可说在“北”了。则是“索干”为“索国”之同音异写,是鲜卑语与汉语的合璧词。

“干”是“国”的音转。清人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说的对“索干即桑干之转”。均为“索国”之别写。“索干”。既为“桑干”之别写,是鲜卑族的古代名称。而秦朝与鲜卑族似无接触,秦的代郡怎会有用“桑干”为名的县呢?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桑干河上游

这得再往前推,战国及其前,我国东北有“东胡族”。秦、汉之交,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单于冒顿”大破灭东胡王”。东胡亡后,余众分为乌桓、鲜卑两部。《三国志·魏志)说,“乌丸(桓)、鲜卑即古之东胡也”。“索干”既为鲜卑的古名,当然也是东胡的古名,亦即乌桓的古名。因乌桓在南,鲜卑在北,故乌桓与中原的接触比鲜卑为早。

《史记·货殖列传》已记有“燕(国)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夫余、朝鲜、真番之利”。燕国当时已与乌桓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能获大利。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桑干河

代郡虽属赵国,但其东紧邻燕国的上郡。同上书称“上郡至辽东,…大与赵代相类”。所以代也也与乌桓有接触,即与东胡有接触,再证以《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二六年(前273年)取东胡欧代地”。《索隐》解释说,“东胡叛赵,驱略代地人以叛,故取之也”。说明在赵国的代郡地方居住有不少的东胡人,所以东胡人能煽动代地人起来叛赵。

秦统一后,代地还住有不少东胡人,所以,秦的代郡在东胡人聚居处能设立一个以东胡人古名为名的“桑干县”。东胡后来渐向南推移,当(曹)魏时,云(中)、代(郡)之间皆为乌桓、鲜卑所陷”。曹操曾一度将云、代地区的汉民南迁。但并未全部迁走,仍留有不少汉户与乌桓、鲜卑杂处,云、代之间便成了多民族地区。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桑干河

西晋初雁门郡有五县在陉北”鲜卑拓跋部部首领拓跋猗卢强盛时,先“遗三万余家(鲜卑)散在五县间”,又来了不少东胡。后因拓跋部帮助西晋打败白部及铁弗部的功劳,西晋乃“徙陉北五县著陉南”这次将北汉民全部迁到陉南,陉北地区全部让予鲜卑族拓跋部了。

当时的“陉北”大致为今雁北地区。“陉北五县”为:楼烦(宁武),马邑(朔州),阴馆(在代县、山阴一带),“繁峙”、“崞县”(浑源)。从此原雁北地区完全为鲜卑族的拓跋部占领后,汉民全部迁往句注山(今雁门关)以南,桑干河上游成了鲜卑族的游牧区。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魏都平城.山西大同

再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原属东胡的乌桓、鲜卑又大批迁入今内蒙古及山西、河北二省北部。所以,这一地区出现了北魏的“索干都”、“桑干郡”、“桑干河、”隋的“桑干山”唐的“桑干都督府”。此等“索干”、“桑干”都是以乌桓、鲜卑的古名,亦即东胡的古名而命名的。


桑干河,一条以东胡古族命名的河

桑干河

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